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节选

《论语》节选

时间:2023-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节选《论语》节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为政》含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他还能做什么,凭什么立身处世!”——《论语·卫灵公》含义:子贡向他的老师孔子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吗?”

《论语》节选

《论语》节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含义:孔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已经很少了;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这种人从来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做起,基础打牢了,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分析:孔子认为,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友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乱;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不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又怎么会对他人“仁”呢?儿女一定要记住养育之恩。孔子从伦常出发,奉劝人们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为国家、为社会而奉献。也就是说古语“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不孝顺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安定。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不是说“孝悌”就是“仁”,“仁”是事物的本质,“孝悌”是事物的表象。“孝悌”,是还原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基本方法。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达到很高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一生追求“仁”,并且有很高的造诣,即使不识一个字,在孔子看来也是大学问家。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追求“仁”的境界。所以,他提出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家庭的小事做起。那就是首先在家里要做到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友好相处。所以,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含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他还能做什么,凭什么立身处世!”

分析: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诚信是其基本的道德品质。诚信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处世哲学,不论企业或个人,诚信可以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汇集成庞大的财富。这个力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个财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说,诚信是人发展的根本。诚信贵在坚持,贵在长久。那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事件的考验,能始终如一坚持诚信品格的人或团体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并将被社会所铭记,并将走向另一高度,有机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含义:子贡向他的老师孔子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应该是‘宽恕’吧,那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分析:孔子强调和重视“恕”字,是因为它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合理化。恕,有两个标准,高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低标准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各人的看法不同,终生都可以照此标准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一个内心怀有“仁德”的人,遇事不能帮助别人,也不会给他人制造障碍和麻烦;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会推到别人身上;凡事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算得上是有“仁义”了,这能让自己在做事问心无愧,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坦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以此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含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与他人讲究和谐而不人云亦云,小人只求与人相同而不考虑原则。

分析: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小人与他人不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盲从附和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孔子倡导“和为贵”,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心心相印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他看来,社会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和”,而简单的盲从附和、绝对的同一则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也就不为君子之“和”。因此,能够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君子境界,才能在更加融洽相处的同时也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反之,则为小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