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用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大省、海洋强市(县)、海洋强企,展示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沿海各省市的共同心愿。江苏省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文化大省。南通市东临黄海,南靠长江,与苏州、上海相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南通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培育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南通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海洋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虽然发展的历史还很短,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南通市着力构建有南通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海洋旅游业、海洋体育休闲业、休闲渔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演艺业等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城市海洋经济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产业
南通市传统文化产业优势明显,新兴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分化和升级也不断进行,南通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本书把南通市海洋文化产业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海洋文艺产业在内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包括休闲渔业。随着南通海洋经济不断增长,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
南通下属各个区县的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也逐年增长,如东、启东和海安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更为快速。例如,南通海安市的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跻身第三批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位于南通下属的海安市,项目规划总占地1 500亩,分5期建造,累计投入3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期以海安批市场ABC三区25 000平米为核心。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集教育、生产、销售、休闲旅游、人文居住、景观艺术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是最高形态的文化产业。它必须具备文化事业的教育与教化功能,文化产业的生产、展示、销售功能,社会生活公共区域常态公园的功能,高度人文关怀的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现代化社区高度人文关怀的居住功能。目前,中国诸多文化产业基地包括深圳大芬油画村在内还没有一家能称得上“文化产业主题公园”,因为它们都无法同时具备以上5项功能,一般都只具备第2项即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功能。可以说,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中国仅有、世界首家以美术产业为内核、景观旅游产业为载体、拥有多功能效应、具有全球化意义的文化产业主题公园[3]。至此,南通市、海安市已形成五大文化产业集聚板块——以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为龙头的文化创意板块,以永乐影视城、星光大剧场为龙头的演艺业板块,以“同一首歌”、“钱柜”为主的歌舞娱乐业板块,以地方特色扎染为龙头的民间工艺板块,以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址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产业板块。
二、海洋文化产业
产业体系的初步完备,给海洋文化产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整体规模的扩大。其巨大的潜能和旺盛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南通市海洋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与日俱增。
更为重要的是,海洋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自身产值,还在于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带来了餐饮、宾馆、交通、手工艺品加工业、旅行社等产品及服务市场;海洋节庆会展业推动广告业、通信产业等延伸产品的市场;海洋文艺产业也将带动音像、影视产业的发展;而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则会带来相关体育产品制造市场的扩大。海洋文化产业还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写了南通经济的发展面貌。不仅许多投资者纷至沓来,城市的形象和环境也得到改观。
三、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但在我国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则刚刚起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对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4]。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包括滨海都市旅游、渔村游、海岛游、海上体验游和休闲渔业旅游等。海洋旅游产业市场广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在发达国家,海洋旅游产业产值一般要占到整个旅游业产值的2/3左右。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沿海一些地区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海滨旅游带,而南通市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就属于长三角海洋旅游带,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地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南通市海洋文化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南通市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制定了《南通市景点创A和饭店评星奖励办法》、《加快推进市区高星级酒店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南通市大型团队旅游奖励办法》等政策,大力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南通市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30.17亿元,实现了旅游总收入24.70%的年均增长率,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都保持较快增长。南通市的旅游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旅行社105家,年增长率为6.96%,总量占江苏省的5.65%;全市A级景区31个,年增长率18.47%,总量占全省7.60%;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乡村旅游点60余家,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随着沿海开发的不断深入,围垦项目、风电项目快速发展,对滨海旅游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 802万人,旅游业总收入230.17亿元。
南通结合自身地域和文化特色发展融江海文化与江海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加快了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把休闲渔业与旅游相结合。例如近年启动的海门沿江旅游度假区、启东圆陀角风景区、如东“海上迪斯科踩文蛤”等,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兴海洋资源。尤其是蛎蚜山,这种世界罕见的奇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以此为中心的海门滨海旅游区成为南通海洋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再如石港渔湾水乡风景区,采取与旅游经营部门联营、联合开发等形式,对旅游度假业进行扩展,建成集观鱼、品鱼、游钓、划船、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渔业风景区,突出渔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休闲渔业的魅力。
图4-1 启东圆陀角风景区
近几年来,南通市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南通市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建立自驾车旅游基地,休闲农庄数量增多,旅游度假区初成规模,休闲游、节庆旅游、美食旅游等多种新型旅游产品对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渐显,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彰显出南通滨江临海、江风海韵的特色,确立了地方风情浓郁的区域旅游品牌,提升了南通旅游目的地形象。南通市在“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海洋旅游项目包括通州区石港渔港水道、江海民俗生态文化博览园、如东县小洋口乡村俱乐部、如东县格莱斯特南通度假村、海门蛎蚜山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启东圆陀角恒大威尼斯水城、启东吕四风情区,总投资达到158亿元[5]。这些海洋旅游景区的的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南通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案例:南通市如东县海上迪斯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地处南黄海之滨的如东县,有一片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资源,那就是总面积达到104万亩的大滩涂。在这片滩涂上,不仅盛产着文蛤、四角蛤、西施舌、竹蛏等数十种珍稀贝类和其他海产,而且还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八方来客,其中以“海上迪斯科”这一滩涂踩蛤特色旅游项目名扬海内外。如东“海上迪斯科”项目有3个地点适合旅游:一是长沙镇洋口港旅游风景区“海上迪斯科”旅游点,二是洋口镇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海上迪斯科”旅游点,三是刘埠镇休闲旅游度假村“海上迪斯科”旅游点。每年5~10月,国内外很多游客都会来到美丽的滩涂上,踩文蛤,欣赏如东独特的海边自然风光。
“海上迪斯科”最初源于1987年春季,南黄海之滨迎来了一群来自加拿大的专家和美国留学生。他们离开了现代物质文明的喧闹和繁华,面对着异国他乡的坦坦沙滩、片片帆影,听着阵阵螺号、悠悠渔歌,显得非常的激动和高兴。这些游客来到滩涂腹地踩蛤场,看到当地渔民正用木头耥子一排排耥文蛤。几位美国客人感到很惊奇,为什么原先空无一物的沙滩上会出现一只只色彩斑斓的文蛤?渔民们按照古老的踩蛤方法,向客人们做了一番展示表演:两脚分开,晃动腰肌,均匀移动,待滩涂踩活之后,脚底板下那滑溜溜、泥乎乎的文蛤便一只只露出滩面。洗去泥沙,壳上精美的花纹便显露出来,令人爱不释手。踩文蛤的动作极富韵律感。这些游客嘴里哼着小曲,一边跳舞,一边扭动腰肢,有的双手叉腰,有的挥动双臂,合着歌曲的节拍不停地踩踏。游客当中有人笑着说,这不是在海上跳迪斯科吗?从此,滩涂踩蛤这一特色旅游项目便有了个颇具文化气息的响亮品牌——“海上迪斯科”。
图4-2 南通海上迪斯科
如东海边的滩涂天高地阔,没有任何人工雕琢,浑然天成。来这里的人与环境亲密交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让思绪自由飞翔,让四肢随意舒展,让肺部呼吸到最为清新、满含负离子的海风。这种集观光、游戏、舞蹈、健身、劳动、收获兼品尝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富有文化品味和海天情趣,极大地引起了海内外游客的兴趣和向往。这里每年都会接待欧美、日本、韩国、伊朗、印度等国家游客,各国驻京使馆和驻沪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光顾。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一起“跳迪斯科”,尽情享受这里的美丽风光。据统计,这几年游客人数一直在20多万以上,且呈现增长的趋势,每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10亿多元。
近几年,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海洋资源逐年减少。南通海洋产业者意识到这一危机,逐渐寻找到一条新路,即把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整合在一起。于是以休闲渔业为代表的“二、三”新兴产业成为南通的特色海洋文化。南通市观赏、休闲渔业以资源为依托,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最佳结合,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2007年,南通市的大型休闲垂钓渔业企业达10多家,总投资1.5亿元以上,占地面积达6 600亩,养殖池塘面积达3 000亩,其中垂钓面积达2 000亩,成为南通市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市观赏鱼企业3家,总投资300万元,建有观赏鱼培育池4万多平方米,年销售达70万尾。
图4-3 南通休闲渔业产业
四、海洋节庆会展产业
节庆活动已经为世人认识并被广泛运用,具有信息咨询、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多种功能与效应,能有力地推进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在我国有5600多个节庆。海洋节庆会展业是指沿海地区利用特有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风俗民情等资源,加以整合包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展销以及会议节庆活动的综合性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海洋文化会展业和海洋文博业。在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已经成为比较完备和成熟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同样因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备受关注,成为了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南通市政府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政策机制优势,充分地挖掘海洋文化内涵,海洋节庆活动数量不断增加,档次也逐渐提高。南通市海洋节庆会展具有带动性强、时间短、利润丰的特点,该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硬件设施,这是举办会展的先决条件。南通市政府以“环濠河文博馆群”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文博之乡”的美誉度,吸引具有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展会、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来南通举办,促进了会展产业化。培育了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广告发布公司,建设完善了一批布局合理、层次高、功能全的综合性会展场馆,策划了一批重大会展,培育了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南通会展品牌。南通目前已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南通海鲜节、河豚美食节、江海旅游节等节庆会展活动。
在南通的节庆会展业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通海鲜节的发展。南通市如东县地处黄海之滨,拥有106公里长的海岸线,滩涂面积104万亩,自古盛产海鲜产品,民间早有“日出金牛有一条”的传说。海岸堤外滩涂辽阔、港汊纵横,近海沙洲众多,加上海域地理位置优越,如东海域正好处于东海前进波与黄海旋转波的交汇处,海潮涌浪高,落差大,浮游生物集中,而长江与内河又挟带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流入,因而水质肥美,导致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得如东的海产品具有其他地域难以比拟的鲜美口味和独特的营养价值。
图4-4 南通特色海鲜之一:文蛤
如东县海产资源丰富,盛产50多种名贵海鲜,其中文蛤、条斑紫菜的品质和质量均列全国第一。文蛤、紫菜、对虾、黄鱼、鳗鱼等产品不但供应了城乡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地区。品尝过如东海鲜的人,由衷地感叹其味道鲜美,从而意犹未尽、流连忘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南通市政府每年都会举办海鲜节,并借此机会招商引资,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五、海洋休闲体育产业
在体验经济到来之际,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且希望参与到消费活动中,亲身经历产品消费的全过程,获得难忘的体验。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指依托海洋的自然环境,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6]。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验,它作为海洋文化产业的一种类别,具有强劲的经济功能。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体育休闲产业,大致包括水上体育休闲项目、水下体育休闲项目、沙滩体育休闲项目,也包括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健身、娱乐、表演、竞技等活动。在我国,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体育休闲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南通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南通市政府充分利用“体育之乡”的人才优势资源和体育会展中心等先进体育设施,吸引国内外体育队伍来南通训练;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放大“南通体育日”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南通休闲疗养,使南通的体育休闲服务业逐渐成为了全省和全国知名的品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2日当天的比赛中涌现的3位奥运会冠军——体操男子团体冠军黄旭、女子双人10米台跳水冠军陈若琳、男子佩剑个人比赛冠军仲满,他们均来自被誉为“体育之乡”的南通。其实,在此前南通曾涌现出14位世界冠军。其中有5位是奥运会冠军。南通市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体育人才,因此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赞誉南通是“世界冠军的摇篮”,称之为培养运动员的“国家人才库”。南通取得如此多的体育成就绝非偶然,这与当地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在南通,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方兴未艾,各种类型的社区运动会、社区健身展演活动吸引了老百姓广泛自觉地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以下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南通所辖6个县市有5个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全市有6个乡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4个街道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79个乡镇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镇,海安县北凌乡连续45年、如皋市白蒲镇连续43年举办乡镇运动会,被誉为全国农村体育的典型。另外,南通市加大资金投入,在所有115个乡镇全部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在全市所有1 789个行政村实施了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设施建设的全覆盖。南通市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广泛展开。
南通海洋风筝节在全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虽然南通风筝节没有直接的产业经济效益,但是每年滩涂风筝节的举办,给当地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效益,比如推动了南通旅游经济产业和当地消费等,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总量的增长。南通的放风筝习俗从宋朝开始一直保留至今。在我国历史上,风筝发展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北鸢”,即北京、天津、山东潍坊的风筝;另一派为“南鹞”,也即南通的风筝。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南通人恢复了风筝放飞等传统节日。20多年来,南通通过承办国际、国家、省级风筝竞赛活动,知名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南通市如东县体育局着力打造品牌赛事,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先后十多次承办国际级、国家级、省级风筝赛事,如第一、二届南通“紫琅杯”全国风筝邀请赛,首届南通国际风筝会,“洋口港”杯国际风筝邀请赛和全国风筝精英赛,“如东沿海旅游开发杯”全国风筝锦标赛和“如东沿海旅游开发杯”江苏省风筝精英赛等大型赛事,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009年“洋口港”杯全国风筝锦标赛,有来自全国26个省46支代表队的380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是全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赛人数最多、风筝种类最全的一次风筝盛会;“如东沿海旅游开发杯”2010年江苏省风筝精英赛,全省有20多支队伍、近2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特别是夜光风筝比赛,更是让媒体和观众大饱了眼福,天空中霓虹闪烁,五光十色的夜光风筝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和欢呼,成为这次大赛的最大亮点,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第一次,开创了今后的夜光风筝比赛的先河。
图4-5 2010年秋全国风筝邀请赛在小洋口景区的国家级风筝放飞基地成功举行
在如东滩涂上放飞风筝,犹如“空中交响乐”,风筝的形态各式各样、多姿多彩,在空中随风飞舞,争奇斗艳。附在风筝“板鹞”上的哨口,在空中吹出美妙的音乐,而风筝竞飞要比奇、比高、比响,所以哨口越放越多,风筝也越做越大,人们把许多小风筝拼接起来,成为“七串联”、“十三串联”乃至“十九串联”。哨口也越做越精致,当地很多居民靠做哨口就可以谋生,并且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南通海洋性风筝产业的推动和发展,间接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大大地获得了社会效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空中交响乐”就是在滩涂上放风筝时发出的悦耳音乐。如东的风筝以板鹞为主,是南派风筝的代表,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上面的哨子,所以又被称为哨口风筝。它的形状都比较大,而且是以六角形为基础的,飞上天空后,一排排哨子迎风鸣响,高音清越,中音圆润,低音浑厚,宛如一支铜管乐队在天空演奏。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小洋口海岸放风筝,听空中交响乐。如东县曾经举办过两届国际风筝节,2010年秋全国风筝邀请赛在景区的国家级风筝放飞基地成功举行。
图4-6 南通风筝节的“空中交响乐”
六、海洋文艺产业
海洋艺术产业就是指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的综合产业。海洋文艺产业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包括海洋艺术展演艺、海洋文学和海洋工艺品制作等。海洋文艺演出可以为会展节节庆活动创造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而会展节庆活动则有效地培育和扩大了海洋文艺的演出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性消费支出呈现大幅度提高的趋势,对海洋文艺演出市场的需求也逐渐扩大。一是大众娱乐演出日升温,各种式样繁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走向了市场,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所接受;二是农村演艺市场发展稳定;三是依托各种形式的海洋文化论坛、展览、节庆活动。在日益增多的海洋文化会展节庆活动中,不仅有海洋文化主题的展示,优秀的海洋文艺作品的演出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具有南通特色的海洋文艺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南通市下属的海门市“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激情江海风——乡镇文化品牌巡演”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启东县第三届“江海文化节”、首届“中老年舞蹈大赛”特色鲜明、成效明显。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案例:南通市如东县民间文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如东民间文艺蜚声中外,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如东民间有多种文艺表演,每年都会有演员表演,已经形成一定的文艺产业,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这些文艺产业中,尤其以浒澪花鼓、跳马夫和钟馗戏蝠最为出名,这3个文艺演出的时间在每年3~5月份,届时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跳马夫原是流传于南通如东一带的祭神舞,是用跳跃的方式扮演祭祀的形式,之后经过挖掘、加工和整理,变成了一个民间舞蹈。跳马夫采用简洁、整齐的舞姿,铿锵的节奏,粗犷的呐喊乃至排山倒海、撼天动地的气势。跳马夫挑选健壮的演员来扮演,是一种男子群舞的形式,是对祖先礼舞,无音乐伴奏,已经升华为如东的精神象征,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是中国民舞的精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享誉海内外。
浒澪花鼓产生于明清年代,流传在如东西北部西下洋一带。浒澪花鼓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集音乐、舞蹈、戏曲于一体,是一种歌舞结合的民间艺术,有三人舞蹈和群舞形式,主要以“幸福安康”为主题舞蹈形式,情趣朴实。浒澪花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了重生,至今浒澪花鼓已经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浒澪花鼓的曲调达到三四十种,这些曲调有喜有悲,有的优美动听,有的明快幽默,唱词内容涉及面广,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对爱情的讴歌,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笞[7]。
图4-7 浒澪花鼓
钟馗嬉蝠是一种民间舞蹈。钟馗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钟馗之像在五代时悬于除夕,后来民间多悬于端午,说是能打鬼和驱除邪恶。在整个舞蹈中,钟馗和四个蝙蝠追逐嬉戏,因此谓之“戏蝠”,融灯彩、舞蹈、木偶戏于一体,充满了吉祥的气氛和风趣诙谐的风格。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图4-8 钟馗嬉蝠
跳马夫、浒澪花鼓和钟馗嬉蝠都属于如东民间演艺产业,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收取门票或者其他任何费用,属于一种公益性的演出,但直接地刺激了当地旅游经济和消费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