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宝石学性质
一、玻璃的宝石学性质
1.内部结构
属非晶质。因而不具晶体的方向性特性,如解理、双折射、多色性等。
2.化学组成
按其成分可分两大类:
(1)无铅玻璃(冕牌玻璃):由二氧化硅及少量钠、钙的氧化物组成。主要用作窗玻璃、玻璃瓶及光学透镜等。
(2)铅玻璃(燧石玻璃):由二氧化硅及少量钾、铅的氧化物组成。由于铅的加入,玻璃的折射率、色散增高了,但硬度也因此降低。主要用于仿宝石。
由于化学组成的不同,其物理性质也随之变化。各类玻璃品种的性质与加入的特殊材料有关。加入不同的着色剂,玻璃仿制品可呈现不同的颜色,甚至显示变色效应。如加入氧化铜,玻璃呈红色;加入氧化钴,玻璃呈蓝色。如果在玻璃中添加稀土成分,则可提高其折射率,甚至可高于1.80,从而增强其光泽。若同时加入铅或铊,可提高其色散和相对密度。
(3)颜色:无色及任何色,颜色丰富多彩。
(4)光泽:玻璃光泽。
(5)透明度:透明至不透明。
(7)断口:贝壳状断口。
(8)硬度:5±。
(9)相对密度:2.0~4.2。
(10)折射率:大多在1.44~1.70范围内。也有超出此范围的品种,最高者可达1.95。但大于1.70的玻璃较软,很少用于仿宝石。
(11)光性:单折射,偏光镜下常显异常消光,如“扭动的黑十字”。
(12)光谱:彩色玻璃由于所采用的致色元素不同,其吸收光谱也很不一样。例如由钴致色的蓝色玻璃显钴谱,540nm、580nm、635nm三条吸收带,其中中间的吸收带较窄。以稀土元素致色的彩色玻璃显稀土谱,由一系列清晰的吸收线组成两条吸收带分别于黄、绿区。红色硒玻璃则显示红区以下全吸收的特征。
(13)荧光:大多数玻璃在短波紫外光下呈浅绿色,而在长波下惰性。
(14)内部特征:常含气泡、漩涡纹及某些人工添加物,如星彩玻璃中的三角形和六边形的铜片。
(15)表面特征:常有模制痕。铸模的小面型玻璃宝石,刻面棱十分圆滑,小面有收缩凹坑。
(16)特殊光学效应:有些玻璃品种可显猫眼、砂金、变彩及变色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