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鉴别
六、翡翠的鉴别
1.翡翠的鉴别特征
翡翠可根据结构、颜色、光泽、透明度和其他物理性质等特点来鉴别。当结晶颗粒较粗时,能见到主要组成矿物,硬玉两组解理面的闪光(即所谓的翠性)。颜色分布通常不均匀,呈斑块状、点状、丝状等。结构细腻的翡翠上述特征可能不明显,其折射率为1.66,相对密度为3.30~3.36。稍有绿色的具有437nm的吸收线,绿色翡翠则在红光区630~690nm之间可显三条阶梯状的吸收窄带。这些特征均与其他的玉石品种不同。
2.优化处理翡翠的鉴别
1)染色处理
染色处理翡翠的历史较长,一般把翡翠放在染料水溶液中加热,在白色地子上染上绿色或紫罗兰色,或在天然淡绿色上适当加些绿色,以冒充天然绿色翡翠。染色翡翠俗称为“C货”。
经过染色的翡翠容易鉴别,用放大镜检查,可见裂隙或颗粒间隙中有绿色染料沉积物。在染色翡翠上滴几滴盐酸会褪色。在查尔斯滤色镜下有些染色翡翠会变为橙红至紫红色(天然绿色者则不变色),在分光镜下红光区能见到一窄的(680~660nm)吸收带。
2)涂膜
在天然无色透明度较好的翡翠表面上涂上一层绿膜,来模仿天然高档翡翠,也称为“穿衣”翡翠。另外也有涂膜的假翡翠,即被涂膜的材料本身不是翡翠,而是加工成戒面的石英岩、东陵石、蛇纹岩或大理岩等玉石材料。
涂膜处理制品的特点是绿色分布均匀,无天然绿色斑状、条带状、丝片状的特点。镀膜材料大多数为有机聚合物,涂膜层较薄极易剥落,用刀片和针尖可轻易除去镀膜层。最简便的识别方法是用手指摩擦时黏手,不像翡翠那样光滑。并且,涂层的折射率也较低,一般在1.55左右。
3.漂白或漂白充胶处理
这种处理是近十年来出现的,对质地疏松、透明度差,但有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翡翠用强酸浸泡以清除褐黄色或灰色等杂色,保留了绿色、紫色,再用胶填充翡翠中经酸液侵蚀而出现的空隙。经过处理后的翡翠,绿色鲜艳,无杂质。人们也常称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为“B货”。对翡翠“B货”的鉴定,要注意下列的特征:
(1)龟裂纹:龟裂纹又称酸蚀网纹,是翡翠受强烈酸蚀,颗粒之间的间隙扩大,并充填了硬度较低的树脂胶,在切磨抛光之后形成的。龟裂纹的清晰程度与翡翠受酸洗的强度有关,也与细磨抛光的好坏有关。
(2)树枝状裂隙:如果翡翠有小的裂隙,经酸洗充胶后,裂隙内会充填较多的胶,在反射光下可见呈油脂状的下凹弧面,而且边界常呈裂碎状或树枝状。当裂隙较大时,还可见到裂隙充填有透明状的树脂胶。
(3)底色干净:“B货”翡翠经过酸洗去掉杂质使其很干净,但浅绿和藕粉底仍会存在。仔细观察翡翠的白色部分,如是“B货”则特别白,没有黄或灰色的成分。而天然的则常有灰黄色调。
(4)充胶的凹坑:“B货”翡翠,往往是挂件,局部常会有酸蚀的凹坑,充填有大量的胶,甚至还可见到胶中封闭的气泡。
(5)手镯的敲击声:“B货”翡翠的手镯,在敲击时声音沉闷,不够清脆。
(6)紫外荧光:许多树脂胶都在长波紫外光下发蓝白荧光。如果蓝白荧光特强,则表明是“B货”。但是,当荧光较弱时,也可能是上蜡或浸油引起的,不能下结论。
(7)相对密度:经强烈酸洗的“B货”相对密度一定小于天然翡翠,在3.32的重液(二碘甲烷)中上浮。但是,有些天然翡翠的相对密度也较小,有些“B货”翡翠的相对密度也较大,所以还要根据其他的特征综合判断。
(8)红外光谱:含有树脂胶的“B货”翡翠可检测出胶的红外吸收峰,其最强、最明显的吸收峰在2 800~3 200cm-1波数范围内。但有时还存在不够明显(当胶的数量多时才明显)的另一系列的吸收峰在2 200~2 700cm-1波数范围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