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玉的优化处理及鉴别
五、软玉的优化处理及鉴别
1.浸蜡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是以石蜡或液态蜡充填在成品软玉的表面,以达到掩盖裂隙、改善光泽的目的。
鉴别特征:放大观察软玉表面显示蜡状光泽,缺陷处有时可见污染包裹物。热针测试时可见蜡的出溶物。利用红外光谱检测可见2 854cm-1、2 926cm-1、2 961cm-1处蜡的吸收峰。
2.染色(做假皮)处理
这种方法处理的目的是用来掩盖软玉表面的瑕疵,或者用来仿籽料。
首先选择软玉的整体或部分进行染色。常采用虹光草汁、酱油、黑醋等烧煮,使玉器表面变成红、红褐色或黑色等;或者直接采用高温焠火的方法产生颜色。
鉴别特征是通过放大观察,可见染色软玉的颜色浮于表面,颜色大多浓集于凹坑或裂隙处。颜色鲜艳,不自然。观察时要注意颜色的变化。
3.拼合处理
这种处理的方法是将糖玉薄片贴于白玉表面(一般用强度较大的树脂胶粘合),然后进行雕刻,将多余部分的糖色雕刻掉,剩余的糖色部分组成所要表现出来的图案,主要用来仿俏色浮雕作品。
鉴别特征是重点观察俏色部分的颜色与基底的颜色截然不同;颜色之间无过渡色出现,仔细观察可见拼合缝隙。
4.磨圆处理
磨圆处理是将大块的山料玉切割成小块,然后进行粗加工,再放入滚筒机中,加入卵石和水对已分割的小块山料进行滚动磨圆,用来仿籽料玉,俗称“磨光籽”。
鉴别特征是对是否为籽料的软玉进行仔细观察,通常磨圆度较差者在反射光下可见棱面;磨圆较好者表面光洁度高于天然籽料(天然籽料表面类似于鸡蛋皮);有时可见新鲜裂缝。
5.“做旧”处理(仿古)
作为出土文物的古玉,因为埋藏于地下年代久远,在各种物质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沁色”,如土黄色的“土沁”、红色的“血沁”、黑色的“水银沁”、灰白色的“石灰沁”等。“做旧”处理的目的就是仿古玉。仿古做旧的目的是在材料上除制造出假“沁色”以外,还制造出一些极其不自然的假蚀斑和假蛀孔。有些假蛀孔表现得不自然,整件软玉制品没有沁色,没有其他侵蚀和质变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