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晶质石英岩玉——玛瑙、玉髓
1.基本特征
(1)化学成分:由SiO2组成的矿物主要为石英,有时含有少量蛋白石,成分中常有微量氧化铁,有机质等混入物,从而使宝石产生各种颜色。
(2)形态:玛瑙一般呈块状、结核状、钟乳状或脉状,有的有外皮,有些无皮壳,外观质地极为细腻。玉髓一般为隐晶质块状体,钟乳状或葡萄状。
(3)物理性质:硬度6.5~7,相对密度2.60~2.65,性脆,易打出断口,断口贝壳状,玻璃光泽,半透明至微透明,折射率约1.54~1.55。
(4)构造特点:玛瑙具有纹带构造,为胶体矿物,是火山期后碱性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上升地表而形成的。玛瑙形成时热液的成分和外界条件的变化使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层带状、同心圆状、隐现冰凌纹状、实心状或空心状。这些不同的构造也表现了产地不同的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来分辨玛瑙的优劣是很重要的。
(5)产状、产地:隐晶质石英岩玉的品种主要为玛瑙和玉髓,为二氧化硅胶体溶液沉淀而成,所不同的是具有纹带结构的为玛瑙,块体无纹带结构者即为玉髓。在天然岩石的空洞或裂隙中二氧化硅溶液按层或同心圆状依次沉淀而成。由于每一层所含的微量杂质不同,则呈现不同的颜色,使玛瑙有着极丰富的颜色种类。玛瑙和玉髓主要产于火山岩裂隙及杏仁状的空洞中,也产于沉积岩和砾石层及现代残坡积的堆积层中。著名产地有印度、巴西、俄罗斯、美国、埃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
我国玛瑙、玉髓产地分布广泛,主要产地为东北三省的黑龙江嫩江流域、辽宁陵源、辽宁阜新。东北三产地的红玛瑙在红的色调上各有不同,透明度、外皮也有差异,细致观察可鉴别其质量优劣。其他产地有内蒙古、广西、宁夏、江苏等地。
2.主要品种类型
1)玛瑙
是一种古老的宝石之一,有着各种颜色和花纹,品种很多,因而有“千样玛瑙”的说法。由于一些玛瑙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加之质地细腻,是玉雕大师们进行精雕细琢和俏色搭配的最佳玉器原料。通常人们根据玛瑙的颜色(表16-8-1)、结构和形态(表16-8-2)进行分类。
表16-8-1 玛瑙按颜色分类一览表
表16-8-2 玛瑙按结构、形态分类一览表
2)玉髓
隐晶质石英块体无纹带构造者称之为玉髓。
(1)红玉髓:内含氧化铁呈红色,颜色为淡红、深红、褐红色者被称为“红玉髓”、“光玉髓”等。产于印度、巴西、日本,我国甘肃、宁夏也有产出。
(2)葱绿玉髓:绿色玉髓,由氧化铁致色,含绿泥石和阳起石包裹体,以深绿色为主。
(3)绿玉髓:也称“澳洲玉”或“英卡石”。绿玉髓只有葱心绿色一种,由镍(Ni)致色,常呈不规则板状、块状产出。皮层向板块中部延伸,把绿色分割片状、瘤状。皮为石英质,放大观察可见水晶小晶体。著名产地为澳大利亚。
(4)蓝玉髓:为蓝色,颜色鲜明美观,半透明状,我国台湾东部有产出。
(5)杂质玉髓(碧玉):是由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玉髓组成,因含杂质太多而影响透明度。它有各种颜色,如白色碧玉、红色碧玉、绿色碧玉等。当以不同颜色混合产出时,给人一种自然景观的印象,又称为风景碧玉。带红点的碧玉也称“血滴石”。杂质玉髓往往染成蓝色而作为“瑞士青金”或“德国青金”出售。
3.工艺要求
隐晶质石英岩玉产量大、产地多、颜色丰富多彩,加之玛瑙花纹变化无穷。是低档首饰石和高、中档玉器的主要料源,也是我国玉雕材料中的一大品种,用量大、销路广。质量好、颜色鲜艳者做首饰石,大部分材料则做玉雕,在工艺的选用过程中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颜色
颜色鲜亮、纯正,花色清晰者为上等材料。如有多种颜色的玛瑙,则要求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层要厚,其他颜色作为辅色来衬托主色,使做出的产品效果显著。
2)裂纹
隐晶质石英岩玉硬度较大,但性脆易产生裂纹。在工艺制作选料中,质量最好的材料要求无裂纹。但玛瑙往往存在些裂纹,则要求裂纹少、短、浅,不影响其应用。遇到严重的裂纹,应顺裂纹的方向把料破开以达到“躲绺”(躲开裂纹)的效果。
3)块度与级别
块度大小是工艺制作中的一个衡量标准。块度越大、质量越好、级别越高。玛瑙是制作玉雕,尤其是制作俏色作品的好材料。其块度要求:
(1)特级料:颜色好、无裂纹、块体在2kg以上的全红料或红色层很厚的料。
(2)一级料:颜色好、无裂纹、块体在1~2kg。
(3)二级料:颜色好、无裂纹、块体在0.5kg以下。
(4)等外料:小块有利用价值的原料。
4)砂心
主要针对玛瑙,玛瑙中心部位一般有砂心,砂心与玛瑙质地全然不同,砂心呈白色,透明度不等,有粗有细,依砂心的大小、状态和牢固程度可分为能使用和不能使用两种。能使用的砂心占少数,砂心结晶细腻、透明,有水晶或紫晶晶簇的,有利用价值。其他不能使用的砂心,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作为杂质剔除。
4.优化处理
隐晶质石英岩玉通常经过加热和染色的人工处理工艺来改变颜色外观。其中玛瑙的改色历史悠久。通过改色后的玛瑙颜色鲜艳更惹人喜爱而广泛被人们接受,对颜色浅淡的玉髓也可以进行染色处理来加深颜色的鲜艳程度。
1)加热处理
玛瑙玉髓是重要的宝石资源,五光十色的天然玛瑙中,真正有经济价值的主要为自然界少见的红玛瑙。天然的红玛瑙直接使用时,其红色不鲜艳,原因是玛瑙中致色元素有二价铁(Fe2+)和三价铁(Fe3+),Fe2+色暗灰黑,则影响红色的色调,热处理后Fe2+氧化成Fe3+,使玛瑙的红色变得鲜艳,因此,绝大多数天然红玛瑙必须经过加热处理后再使用,人们也称这类玛瑙为烧红玛瑙。
加热处理工艺实质是改变玛瑙成分中铁元素的价态,以达到改善玛瑙的颜色。玛瑙的改色,热处理的温差变化和温度极限是其关键。高温会使玛瑙炸裂。
加热处理工艺主要是改变颜色,同时也改变了玛瑙的其他特征,如透明度会减弱、硬度减小、脆性增大。但这些改变不影响玛瑙的质地和质量,却提高了颜色的质量级别。烧红后的玛瑙,外表泛白,断口处有红色反光,颜色均匀鲜明,没烧透的断口处反光不明显,烧过火的脆性加大,对着光照可见许多炸裂纹,容易破裂。
2)染色处理
玛瑙和玉髓都可通过染色处理来增加颜色的鲜艳程度,染剂主要以无机染料为主,有机染料易褪色,而且色不鲜艳。染色时先将所染宝石用酸或碱溶液洗净,有时甚至再抛一次光,然后根据所要染的颜色,将宝石浸入染料溶液中,使染料渗入,反应沉淀致色。
染红色:用氧化铁为染料,将玛瑙、玉髓浸入硝酸铁溶液中,加热染煮。
染黄色:染料为氧化铁,将所染玛瑙、玉髓浸入饱和氯化铁中略加热,会产生柠檬黄色。
染绿色:染料为氧化铬(Cr2O3),将玛瑙、玉髓浸入饱和铬盐溶液后,再加热即产生绿色。
用硝酸镍浸泡后加热也有相似的染色效果。
染蓝色:将玛瑙、玉髓泡入亚铁氰化钾溶液中,然后再浸入硫酸铁溶液中并煮沸。
染黑色:染料为碳黑,先将玛瑙、玉髓泡入浓的糖水中,取出后浸入热的浓硫酸中,糖碳化变黑而使宝石产生黑色。
染色后的玛瑙和玉髓可呈现鲜艳的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
5.鉴别特征
隐晶质石英岩玉由于广泛产出,数量较多,有经验者一眼可以认出。
(1)玛瑙:玛瑙通常有典型的环带状或纹带状结构而易识别,硬度高、耐磨性好,表面较光滑,折射率约为1.54,相对密度值为2.65,在稀释三溴甲烷中呈悬浮或缓慢漂浮状态。
(2)玉髓:以澳大利亚产的绿玉髓价值较高,原料中可见白色皮壳或鬃眼,放大观察隐晶质石英的小晶粒聚集在一起,成品中透光观察可见有无色细脉状物质分布于绿玉髓之中。折射率约为1.54,相对密度2.65左右。
(3)隐晶质石英岩玉的仿制品主要为玻璃或半脱玻化玻璃,有些仿玛瑙的玻璃具有不连续的纹带结构,玻璃仿绿玉髓,肉眼观察有较多的小黑点,放大观察,实为气泡。折射率约为1.50,相对密度值不稳定,因硬度低表面有磨损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