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籍的质量分析
第二节 安徽古籍的质量分析
一、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精神,自2007年9月开始,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和评审工作,全国有200多家单位和个人参加,申报古籍数量计5000余部。经专家委员会反复审议、论证和筛选,并经征求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有关方面的意见,2008年,国务院公布2383部珍贵古籍入选首批《名录》,安徽有109部入选。其中安徽省图书馆51部,安徽省博物馆27部,阜阳市博物馆10部,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7部,安庆市图书馆7部,桐城市图书馆3部,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3部,安徽大学图书馆1部。安徽入选名录的109部珍贵古籍中,从内容上看,涵盖了经、史、子、集4大类,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从版本上看,除出土的10部西汉竹、木简和8部清代安徽人稿本外,绝大多数为明代刻本。明代刻本中,又以浙江吴兴闵氏和凌氏所刻套印本居多。
2009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4485部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安徽入选91部。我省此次入选的91部古籍珍藏于9家单位。其中安徽省图书馆43部,安徽省博物馆13部,安徽师范大学13部,安徽大学图书馆8部,皖西学院图书馆8部,阜阳博物馆3部,安庆市图书馆1部,青阳县图书馆1部,徽州文化博物馆1部。
入选的二批名录中,有阜阳博物馆所藏的汉简,有省博物馆收藏的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宝贤写本《贤劫九百佛名品》,有安徽省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明刻套印本以及明版地方志和家谱之代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皖西学院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在各大型古籍书目中未见著录,但在这次申报中有8部入选。其中一部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的《三国志》尤为珍贵。青阳县图书馆作为县级图书馆,能有古籍入选国家名录,从全国来看也是少有的。
二、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情况
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1970~1980年代,国家组织编写《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78年3月,安徽省图书馆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古籍善本书编目”试点单位,接着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安徽省图书馆制定的《安徽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计划》;1983年4月21—28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在安徽黄山召开主任委员扩大会议。副主编潘天祯向会议作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复审工作报告。7月,在滁县召开“安徽省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领导小组”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共50余人。9月,确定徽州、安庆、芜湖、六安四地区为古籍善本书普查重点,着手培训干部,开展普查;12月,总结普查结果:全省有古籍140万册,善本书约4万册。1979年3月,《古籍善本书总目》草卡著录完成;6月,由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芜湖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徽州地区博物馆组成“古籍善本书编目验收小组”,10月,鉴定验收工作完成并上报中央,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得到落实。
198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该书共著录古籍善本56787种。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此书的出版为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藏于安徽18家单位珍藏的古籍计1490种。这18家收藏单位分别为安徽省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代号为1801)、安庆市图书馆(代号为1802)、无为县图书馆(代号为1808)、蚌埠市图书馆(代号为1804)、芜湖市图书馆(代号为1803)、屯溪市图书馆(代号为1805)、桐城县图书馆(代号为1806)、寿县图书馆(代号为1807)、泾县图书馆(代号为1809)、安徽大学图书馆(代号为1841)、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代号为1843)、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代号为1842)、皖南农学院图书馆(代号为1844)、安徽省博物馆(代号为1881)、安徽省徽州地区博物馆(代号为1882)、歙县博物馆(代号为1883)、九华山管理处(代号为1884)、安徽省文史馆(代号为1891)。
按照四部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各部所占种数分别为:经部197种,史部318种,子部359种,集部596种,丛部20种,占总数量56787种的2.7%左右。
表1.4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安徽存藏善本情况
表1.5 《善本书目》收录安徽存藏孤本情况
特别珍贵的是,藏于安徽的1490种善本中,在全国只见存1部的有297种。这些善本和孤本,是安徽乃至全国现存古籍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另外,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为基础的“中国古籍保护网”之“善本书目导航系统”收录安徽所藏的善本是1889种。其中公共图书馆系统835种,文物系统676种,教育系统378种。
三、安徽存藏古籍内容全面
以善本收藏为例,1980年代,安徽省图书馆编印过《安徽省古籍善本书目》,该书共收录善本5048种。通过该书目,可以看出安徽存藏古籍从经部、史部,到子部、集部,分布广泛,内容全面。具体情况如下:
经部612种:总类7种,易类62种,书类36种,诗类39种,礼类88种,春秋类106种,孝经类4种,四书类53种,群经总义类19种,小学类198种
史部1107种:纪传类191种,编年类89种,纪事本末类15种,杂史类111种,传记类183种,史抄类46种,史评类28种,政书类48种,诏令奏议类30种,考工类4种,时令类6种,地理类308种,金石类42种,目录类6种。
子部1448种:总类10种,儒家类177种,道家类68种,法家类35种,兵家类24种,农家类9种,医家类277种,天文算法类23种,艺术类124种,谱录类36种,杂家类252种,小说家类84种,术数类66种,宗教类48种,类书类215种。
集部1827种:总集类525种,楚辞类26种,汉为魏六朝别集类54种,唐五代别集类193种,宋代别集类215种,金元代别集类34种,明代别集类260种,清代别集类307种,词类46种,曲类87种,小说类35种,诗文评类45种。
丛部54种:汇编类36种,自著类18种。
四、安徽存藏古籍地方特色明显,徽人著述丰富
安徽为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安徽先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的典籍具有浓郁的安徽特色。以徽州为例,徽州地区学者林立,著述繁多。据道光《徽州府志.艺文志》统计,徽人著作4千多种,7万余卷。郑惠在《略谈徽州古代刻工》(《徽学通讯》1988年第2期)统计,徽州历代著述人有1852人,著书4175部。蒋元卿先生《皖人书录》收录皖人著者6000多人,其中徽人占1/3;皖人著作17000部,其中徽人著作占1/4。胡益民先生《徽人著述的特点及其研究利用价值》(光明日报2001年11月20日)称,“经过对数百种公私目录、藏书志及各种版本的府县志、正史、诗文集、笔记等的仔细普查,统计出见诸著录的徽人经史子集类著作总数在6000种以上,目前存世者尚有近3000种;未见诸著录而散存于徽州民间的刻本和散落在海外的孤本或手稿也占一定数量……著述总数当在4000种以上。”
《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安徽省图书馆编,黄山书社2003年出版)收录安徽省图书馆等单位存藏1949年以前皖人著作8656种,其中徽州学人著述情况如下。
表1.6 安徽省图书馆藏徽人著述著者分地分时统计(单位:人)
该表将著者分为休宁、祁门、歙县、绩溪、黟县、婺源6个地区,其中不能具体到这6个地区的以及以新安为籍贯的就划归到徽州地区。从时代来看,明清时期留下著述的徽人占绝大多数。清代最多,619人,占68%;明代219人,占24%。究其原因,主要有1、徽商发达2、重视教育3、宗族力量支持4、政界支持5、师承关系影响。从地区来看,歙县最多,为340人,占38%,休宁和婺源次之,分别占20%和11%。歙县作为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人才辈出,著述弘富。
五、安徽存藏古籍时代跨度大,版本类型多样
从版本时代来看,安徽存藏古籍除出土的西汉竹木简外,从北凉到宋元明清,跨越1600多年。从版本类型来看,有写本,有刻本,有稿本(包括四库稿本),有抄本、泥活字本;刻本中有内府本,有套印本,有家刻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