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古籍基础知识
一、古籍概念的演变:
《汉语大词典》对“古籍”这一条目的解释为:古代典籍,泛指古书。这一解释,通俗直观,易懂易记,实际上,作为一名非研究古籍或以古籍为工作对象的人,能知道古籍是古代书籍也就行了。如果进一步扩展,再追究下书籍的含义,书籍是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等目的,经过有意的编制和创作,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很显然,书籍具有文献的四个构成要素,即记录内容、记录手段、记录符号、记录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古籍”这一条目的解释为:周秦至1911年间成书的图书。
1985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编辑的《图书馆古籍编目》对古籍给出的定义为:主要指1911年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
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定义古籍为: 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汉字书籍。
著名版本学家李致忠先生认为:凡是产生于1911年以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传统著作方式具有中国古代图书装帧形式的典籍。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的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于质量要求》等标准中,对古籍的定义为: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对古籍的定义,主要从时间、内容、装帧和传统文化等四个层次对古籍进行了界定。说法和表达不同,但均互相包含、互相补充。但在实际的古籍工作中,古籍工作者们往往将辛亥革命以后影印和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以及大部分精平、装丛书等也划归到古籍中。
二、善本古籍
善本古籍是相对于普通古籍而言的,是指古籍中价值较高的本子。善本这一说法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清末张之洞提出了三条标准:足本(无残缺、无删削)、精本(精校、精注)、旧本(旧刻、旧抄,主要指宋元本)。杭州丁丙也有过类似的阐述。1970~1980年代,在编纂《中古古籍善本书目》时,专家们提出拟定了“三性”、“九条”。“三性”是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性”是选择善本的总则,“九条”是“三性”的具体化和进一步解释,是继承了前人关于善本的描述并进一步发展。
前人把旧本、旧刻、旧抄等看为善本,这里的“旧”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时代界限,也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旧”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传少,物以稀为贵,具有文物价值。二是时代较远,保留了图书的本来面目,具有学术价值。三性中的“历史文物性”和“学术资料性”就道出了“旧”的本质。足本、精本贵在内容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资料性”道出了这类图书的本质。前人所说字体、版式、刀法等,贵在它们是艺术珍品的重要标志,具有艺术价值,三性中的“艺术代表性”道出了这类图书的本质。三性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一种图书可能具有一性,二性甚至三性。因此,现在我们理解: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或虽不全备而只具其中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看为善本。
三、古籍单页版式
版匡 亦作“版框”。一张印叶内文字或图像四周的围线。单侧围线又称边栏。以围线的条数分,有 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等。
界行 指字行之间的分界线。有朱墨两色,分别称为朱丝栏、乌丝栏。
行款 又称行格。著录每半叶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的方法。著录时,多记半叶若干行若干字,或径称若干行若干字。遇有每行字数不一致时,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者著录,外加“不等”二字。
版心 又称书口、版口、中缝。指印叶版匡中间不印正文的窄行,一般刻有书名、卷次、叶码、版面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等。版心的作用,一便于对折书叶,二便于读者检索内容。
鱼尾 版心全长约四分之一处状似鱼尾的标记。鱼尾分叉处,正当版面中心,是折叠书叶的标准点。以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以方向区分,有对鱼尾、顺鱼尾。以图案虚实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
象鼻 指版心中间从鱼尾到上下边栏之间的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故名。有粗细之分,粗的称大黑口,细的称细黑口或线黑口,没有象鼻的称为白口,白口上印有文字的称为花口。
天头 又称书眉。指版匡上方的白边。供眉批之用。
地脚 版匡下方的白边。
书耳 又称耳格、耳子。版匡之外、左右上角的小方格。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专门用来注记篇名、书名简称或帝王名号、历史纪年等。
牌记 又称木字、书牌、牌子等。内容上,反映刻书情况,反映内容情况。是刊刻时在文字的四周环以墨围,形成一独立的单元。墨围以长方形最为常见,还有钟形鼎形等。牌记常出现在内封叶的左半叶、序目之后、卷末等处。作用:申明版权,广告宣传。
四、古籍结构
1.古籍外形结构
书衣 又称书皮、封皮、封面。书籍的最外层封面,起保护作用。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比较珍贵的书籍采用丝织品。有的书书衣内还有一叶刻印着书名的封面,称为内封。
书签 即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卷次。
书脚 即书册最下端的侧面部分。刊印者常在此处印书名、卷数、册数,有时收藏者也在此题写书名、卷册数、卷册顺序等,以备检索。
书根 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分。
书脑 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书脊 又称书背,装订处的侧面。
2.古籍内容编排结构
古籍内容编排的结构包括序、目录、凡例、跋、正文、牌记、附录等。
序 即一部书的序言。一般有著者自序、刻书者之序、作者师友之序以及请名人显宦所作之序等。作者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及著书宗旨。他人所写的序通常是介绍著者的生平事迹及该书的内容价值。刻书者所写的序,主要说明该书的流传情况及刻印目的。一部书刻印次数增加,其序文往往也就增多。
目录 指正文前面所列的篇章名目。它是全书的纲目,反映该书的章节体例、内容概况。一般古籍目录都在卷首,但早期的古籍目录则与序文一样置在正文之后。古籍目录的编排,各书不尽相同。卷帙浩繁的著作,一般除有总目外,各部分还有分目录;而一些有前、后集或正、续编的古籍,因陆续刻成,往往只有分目录而无总目录。目录是检查一书卷数存缺的重要依据,著录时应仔细核对。
凡例 即一书的编制体例或原则规定,一般列在目录之前。古籍有凡例的比较多,尤其是地方志、丛书、类书、总集等综合性古籍通常皆有凡例。有的凡例题有凡例作者姓名,可作为著录该书著者事项的参考内容。
跋 又称后序。一般放在正文后面,也有少数放在正文之前的。跋文多为校、刻书者所写,主要叙述该书的版本源流与刻印经过。
正文 即全书的主要部分,也是一部书的主体。古籍的正文多按编次体例或内容的篇幅划分卷次,各卷自为起讫,卷与卷之间一般用顺序号码表示。每卷的开头称为卷端,卷端一般题有书名、著者姓名及校印者姓名。
卷首、卷末、附录 古籍除正文之外,常把序、跋、目录、凡例及有关作者的传记资料等另作起讫,单独分卷。置于正文前面的称卷首,置于正文之后的称卷末,也称附录。有的古籍还刻有与正文不相联系的资料,或是著者的另一部作品,或是他人作品,这些资料有时也称作附录。
牌记 又称牌子、书牌。一般是对一书出版时间、地点、刻者的记载,有的还对版本依据、校刻情况及刻书者等进行介绍。牌记在书内无固定位置,经常出现在目录、序文之间及卷末处,有的书还出现两种以上牌记。牌记的形式多样,所用字体以篆书为主。
五、古籍装帧形式
简册 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书的主要载体是竹木。古人将竹木加工成狭长的简片,再把这些简片用绳串在一起成策。
卷轴装 与装裱好的书画长卷相似,即把纸本书粘连成长卷,以木或竹作轴粘在最后一幅纸上,从左到右卷成一束,称为一卷。合若干卷为一帙。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
旋风装 又称龙鳞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曾短期流行于唐代。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叶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叶起,右侧无字处依次错开地粘连,书叶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叶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展开看,除首叶不能翻阅外,其余各叶均能翻转。
梵夹装 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修长肥大的贝多树叶是古印度书脊的主要装帧形式。唐代曾经使用。用形似枇杷而叶面厚大的贝多树叶抄写经文,为防止破损和散乱,将一叠贝叶打孔穿绳缀其一边,上下用板夹之,故贝叶经有“梵夹”之称。汉文梵夹装基本保持了贝叶经的装帧特点。
经折装 隋唐时翻译佛教经卷,为便于阅读,将原本平直的卷子折叠成册,并在前后加装硬纸版做封面,故名经折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后来,非佛教书籍特别是奏章也用此式。
蝴蝶装 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之一。将书叶依中缝把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各叶中缝对齐粘在一张裹背纸上,并在书的前后装上硬纸作为书衣,保护书叶。翻阅时,书叶如蝴蝶展翅,故称。大约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一页一版的特点是大进步。但版心向内,翻阅时要遇到无字的页面,且版心易脱落。
包背装 将书叶字面朝外,相对而折,书口向外,然后凿孔用纸捻装订成册。外加书衣包裹粘牢,不另穿孔订线,全书不见线眼。南宋书籍已有此式,元至明代前期较为流行。《四库全书》就是这种装订的。它版心向外,不会出现无字版面,但易脱页。
线装 目前所见古籍装帧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与包背装折法相同,再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做封面和封底,同正文书叶一并凿孔穿线装订,比包背装更加牢固和美观。优点是便于阅读而书叶不易散落。自明代中叶起流行。
毛装 将印好(写好)的古籍的书叶迭齐,用纸捻固定,不加剪裁。
金镶玉 古籍内芯装裱形式。在每叶折叠的夹层中用长出原书上下寸余的白纸加以镶衬,然后重新进行裁切装订。因原书多取黄纸本,而衬纸洁白如玉,故称金镶玉。
六、古籍分类
最早对古籍(文献)进行分类的,是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被视为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之后又出现了南朝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晋荀勖《晋中经簿》把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唐初《隋书·经籍志》吸收前人的成果,将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此后宋、元、明、清历代文献目录,基本上窦遵循四部分类法。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部分类法大成于一体,使古籍分类法更加完善。上世纪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在《四库全书总目》分类基础上进行了个别调整。目前的古籍分类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四部分类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要类目:
1、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乐类
孝经类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汇编类、训诂、字书、韵书)
2、史部
纪传类(汇编、通代、断代)
编年类(通代、断代)
纪事本末类(通代、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诏令、奏议)
传记类(总传、别传、年谱、日记、家传、宗谱、杂录、贡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总志、方志、杂志、山水志、专志、游记、外纪)
职官类(官制、官箴、政纪)
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邦交、考工、科举、公牍、档册、杂录)
目录类(汇编、公藏、家藏、知见、地方艺文、杂录)
金石类(总类、金类、石类、玉类、陶类、钱币、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丛编、医经、本草、诊法、方论、针灸、养生、史传)
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术)
谱录类(丛编、器物、食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杂家类(杂学杂说、杂考、杂记、杂品、杂纂)
小说类(笔记、短篇、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大藏、译经、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