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档成就第一代宗师

文档成就第一代宗师

时间:2023-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档成就第一代宗师孔子:文档成就第一代宗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而孔子被认为是最崇高的圣人,是登峰造极的“至圣”。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文化事业上却取得空前成功。说到底,主要是历代积累起来的文书档案。其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文档成就第一代宗师

孔子:文档成就第一代宗师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在鲁定公当政时期,孔子曾做过六七年官,从司空升到大司寇,后因得罪了鲁所依附的大国齐而丢了官。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他如大海汇聚细流一样,集古代文化传统的大成,开创了儒家学派。古人把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称为“圣人”,上至尧、舜、禹、汤,下至制礼的周公,都被称做圣人。而孔子被认为是最崇高的圣人,是登峰造极的“至圣”。

后世又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他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贫民子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开门办学几十年,投入他门下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六艺兼备的优秀学生有七十二人。就在他为官的几年中,弟子们也围绕在他周围。他丢官以后,带着一大群弟子“周游列国”,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国,有的是路过,有的则长留二三年。其实,说是“游”并不确切,孔子一路言传身教,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说穿了不过是推销自己和优秀学生。历经十四年,年逾古稀的孔子才像“丧家狗”一样灰溜溜地回到故乡。

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文化事业上却取得空前成功。是什么成就了这位文化伟人?说到底,主要是历代积累起来的文书档案。孔子给自己下了一个评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大概就是“教学相长”吧,你要教学生,就得自己勤学,要备课,要有教材,在没有教科书的古代,就得多方面搜集零散的文档资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整理加工。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丘年少好礼”,四十余岁时,见“季氏潜越公室”,所以不愿做官,“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可见他在此前就在教书,“周游列国”回鲁后,孔子更一门心思扑在编著书上,决心在有生之年作最后的冲刺。自称“述而不作”的他,至少进行了以下几部经典的编撰工作。

一、《礼记》

据《史记·孔子世家》有“《礼记》自孔氏”的记载,《礼记》这部长篇著作并非孔子一人编成,他仅仅是开了一个头。

《礼记》分四十七卷,内容十分广泛庞杂,既包括君臣、父子、师生、主客、祭祀、丧葬、礼仪的细节描绘,还有关于学习、修养、音乐、道德等内涵的深层剖析。这样一部在古代堪称巨著的《礼记》,绝不是孔子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而是集众弟子之力的结晶;也非在孔子有生之年的短暂时期所完成,而是孔门后继者不懈努力的成果。如“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等卷,记叙了孔子与门人、与哀公关于礼的对话,显然是门人所记。又如,卷二十九的《中庸》阐述了中和即中庸的道理,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而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的本性,当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常理、符合节度叫做“和”。人人都心平气和,就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了。很多人都认为,《中庸》是子思阐述孔子思想言论的精辟论述。卷四十的《大学》从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其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博学的宗旨在于具备光明磊落的品德,只有革新自己,才能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文中以严密的逻辑性,阐述了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文中指出:“所谓平天下在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就是说,居上位的人敬老就可使民间孝亲成风,居上位的人尊长就可使民间兄弟和睦,居上位的人怜惜孤儿就可使民间仿效。据说《大学》是曾参继承孔子教育事业所写的教材。《大学》、《中庸》两篇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被列为儒学必读的“四书”之二种。

二、《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孔子所选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原诗有三千多篇,孔子选了三百零五篇。所选的时间范围为“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最早的是契、后稷时代作品。契是商氏族始祖,在舜帝当政时曾协助禹治水。《商颂·玄鸟》中写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燕子,传说契的母亲吞食了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商的始祖。后稷是周的始祖,也是在舜帝当政时,在禹治水时,在退水的地方教民众种庄稼的功臣。最晚的诗歌可能不止于西周厉王——幽王当政时期,而是延续至春秋早期。《齐风·甫田》中有“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的诗句,甫田是指公田,农奴除种私田外还要提供劳役种领主的公田,这时,公田成为无人管理的田地,长满了茂密的杂草,这大概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吧。

由此可知,《诗经》所选诗歌,反映了从原始氏族公社末期到春秋的历史过程,即原始氏族公社—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封建地主制社会的演变进程,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00多年到公元前700多年,长达1400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世界之最。

当然,入选的诗歌以殷、周时期的为主,尤以西周时的为最多,真实地反映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现实。《商颂·长发》中说:“相士烈烈,海外有截。”相士是马,大意是说威风凛凛的战马载着商勇士远征海外,获得了不少战利品。这反映了商代奴隶制极盛时期向外扩张疆土的状况。《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天下,使普天下土地都成为君王所有,分享土地带来利益的都是天子和臣下的现实,揭示了封建领主制的实质。在西周兴盛时期,农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小雅·白华》说:“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展现出水利灌溉,使稻田浸满了水的景象。“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则展现了一幅奏乐击鼓的欢乐场面,这是人们在慰问掌管土地的神,祈求天降好雨,使粮食丰收的场面。《大雅·管武》还反映了武备情况:“太师皇父,整我云师,以修我戎”。

领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也得到深刻的反映。如《大雅·瞻仰》:“人苟有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复压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复说(悦)之。”这是对掠夺土地、颠倒是非的领主的直接控诉,尤其是对西周后几代周王统治下的悲惨情景的更深刻的反映。如《大雅·召晏》“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宣泄了人民流亡、田园荒芜的悲愤心情。《豳风·七月》“女心伤悲,迨与公子同归”写出妇女被贵族公子强占而离家的悲苦心情。幽王统治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在《小雅·十月》有生动的反映:“百川沸腾,山冢峷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灾人祸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这些生动的民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不说原始社会尚未形成文字,即使有了文字,知识也不掌握在劳动人民手里。和劳动相伴而生的诗歌是通过传唱而流行的,历代的采风制度,使它们得以记录成文。还得归功于孔子整理编选成册,才使珍贵的文化遗产——《诗经》——不致散失而流传至今。《史记·孔子世家》上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把一首首民歌配上乐曲演奏,足见他所费的心血和所下的功夫。

三、《乐经》

《乐经》失传了,因而有人怀疑它是否存在过。据典籍记载,《乐经》确曾流传过,为孔子所编,这是毋庸置疑的。

孔子酷爱音乐,对乐理有较深的造诣,还是一位音乐教师,他授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是六门必修课;他提倡礼乐治国,乐摆在仅次于礼的重要位置;音乐并不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还流传着许多他学音乐、谈音乐的动人故事。

据《史记》记载,孔子三十五岁时,因外交事务到过齐国,和齐国乐师谈论音乐,听乐师演奏“韶音”,并向他刻苦学习,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痴迷程度,受到齐国人的赞许。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向卫国乐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就熟悉了曲调,乐师说他学成了,但孔子回答说“未得其数”,就是说还没有掌握乐曲的节奏。又学了几天,乐师说已掌握节奏了,孔子说自己“未得其志”,即还未了解乐曲的主旨。又学了几天,乐师说已领会了主旨,孔子回答说还没有领会作曲者的为人。又学了一阵子,孔子才露出愉快的神色说,作曲者高瞻远瞩,有王者的气概,作曲者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导师这才告诉他,他学习的乐曲叫做《文王操》。

据《史记》载,孔子晚年曾对鲁国乐师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就是说,孔子放弃了政治上的追求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订正乐谱,编辑《乐经》,分成上下两篇:雅和颂。像司马迁这样一个尊重历史真实性的伟大史学家,如果没有确凿证据,是不会这样肯定此事的,也许他还真的见过这本《乐经》呢。

四、《春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止,共计十二代、242年。就在哀公十四年,据说在鲁都西的野外捕获了一头珍稀动物——麒麟,孔子对此十分悲伤,辍笔停止了《春秋》写作。其实,当时孔子已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第二年他就病逝了,《春秋》当然也就难以再续了。

有人认为,《春秋》的作者并非孔子,而是鲁国史官。由于《春秋》的史料出自鲁国,又是以鲁为中心记述的,史官们自然功不可没。但是,不能因为孔子查阅了档案资料而否定孔子作《春秋》的事实。如果没有孔子的名著传世,那些历史资料恐怕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如马克思利用大英博物馆资料写成《资本论》,列宁根据沙俄档案馆统计资料写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难道能否认两位伟人的著作权吗?

《春秋》别开生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年为序,条理井然

编年史按年代顺序安排史实,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的印象。《春秋》勇开先河,给后世史家提供了一个范例,以后史家编写的“纪年”、“年谱”等都是仿《春秋》而来。

2.言简意赅,笔锋镌利

《史记》赞《春秋》“约其言而指博”,并非溢美之词。《春秋》寓褒贬于字里行间,使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像一根根钢钉,把所谓的“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世把这种写作方法称之为“春秋笔法”。

3.选材精当,提纲挈领

《春秋》选材如沙里淘金,“笔则笔,削则削”,连长于文学的弟子子夏、宰予等也不能更改一字一句。《春秋》像缕缕织锦的经线,像一个春秋史的写作提纲,给后来史家留下广阔空间,被称为“三史”的《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就是以《春秋》为经的织锦。

五、《周易》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其实还省掉了两卦,孔子所作的序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称为“十翼”。

孔子诠释《周易》是颇下了一番苦功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读易,韦编三绝”。即连串书的绳带都断了三次。但孔子仍觉学得不够,曾感叹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即自己如能再多活几年,对《易》就十分明白了。这时,他已年过七旬,还有其他编写工作要做,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看来有些力不从心了。作序是否由他一人之力完成也成了问题。

我们认为,“十翼”的提纲是孔子订下的,但他并没有按提纲写作完成,最终是由弟子们代劳增补而成的。根据是:其一,“十翼”的结构很不相称,彖、象、文言各篇系统完整,而“三卦”比较简略,尤其是杂卦仅短短一节,不过三百余字,显得虎头蛇尾。其二,有些篇章中有“孔子曰”字样,如果全是孔子所写,又何必画蛇添足?其三,有的部分类似孔子的心得笔记,如《系辞中》对《易》的爻词逐条阐述,“易曰”和“子曰”相对照。因此,可以认为,孔子因时间和精力的大限,序易尚存在某些缺陷,门人又限于水平只能做一些简单增补,有的就只好保存孔子笔记的精华了。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实际上《周易·序》就是他精彩之作,虽然由门人协助完成,尚不尽善尽美,仍然透辟地阐释了《周易》的精义,发扬了书中积极向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1.阐发了唯物辩证的思想内核

“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回避了《周易》一些唯心主义的成分,强调书中所包含的辩证思维而加以发挥。如《周易》对解卦的判词是:“解,险以动,动而免于险,解。”孔子在《彖下》中作了这样解释:“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圻。”以雷雨大作、大地解冻、草木发芽为喻,强调以行动化解危险,促使矛盾转化。

2.突出仿效自然的积极作用

孔子注重对卦象的分析,在《系辞》中指出:“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即八卦的组合排列,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模仿。他特别强调仿效自然中人的积极作用。《象上》开头就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他对乾卦中“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解释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指出要成为圣人,就要乘机招揽杰出人才,创建让万民景仰的伟业。

3.强调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

《周易·序》对小畜卦的解释是:“风行天上,君子以懿文德。”懿意为修养,说作为君子要注重文辞和品德的修养。《周易》在谦卦中三处谈君子:“谦,君子有终”;“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劳谦,君子有终。”孔子在《周易·系辞》中对此卦作了更深入的发挥:“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意思是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业绩而不索取,真厚道极了!这是口头上说功劳比不上别人的人啊!德讲究隆盛,礼讲究谦恭,只有保持谦恭的人才能保存自己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