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文化伟人的会晤佳话
两位文化伟人的会晤佳话
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代文化伟人曾经会面交谈,这无论是孔门弟子还是老庄传人,都公认为事实。但对他们见了几次面,在什么时间见的面,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三十岁以前,即在鲁昭公二十年以前,鲁昭公接受南宫敬的邀请,鲁君、南宫和孔子同乘一辆马车到周国去,见老子问了关于礼的事,老子还作了临别赠言。孔子访周,身价倍增,门人弟子增多了。当时孔子还没有登上仕途,不过是一个教书先生,能和国君同起同坐,也算是殊荣了。国君亲自前往周国,仅仅是去见见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老子吗?《史记》的叙述中也不很肯定,只说“盖见老子云”,意思是说大概是见到老子吧。如果鲁君为了外交事务访周,孔子顺便拜访一下学识渊博的老子也是可能的,想必不会有多么深刻的交谈。是否有这一次会见,许多人还是存疑的。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孔老的会见就写得比较详细:“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问了些什么,传中没有具体写,从老子回答中可看出,所说其人,想必是孔子素所崇拜的周公,骨肉虽朽,他的言论还留了下来。老子没有拒绝孔子的要求,一定作了详细介绍,甚至让他看了有关档案,使他获益匪浅。临别老子还推心置腹地向孔子提出忠告:“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说,如果有机遇可以做官驾车,如果没有机遇就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扶持前行。老子并不反对孔子从政,但劝他随时进退,作两种思想准备。老子又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我听说,一个好商人把珍贵的商品深藏不露,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外貌好像愚昧的人一样,劝孔子不要太露锋芒。老子还语重心长地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劝孔子除去掉自身的骄气和太多的欲念,除去忧国忧民的神色和难以实现的志愿,因为这些对您的身体不利。孔子与老子虽然志不同道不合,但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关怀之情十分感人。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以走兽逃不脱猎网、游鱼逃不脱钓丝、飞鸟逃不脱箭镞为喻,把老子看成乘风云上天的神龙。
孔子与老子,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进取,一个退隐。但他们互相钦佩、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他们的亲切会见给后代留下一段佳话。
孔子、老子的这次会面是在什么时候,有人说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但我们查看历史记载,孔子所游国家并没有周,日薄西山的东周并非他求仕之路。他“周游”应从57岁开始,在14个年头中抽时间拜访他神交已久的老子是有可能的。不管具体是何时,他60岁左右进行这次访问是无疑的。
《庄子·天地》中多处提到孔老会面,讨论问题,总是孔子把老子当做良师,还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庄子才华横溢,为文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富于想象力,人们对他所引事实并不很相信。说孔子五十一岁时专程南见老子,推算起来,当时孔子正走上仕途,春风得意,哪有那么多闲工夫作专程问道。该篇还提到一件事:孔子要求把文献档案寄存于周室,老子没有答应,就把“十三经”带去。孔子所编写的不过“五经”,哪来的“十三经”?所谓经,犹如织机上的经线,可作编织的基础,所谓十三经,实指一大堆原始档案。老子见到这些档案仍未置可否,话题一转讨论起档案中的“仁义”问题,最后大概收下了吧。档案寄存确是一个好办法,可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也只有充分理解档案价值的孔老夫子想得出来,大概庄子无法编造。在当今讨论档案信息化问题时,有学者提出“档案寄存”的措施,有利于资源共享,使档案信息走进千家万户。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想法可谓超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