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乱年代的民族融合

动乱年代的民族融合

时间:2023-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乱年代的民族融合动乱年代的民族融合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一个“乱”字更有明显的歧视和贬义,似乎把所谓“胡”的少数民族排斥在中华民族之外。其实,边民内迁,对促进北方生产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大融合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中原地区民众纷纷涌向江南,仅官方登记户籍的达70万人。从三国到南北朝的380余年间,社会的大动荡、民族的大融合,反而促进了中华文明,标志之一是造纸术的大改进。

动乱年代的民族融合

动乱年代的民族融合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诸侯扩张,群雄并起,扑灭了农民起义的烈火,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偏处益州,在一场南北大比拼——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魏、吴、蜀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220—280)。

司马炎篡魏灭吴,统一全国,建立了西晋(265—316),只经过短短的36年,匈奴人刘耀消灭了西晋,占据北方。北方地广人稀,由于频繁的战乱,从西晋初开始,边疆民众纷纷内迁,西晋亡后,形成迁徙高潮,内迁的各族人民达数十万之多,杂居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长城以南广阔的地区,有的史家称之为“五胡乱华”。所谓“胡”,是指少数民族,“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其实,内迁的何止“五胡”,还有西南边区的巴人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以及居于边地的汉人。一个“乱”字更有明显的歧视和贬义,似乎把所谓“胡”的少数民族排斥在中华民族之外。其实,边民内迁,对促进北方生产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大融合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至于统治阶级内部也的确够“乱”的了,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国”,即:一成、一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京(前、后、南、北、西)。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司马氏集团逃亡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史称东晋。中原地区民众纷纷涌向江南,仅官方登记户籍的达70万人。秦统一北方后,秦王苻坚纠结了近百万大军,于383年以压倒优势全力攻东晋。东晋司徒谢安派弟谢石、侄谢玄率8万精兵迎战,决战于安徽淝水,谢玄以8000精锐打败了秦军25万的先头部队,造成秦军全线溃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百万乌合之众只剩下10万余残兵败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这与赤壁之战颇为相似,从此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形势,保持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北方魏一度统一后,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史家称这一时期为南北朝(420—589)。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380余年间,社会的大动荡、民族的大融合,反而促进了中华文明,标志之一是造纸术的大改进。南方造纸原料来源丰富,有了以桑皮、藤皮为原料的藤皮纸,提高了纸张质量;除生产白纸外,还有青、赤、绿、黄、桃红等彩色纸,品种不断增多;需求刺激了生产,纸的产量大大增加,可满足书写、绘画等多方面的需求。纸张应用的普及,使之取代简牍成为唯一的文档载体。著书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多了,辗转相传的抄本也多了,“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成为对饱学之士的赞誉之辞。在图书不断普及的这一时期,虽不乏滥竽充数被时代淘汰之作,但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典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