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心雕龙》论文体

《文心雕龙》论文体

时间:2024-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心雕龙》论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论文体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人。流传的《文心雕龙》50篇,以5篇为一卷,共10卷。据统计,《文心雕龙》中论述的文体达50余种,其中可称为应用文的42种,占84%。《文心雕龙》总结各种文体及其写作规律,正是适应了发展的客观需求。

《文心雕龙》论文

刘勰:《文心雕龙》论文体

刘勰(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人。他出生于山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从小成了孤儿,依靠寺庙僧祐生活了十余年。他笃志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文。梁武帝天监初(502),他才进入社会,先后担任过记室、参军、太末令、校尉、太子舍人等职。他呕心沥血写成《文心雕龙》一书,为求得名流赏识,他背负书稿守候在已是达官贵人的沈约府前,当沈约出府时,他就像个商贩一样拦车求见,沈约细读了他的书稿,称赞该书深得文理。刘勰终身不娶,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

流传的《文心雕龙》50篇,以5篇为一卷,共10卷。各篇均用当时流行的骈体,对仗工稳,文辞精美,旁征博引。该书广为流传,但所引证的原文大多佚失,后世多人为该书作注,书中征引篇目达260余处,作者博览精研所下苦功可想而知。本书主要论述各种文体及其写作原则,除经、纬、骚、诗、乐、赋、赞、盟等一般流行文体外,重点论述各种应用文书的类别和写作原则,对后世文书写作至关重要,不妨择要剖析如下。

一、《文心雕龙》应用文书类别及其写作原则择要举例

1.《铭箴》

论述了两种相近文体。铭是指刻在金石上的文辞。“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指出铭文必须名副其实,贵在流传品德。篇中列举了先圣以铭文垂训鉴戒的范例,也举出秦始皇铭石山岳“政暴而文泽”的荒诞。箴是指刻在大器皿上的文句。“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箴犹如中医治病防患的针石一样,铭刻在器皿上以示警戒,“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文辞必须简明扼要,包含深意。

2.《诔碑》

“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对死者的诔文,是把他生平德行聚合起来,加以表彰,使他永垂不朽。其写作要旨在于:“论其人也,暧乎若可睹;道其哀伤也,凄焉如可伤。”评论死者的人品,像昏暗中的阳光一样若隐若现;倾诉对死者的哀悼,要造成凄楚的氛围令人悲伤。“碑者,埤也”。埤有增高之意,多以石代金,用石碑树立其崇高的形象。

3.《哀吊》

“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用哀辞表达发自内心的悲伤。“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也。”哀词后世又叫做祭文,最可贵是一往情深汇集成悲哀,文辞要引得众人声泪俱下。“吊者。至也。”亲临悼念。写作原则是:“固宜正义以绳理,昭德以塞违。”用正义作为说理的准绳,表彰美德达到堵塞违背美德行为的目的。

4.《杂文》

杂文“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它作为一种文体,与现代所称的“小品文”颇为相似。“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心胸要像山岳深渊一样开阔深厚,文采要像麒麟凤凰一样华丽。“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以小见大,文辞像串联的珍珠一样透明圆润。篇中同时也指出一些鱼目混珠的毛病。

5.《谐隐》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谐文采用诽谐的语言,文辞浅显、通俗,能引得众人欢笑。篇中也反对那种“曾是莠言,有亏德音”的制造庸俗的下流语言。隐文是指:“逐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用回避的言辞隐蔽本意,用奇诡的比喻来暗指所说的事物。篇中也反对把隐语“化作谜语,使昏迷也”的倾向。

6.《史传》

篇中记述了史的由来:“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古代帝王命令史官执笔记录,分左右史,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这实际上就是以后所说档案。“传者,转也。转授经旨,以授于后”。史传即根据原始记录的原意进行加工,使它流传后世。史传的写作要达到“贯乎百氏,被之千载,殷鉴兴废”,要深入民心,流传千古,表现世道的兴盛或衰败,以史为借鉴,明白应提倡什么和废除什么。

7.《诸子》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各种子书,是要讲述道理,明确志向,最高层次是要确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其次是要确立自己的言论。

8.《论说》

“论者,伦也。”“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论就是说理,要用语言表达就成为论文了。写作的要求是做到“要约明畅,”就是要做到扼要、简单、明白、通畅。“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即要多费口舌,通过言语让对方心悦诚服。

9.《书记》

书记指用来“记时事”的文书。篇中强调:“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虽然从文学价值看它是最差的作品,但是从办理公事来看它是摆在最先的事务。篇中又把这种称为“书记”的公文细分成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等23类。

据统计,《文心雕龙》中论述的文体达50余种,其中可称为应用文的42种,占84%。虽然有一些文体,如封禅、设策、檄移、章表、奏启等,均为封建王朝公务需要的产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但该书对文体的论述,其承上启下的功能和地位,不是一般论文的著述可比拟的。

二、《文心雕龙》的历史意义

1.总结了文书写作的实践经验

从纵向看,《文心雕龙》几乎囊括了商、周至魏、晋所有文章;从横向看,《文心雕龙》差不多罗列了现存的各种文体。它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指明了写作中的偏差和失误,归纳了写作的原则。例如“檄移”本是战争中使用的两种文体,由于所处时代战事频繁,虽不常用也加以总结。檄文是出兵前声讨敌人的文告,篇中总结了写作原则:“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声威,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形象地指出檄文要像电闪雷鸣一样具有威慑震撼力。而移文与之相反,“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统而民随之也。”说明移文实际是取得胜利后的安民告示,达到安定民心、令出民随的目的。

2.适应了文档分离的时代需要

“三代”史官的文书仅用于记事,文书和档案合而为一。随着政事日频、文书用途日广,文书和档案逐渐分离。至东汉时期,有了兰台(分内阁、外台)文档专门机构,文档分离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文书写作就成为一种专业,提高文书人员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办事效率至关重要。《文心雕龙》总结各种文体及其写作规律,正是适应了发展的客观需求。因而辗转传抄,刻印推广,流传至今,仍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3.开辟了文体研究的历史先河

随着历代著作文章的与日俱增,也出现了一些论文的文章、著作,较有名的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等,但都只是就某种文体或某个方面有所品评,却从来没有一部全面周详地论述各种文体的专著。只有《文心雕龙》才独辟蹊径,继往开来,系统地总结了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史无前例地开辟了文体研究的处女地,为文档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