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广场与广场人群的含义

城市广场与广场人群的含义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广场的主要承载体,广场人群的活动是市民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
城市广场与广场人群的含义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三、理论认知:城市广场与广场人群的含义

城市广场,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开放空间,常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居民集会、休闲、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同时兼具生态、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城市功能的宏观尺度上,城市广场连同广场周边的设施建筑,往往成为一个整体,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城市重要的象征。

西方城市广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 700多年之前的古希腊时期,“广场”一词即源于古希腊语。这些广场最初被用于议政和进行交易,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政府向市民颁布政策、告示,市民提出政治要求或者自由集会,都在广场上进行。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形成了高度互动的社会群体,于是产生了“市民社会”或称“公民社会”。因此,城市广场不但是城市的“客厅”和“名片”,更重要的是,它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广场功能也逐步多样化。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此时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连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李芗等(7)按照城市广场的功能定位,将现代的城市广场划分为市民文化广场、商业中心广场、交通性广场、园林广场等。

一般认为,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广场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难以与西方广场相比(8)。鲍宗豪(9)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广场形态,反映的是与西方城市明显有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它强调空间的内外分割性,这种对空间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形成鲜明对照。清代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虽然十分宽阔,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不具备广场的开放的公共性。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但是曹文明(10)认为,中国的古代城市存在着丰富的广场文化和广场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70年代的城市,一方面由于游行、集会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受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20世纪80年代,由于游行、集会活动甚少,忽视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进步,城市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全世界也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环境文化时代,我国又开始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11)。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兴起一股不健康的“广场热”,城市建设普遍追求“面子工程”,广场建设盲目上马,在一些中小城市,许多大广场作为配套建设出现在政府办公大楼门前,广场本来的功能,特别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城市土地资源大量浪费。近年来,学者纷纷提出,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性的开放空间,是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家庭生活的重叠,城市广场的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广场人群,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广场上活动的人群,他们是广场的使用者。作为广场的主要承载体,广场人群的活动是市民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广场人群作为广场活动的主体,是广场文化的灵魂。通过研究广场人群的活动状况和他们对广场功能的使用度、认同度,可以了解到广场建设的成效和不足,同时也能体现出当今城市的文化生活内涵。在社会学意义上,狭义的群体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有交流互动,共同进行活动的人们;广义的群体则包括在同一个地点进行活动的所有人。从广场上进行活动的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观察,将会忽略在广场上最为常见的偶合类型。因此,为了研究的全面性,笔者对“广场人群”的界定使用的是广义的人群定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