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1996年7月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正式发布《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这是我国社会科学期刊的“第一部质量标准”。它的出台结束了我国社科期刊的编辑、出版和评价无据可依的历史,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此后,各级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一直沿用这一《标准》。但这一《标准》自发布之日起,迄今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没有得到及时修订。特别是《标准》中的“评估办法”已显得相当老化,许多方面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标准》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定量评价力度的不足,一些相对公认的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指标尚付阙如,有必要重新构建新的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1.政治水准。社科学术期刊意识形态性强,对社科期刊的评价离不开“政治标准”这一重要指标。就目前而言,社科学术期刊最少有三个方面的政治要求是必须遵守的,一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二是《出版管理条例》[12],三是《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3]。如果要说得简要一些,至为重要的就是《出版管理条理》(国务院令2001年第343号)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8项内容:(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五)宣扬邪教、迷信;(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12]社科学术期刊评价应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如果某家期刊在政治要求上犯了错误,评价时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2.学术质量。学术质量是评价学术期刊最为本质的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必须坚持的原则。我国的期刊政府评价一直以定性为主,今后应加大定量评价的力度,合理采用一些相对公认的定量指标。文献计量学中有许多期刊评价的定量指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列出的定量指标就达15项之多,这些指标是“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用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14]从理论上讲,采用的定量指标越多,评价结果就可能越接近实际。但对社科学术期刊而言,不必照搬科技期刊评价的做法,而是应该选取一些争议性小,公认度高、具有普适性的定量指标。这里我们从社科学术期刊的实际出发,选取下列四种定量评价指标:
(1)影响因子。这是目前学界最为公认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测度指标。“影响因子”是指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即为:IF=(nk-1+nk-2)/(Nk-1+Nk-2)。其中:nk-1代表上年文献的被引次数,nk-2代表前年文献的被引次数;Nk-1代表上年该刊的载文总数,Nk-2代表该刊前年的载文总数。通常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但要注意的是,比较影响因子的大小,前提条件是针对同一数据库而言,不同的数据库所得的影响因子之间没有可比性。其次,还应注意的是,被引的次数是指被来源期刊引用的次数,来源期刊可以是经选择确定的来源期刊(即通常所说的“小样本”统计),也可以是全部期刊(即通常所说的“大样本”统计)。但不论是哪一种,同一次的影响因子测定,必须使用相同的来源期刊。这样所得的影响因子才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定量评价的先决条件是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库,在目前政府评价部门还没有数据库的情况下,可以委托一些较为权威的学术中介机构来实施。对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来说,目前似可委托中国知网(大样本)、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小样本)来完成。
(2)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是指某刊历年来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来源刊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期刊被学界使用和受重视程度的基础性指标。
(3)他引率。引用分“自引”和“他引”。“自引”是指某刊引用自身发表文章的情形,“他引”是指其他刊物引用本刊发表文章的情形。按理说,“自引”是能说明一定的问题的,但不能排除期刊为增加引文数而“作弊”的嫌疑,纵然没有“作弊”,如果某家刊物的引用只是局限于自家刊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家刊物在学界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中不剔除“自引”次数的统计,而是另列“他引率”指标,这样就既充分发挥了引文指标的功能,又对过多“自引”有很好的制约作用。“他引率”的计算公式为:某刊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其他刊物引用的次数与该刊被引总次数之比,“他引率”数值越大,说明该刊学术影响的覆盖面越大。
(4)转载率。这是一个遭到国内学界质疑的指标,质疑者多半从文摘刊物的选稿偏好来指陈这一指标的缺陷性。其实不然,对于某种文摘刊物来说,无可否认在稿件选用上有偏颇,但这里统计的是被所有刊物(包括文摘刊物、非文摘刊物,甚至还包括报纸)的转载情况,事实上这样的统计已弥补了单个文摘刊物的选稿偏向,甚至也正是由于各转载刊物有自己的选稿特色,统计的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如果所有的刊物都坚持一个选稿尺度的话,这样的统计反而会失之偏颇。关于“转载率”这个指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建有比较完善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十多年来一直为各家学术期刊提供转载情况检索服务。对这个指标,评价单位可以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来进行。
3.编辑出版水平。编辑出版水平也是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包括审稿形式、栏目设置、编辑质量、校对质量、排版规范、版式设计、印装水平、发表时差、发行量等。其中,审稿形式分匿名审稿、专家审稿和编辑部自审三种,这一点海外的学术期刊非常重视。栏目设置这是一个反映编辑理念的重要参数,包括有无重点栏目、栏目的连续性和关联性程度如何等。发行量的问题复杂一些,首先是发行量难以认证,印刷量并不等于发行量,赠阅量也不可计入发行量。其次,学术期刊的印刷量通常都很小,实际的订阅量不大。鉴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大多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可尝试使用“下载量”(最好是“异地下载量”)指标来代替“发行量”。
(二)指标体系框图
根据上述讨论,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我们可以初步绘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图9中A层为“目标层”、B层为“准则层”、C层是“指标层”。
这个框图与《中国社会科学质量标准》构筑的“社科学术理论类期刊”评估体系相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对“学术质量”的评价引入了相对公认的定量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和转载率),而不是像《标准》中的那样仅仅依据某刊是不是某个体系选出的“核心期刊”,因为“核心期刊”遴选本身通常并不是纯粹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二是对学术质量的评价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一点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很重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有很强的累积性,对其学术价值的鉴定,有时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评判,因此对社科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更需要同行专家的介入。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对专业学术期刊似可侧重进行学科专家评价,对综合性学术期刊则可侧重进行读者评价。三是鉴于编辑指标和出版指标有时会重合,有时难以区分是编辑指标还是出版指标,这里对传统的“编辑标准”与“出版标准”指标进行了整合,统称为“编辑出版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构建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了它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体系是建立在现有评价水平的基础上的。有些定量指标本身虽有合理性,但现有评价水平很难做到,故没有被采用。随着社科学术期刊各种评价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新的指标可以适时充实进来。
图9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至于各指标的权重,在目前情况下,可直接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来确定,也可以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来求得,但即便是用数学方法,专家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就无法通过指标间两两比较来确定孰轻孰重。如果是通过专家意见直接来确定,建议“政治标准”指标采用“一票否决制”,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不宜像《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的那样,用乘以系数的方法来计量。对学术期刊而言,“学术质量”毫无疑问是最为本质的评价指标,应占较大权重,似以0.7左右为宜;与此相适应,“编辑出版水平”指标的权重则为0.3左右。《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中“业务水平”指标(不单指学术质量)的权重仅占0.4,而“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却占0.6的做法似有不妥。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定量评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社科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问题上,应敞开胸襟,充分接纳定量评价的长处。目前对社科学术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可以采用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的权重宜占0.6,定性评价的权重占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