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构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重构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4-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构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五、重构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术期刊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体评价”和“效应评价”的有机结合可以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层次清晰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学术水平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而引文指标是到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学术水平评价指标。

重构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重构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尚缺少足够有效的指标数据库,深陷于数据处理、在构建和完善指标体系上用力不足,是目前诸多体系评价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有些选家至今尚无自己的数据库,又没有足够的对口数据库可以借用,要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评价过程,就自然会被大量数据所纠缠,哪里还顾得上指标体系的完善呢?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指标,这些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到底如何,指标的权重又该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更多的冷静思考,各体系以及各体系之间也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深入讨论。须知,构建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学术期刊评价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没有相对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本身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也就会打折扣。限于个人之力和研究条件,这里“博采众长”,试图构建出来一种新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所启迪。

(一)总体思路

奉行“三结合”的构建原则,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本体评价和效应评价相结合。我们首先把评价指标分为“本体评价”和“效应评价”两个指标系列。“本体评价”就是对期刊本身具备的特征进行评价,这实际上是一个“就期刊论期刊”的“前期评价”过程;“效应评价”是从期刊出版进入流通领域后产生的各类社会效应来对期刊进行评价,这实际上是一个“就反响论期刊”的“后续评价”过程。“本体评价”和“效应评价”的有机结合可以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层次清晰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体系。

(二)指标选取

1.“效应评价”指标的选取

“效应评价”指标系列由“引文指标”、“收录指标”、“获奖指标”、“转摘指标”和“发行指标”五个方面构成。下面依次对各方面具体评价指标进行选择和设置:

(1)引文指标。学术水平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而引文指标是到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学术水平评价指标。因此,引文指标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引文分析的指标较多,这里我们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各体系普遍采用的公认度较高的引文评价指标。首先我们来对各体系最新采用的引文指标进行分析和比照:

A.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0)采用的指标有19项,其中有6项指标是用来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这些指标是“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用率”、“普赖斯指数”和“他被引率”。[16]

B.中科院“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1)采用了18项评价指标,其中“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反映速率”、“平均引文率”、“期刊他引率”、“影响因子平均增长率”和“稳定指数”等7项为引文评价指标。[18]

C.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情况要目总览》(2004年版)采用的评价指标有7项:“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和“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2]其中“被引量”、“它引量”、“影响因子”等3项指标都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引文指标。

D.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主要采用了5项引文评价指标,依次为“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和“被引半衰期”。[23]与上述体系不同的是,这是一种依托“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指标,应该说有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此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计量测试报告(2004版)》还采用了“Web上网文献量”、“Web下载总频次”、“Web即年指标”和“Web影响因子”指标,这些指标的统计工具不同,指标值可能有别,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包容于《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采用的引文评价指标的。[24](在比照时,不再单列这些指标)

E.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新近编制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2003~2004)》采用了7项引文评价指标。这7项指标是“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25]

经过比照,可知上述四个体系共涉及14项引文评价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在比照时“被引量”、“总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被认为是同一指标,“即年指标”与“反映速率”也被看作是同一指标(有细微差别)。这样,我们就可以统计出四个体系采用引文指标的频次,如图13所示。

从图13可以看出,被五个体系中三个以上体系同时采用的指标有4个,这些指标是:“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他被引率”和“即年指标”。这里我们选取上述的4个指标作为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静态引文评价指标。在剩下其他指标中,“稳定指标”学界提出不久,考虑到这是一个动态指标,这里予以采纳,同时还补充另一个动态引文指标“趋势指数”。

(2)收录指标。收录指标也是一个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上述体系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和中信所都采用了这个指标。这里我们也将之作为一项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这个指标可细分为“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数”和“国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数”两个下位指标。

img26

图13 五个体系引文评价指标采用情况示意图

(3)获奖指标。接纳获奖指标,其意义在于充分汲取其他评价体系的成果。一家期刊获奖,一般并不仅仅是基于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但作为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获奖。因此,这里也将之作为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这一指标可细分为“国家奖”(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重点期刊奖)、“省部级奖”和“学会奖”(行业奖)。

(4)转载指标。转载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转载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文转载”,另一种是“摘要转载”。

(5)发行指标。发行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鉴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行量普遍较小,而大多学术期刊业已上网,这里考虑采用“异地下载量”来弥补“纸本发行量”的不足。之所以采用“异地下载量”而不是“下载量”,其意义在于遏止期刊社为迎合评价指标的恶意下载。

(三)“本体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体评价”包括刊物编辑出版水平评价和部分学术水平评价。先来看几个代表性体系采用的编辑出版水平评价指标和部分学术水平评价指标。

A.国家科委《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1994)采用的指标为: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15]

B.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0)采用的定性指标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报道计划(以上为“经营管理水平”指标);标准规范、文字加工、报道时差、编校差错、编排设计、出版印刷(以上为“编辑水平”指标)。[16]

C.中科院“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01)采用的编辑出版水平评价指标为:编校质量、标准规范、装帧印刷质量、论文平均发表周期、社会效益、期刊获奖情况(以上为“编辑出版水平”评价指标)。[18]

从上列体系的指标来看,指标的内涵、指标间的关系并不清晰,难以进行比照和选择。这里我们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出发,来重新设置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本体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多数为定性评价指标:(1)刊物定位。刊物的定位是否合理、办刊宗旨是否明确是决定刊物优劣成败的首要因素。(2)法规政策。通常我们说是“政治标准”,这里考虑到自然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化为“法规政策”。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学术期刊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情况。(3)栏目设置。栏目设置情况集中体现了刊物的总体编辑理念。这个指标主要考察栏目设置主次是否分明,栏目与栏目之间是否有内在的逻辑性。(4)编辑质量。(5)校对质量。(6)排版规范。(7)装帧设计。(8)印装质量。(4)、(5)、(6)都是评价期刊编辑水平的常用指标,无需说明。(9)审稿方式。审稿方式的评价国内向来不太重视,实际上这是决定整体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这方面,国外的学术期刊评价非常重视这一点。(10)报道时差。这个指标渐趋为一些体系采用,是指刊发论文的“出版日期”与文章实际的“收稿日期”之差的平均数。(11)著者地区分布数。这个指标重在评价期刊在稿源方面的凝聚力和业内知名度。(12)基金资助论文比例。基金资助项目一般为较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一家学术期刊基金资助项目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刊物的重要性程度如何。上述1~ 12个指标,前7个是刊物编辑水平评价指标,后4个属于学术水平评价指标。

(四)评价框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绘制出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img27

【注释】

[1]关于我国期刊的起源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外国传教士1815年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种中文期刊”,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种中文期刊”。这一论断无疑把中国期刊的起源看成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实,早在乾隆壬子年即1792年,苏州府长洲人唐大烈“纂辑”的《吴医汇讲》就是一种既有别于图书、又不同于报纸的新的出版形式。从现存的五种《吴医汇讲》旧籍来看,这种出版物已具备了期刊构成的基本要件,诸如“连续出版”、“不限卷数”、“印装成册”、“统一体例”等,当为我国最早的土生土长的期刊。它要比《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早23年,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早41年,比英国至今还在出版的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要早31年。笔者2004年发表《〈吴医汇讲刊〉堪称“中华第一刊”》一文(刊《编辑学刊》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转载论点),全面论证了上述观点,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