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经营,太多太滥
一、粗放经营,太多太滥
我国现有期刊9000余种,就数量而言无疑是个期刊出版大国,但就综合实力而言,还远不是一个期刊强国。之所以这么讲,原因固然很多,但在期刊结构上学术期刊占有绝对大的比重,恐怕也是一因。目前我国有4876种科技期刊、约2500种社科期刊,两项合计,学术期刊的总数已逾7000种。无论是这一绝对数量,还是在期刊中的比例,我国学术期刊都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科技人员2000万,年撰写的科技论文100万篇,需要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有70万篇,而现行的科技期刊有4876种,年发文总量为50万篇。[1]有人便据此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至于导致了优秀科技稿件外流和国内学术期刊的稿件积压。70万篇“需要发表”是什么意思?有70%的科技论文值得发表吗?我们姑且不考虑70万篇中有多少在国外发表,50与100的比例委实也太高了吧。就是50万篇已发表的论文,究竟有多少属于原创而不是低水平重复研究,究竟有多少“含金量”而不是“注水”学术,实在不敢说。如果按上述数字推论,我国要解决稿件外流、积压问题,似乎还要增加科技期刊的数量。倘若如此,就能解决问题吗,我看未必。优质稿件外流恰恰说明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总体质量不高,已太多太滥,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学术期刊尚缺少足够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学术界、学术期刊界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认知度。谁不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在一些大刊、名刊上发表呢?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国的科技期刊根本不能反映和代表我国的科技水平。现在学术期刊的稿件积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职称评审、津贴评定、科研评价中“重量不重质,重刊不重文”的不良倾向造成的,是“疯长”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增长。学术期刊如果只是迎合和满足这种增长,对学术期刊不利,对整个学术事业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笔者曾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0年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做过统计,在随机的1365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小于0.3的科技期刊有1081种,占总数的79%;小于0.2的有861种,占62%;小于0.1的有424种,占31%;有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竟然为0。“影响因子(IP)”是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之一,尽管有缺陷,但用于宏观评估是有效的。这样一个被引状况足以说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低下。至于社科期刊,情况也不容乐观。别的不说,李铁映同志就曾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出版84种期刊,发表450余部著作,论文(含研究报告)4000余篇。这个数量不算少,但质量如何呢?实在说,不能令人满意”。[2]中国社科院是我国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办刊水平、科研实力应当是具有代表性的,尚“不能令人满意”,我国社科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便由此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粗放特征非常明显,数量多、质量低,投入多、收益少,有限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在学术期刊的刊号投放上,还留有很强的“计划”色彩,只增不减。国家的几次“治散治滥”,也均未触及学术期刊这一块。在经费上,学术期刊的出版经费大多来自政府的支持,多数为全额拨款,少数为差额拨款,少则八万、十万,多则三、四十万,真正盈利的学术期刊却寥寥无几。现在一个本科院校大体上办有两家学报,大部分专科院校、市属高校如职大电大等也都办有学报。不少单位在没有刊号的时候,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地争取刊号,在刊号到手之后,这才发现根本没有办刊力量。不是常有刊界同行这样为自己“解脱”吗,就本单位的科研水平、作者队伍,要想把学术期刊办得怎样好,根本不可能。说的倒是实话。或者干脆认为,是单位拿钱办的,理应为本单位人员的职称、津贴服务,至于学术质量如何,只能尽人事了。为数不少的学术期刊似乎已“看破红尘”,来钱就发,“作坊式”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些期刊甚至大肆向作者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实为“圈钱”),竟办成了月刊、半月刊了,每期竟达300来页。这么一个状况,怎能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呢?哪里还谈得上与国际接轨、创建知名品牌呢?
出路:(一)学术期刊同样需要“治散治滥”,取消学术期刊的刊号终身制。对学术期刊要营造一种“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督查、评估力度,对学术质量长期低下、刊风不正的学术期刊要随时吊销刊号。而不是像现在的只要不违规,不出问题,质量再差,也能生存下去。(二)切实履行新刊试办制度。从理论上讲,只要能办出好的期刊,刊号不应成为问题。就我国国情而言,国家开始实施的新刊试办制度是一种好的形式,但愿这一政策在学术期刊上也能落到实处。(三)走集约化之路,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切实推动学术期刊的集团化。国外学术期刊有许多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可供借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就各自出版150种左右的学术期刊,布莱克威尔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竟有600多种。尽管发行量每期也只有500~5000份,但还能赢利。[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