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学报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高校学报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时间:2024-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请看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二次文献《新华文摘》对高校学报发表论文的转摘情况。从上述两种资料分析,我国的高校学报在国际著名的二次文摘中尚无一席之地,在《新华文摘》中也只占极小的比重,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相当低下。目前论文评委深知高校学报刊物论文有多数是为了职称评审的需要,学术价值不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学报的综合性相关联,综合性是高校学报身陷困境的症结所在。

高校学报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一、综合性:高校学报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质量不高,不少论文缺乏原创

中国科技情报所1991年从正式出版的各类期刊中选出1230种作为中文期刊统计源(其中高校学报310种),对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1989年我国共有36种期刊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千名表,其中高校学报仅有两种(吉林大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及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年我国共有4种期刊进入美国《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高校学报无一入选。1990年我国共有27种入选该索引,高校学报仅占3种。1989年我国入选英国《科学文摘》(SA)核心期刊有8种,高校学报无一入选。1989年我国入选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有9种,高校学报无一入选。1990年该刊选用我国科技期刊9种,高校学报仍然无一入选。再请看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二次文献新华文摘》对高校学报发表论文的转摘情况。1993年《新华文摘》六大专题共摘转文章280篇,其中摘自单科性期刊126篇,摘自一般期刊110篇,摘自高校学报的44篇。目前,我国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共计1600余种,其中高校学报计650余家,约占总数的40%,然而1993年被摘转的只占总数的6.8%。从上述两种资料分析,我国的高校学报在国际著名的二次文摘中尚无一席之地,在《新华文摘》中也只占极小的比重,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相当低下。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学科众多、编辑有限,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协调的尖锐矛盾。就高校文科学报而言,几百家综合性学报几乎囊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这些学科,笔者据GB/T 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统计,一级学科有21个,二级学科244个,三级学科781个。当然有些三级学科划分过细,但也有不少二级学科划分过粗。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学科是众多的,何况新兴学科又不断涌现。要编辑出版高质量的学报,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对口、规模强大的编辑队伍。尽管文科论文的可读性优于理科论文,似乎大家都看得懂,但学术界有句行话,“隔行如隔山”,如此众多的学科,编辑岗位该如何设置?每个学科如设一名编辑,绝无可能。目前,高校学报编辑多则五六人,少则一两人。以有限的编辑审编众多学科的稿件,结果必然是常有闪失,劣质稿件鱼目混珠登上大雅之堂的不为鲜见。甚至有些“赝品”(抄袭之作)也能正式发表。有些学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用外审制,但外审少量稿件尚可,量多则费时费力,论文的质量和发表时效也均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学报的多学科性与编辑的有限性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导致了学报刊发论文学术品位的低下局面。毫不客气地说,有些“论文”毫无学术原创性,纯属“文化垃圾”。

其次,学报的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科学的论文评审机制,而不科学的论文评审机制又反向制约着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目前,论文评审(尤其是职称论文评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数量、轻质量。职称论文评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不少作者为了追求数量“达标”,对学术质量考虑甚少,有些作者的研究和写作态度极为马虎,不少论文是作者东拼西凑、设法炮制出来的,并未经过“十月怀胎”,更谈不上厚积薄发。有限的编辑不能对所有学科了如指掌,这就为那些毫无原创性或学术价值不大的论文正式“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2)重刊物“档次”,轻论文个体质量。目前论文评委深知高校学报刊物论文有多数是为了职称评审的需要,学术价值不大。评委自然不必细心阅读、慎重权衡文章的学术质量了。加之,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属不同的学科,一本学报相同学科(或相同领域)的文章也许只有二三篇,甚至仅此一篇,其学术质量缺乏明显的可比度和参照物,确也难以衡量和判断,只能看是师专还是师大学报;是一般高校学报,还是名牌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其实这并不科学,学报整体质量高,并不意味着刊发的每篇论文质量都很高;一般学报也并不是每篇刊载文章的质量都很一般。高校学报整体与刊发论文个体,在质量上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当然,不科学的评审机制并不全是学报综合性造成的,但这种评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作思想和编辑观念。对作者而言,为文而文是普遍现象;对编者而言,不少编辑对拟报职称作者的文章,一路绿灯,降低了取舍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发行量极小,双重效益低下

高校学报每期印数多则三五千册,少则几百册。而发行大多用于交流、赠送、库存,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行。通过邮局或自办发行的学报,每期只有几百本、几十本,甚至更少。学报没有发行量,何以生存?只能完全依赖“吃皇粮”,既有“皇粮”可依,大可不必过多考虑经济效益,看来只有在社会效益上下功夫。一本学报没有足够的发行量,就意味着没有多数的读者,没有读者,社会效益又从何而来?就是那些用于交流、赠送的学报,有时简直也成了一种“礼仪”,收件人并不细读,有的甚至概不拆封,这既谈不上经济效益,恐怕也谈不上社会效益。也许有人会说,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隐性的,不是立竿见影,可以量化评估的。但没有读者,社会效益便无从谈起。也许有些人要归罪于读者缺乏阅读需求。其实不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发行量?据了解,《报刊复印资料》除了公费订阅、馆藏外,私人订阅也占很大比重,你能说读者没有阅读需求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报刊复印资料》是对各类报刊(主要是学报)发表的论文进行筛选,重新合并分类而成的,解决了学报的综合性、论文分散性的缺点,给读者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本学报对某个读者来说,也许只有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一两篇文章对自己有用,有谁愿意为了阅读这一两篇文章而去订购整本学报呢?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学报的综合性相关联,综合性是高校学报身陷困境的症结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学报的综合性是由学报的办刊宗旨决定的。教育部197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这一办刊宗旨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物,曾对高校教学和学术繁荣产生过积极影响。但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高校学报未能顺利实现转轨。高校学报是精神产品,同样也是商品,这一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