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两教中的语文教育
第十二章 佛、道两教中的语文教育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教育。不同的是,宗教的教育内容不同于世俗的教育内容而已。佛、道两教亦不例外。《云笈七签》一册《道教序》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因此,人们把儒家理论以及对这一理论的传授传播活动称为儒教,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内涵,就有着教育的意思在内。《大乘无量寿经》说:“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佛经《维摩诘经》中说维摩的活动之一就是从事教学:“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可以看出,维摩不仅从事着教育教学的活动,而且是一个意志坚定,品格高尚且能讲会说的优秀教师。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在其进行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定位是极其严格的。《云笈七签》一册《道教序》中就论述:“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因此,在我们对佛、道两教的发展过程作较深入细致地考察中以及对它们的变化形态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不难发现,每一座寺院、每一座宫观,既是宗教派别萌芽确立、传承发展的基地胜境,亦是师徒传授讲习经、律、论等,同时遵其意旨修炼践行的场所。可以说,一座寺院宫观,就是一座学校,每一位高僧高道,就是世之名师。《太平经》中就说:“父母者,生之根也;君者,授荣辱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不穷之业也。”这段论述中,其中对教师内涵的理解,其意之深,其旨之远,大有发聋振聩之感。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佛、道两教这种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官学私学教育和书院的教育一样,都主要是使用语言这种媒体进行传授讲述其内容的。正如《大般涅槃经》卷九说:“诸佛如来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种种音声而为说法。为令按住佛正法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种种形象。”可见其内容,都是语言文字所构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理念、意象、人物、环境和故事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理念、意象、人物、环境和故事等,有的采用传统的文章、文学的体裁样式构建创造,有的则是采用独创的文章、文学的体裁样式来承载。如佛教的偈、变文等。而且,开创了语文教育史上的翻译文本的使用。以及不少士子留学进修研习。这些,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必然构成要素,亦是对语文教育的极大开拓。
佛教、道教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既是一种双向的利用、借鉴、吸纳的动态过程,又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互渗交融的状态。这种过程,这一形态,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以语文教育教学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系统。这一教育教学系统,既有别于科举统领指挥下的官学和私学中的语文教育教学形态,也不同于书院以语文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形式。当然,佛教、道教的这一独特的以语文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系统,是在佛教、道教各自成体系的宗教活动过程中运行和呈现的,其主体是教徒或信教民众,其主导是高僧高道或其他学问僧道,人们一般称作师或师父。师与徒,教与学,加之所习学的经、律、论等丰富复杂的“课本”,以及在各式各样的仪式规程的规范下师徒共修齐炼的课业,从而使教徒们身心有所升华飞跃,最终彼岸涅槃或得道成仙。
佛、道两教之所以称作以语文教育教学为基础的教育,就在于两教中的佛藏、道藏文本,无论是阐述教理教义教规等抽象理论的篇什,还是描绘西天净土、洞天福地等优美理想环境的文字,也无论是渲染刻画佛陀和菩萨、神灵和仙人形象的词章,乃至广大僧众道众所写的心得体会悟解感受,都具有语言与文字、文章、文学等诸文综合蕴涵的语文特质。而这些语文内容,在高僧高道与学僧学道之间,在一定的环境场合中予以传授讲解、习学训练时,就构成了教学的运动过程和结构形态,加之语言、图像、法器等诸多媒体和各种方法的运用和融合,常常还会有教学艺术的场面、情景乃至意境应运而生。这些,既是佛、道两教的文化思想的传道、传承和传播渗透,也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的习学、训练和弘扬、创造。语文教育教学的大拓展,在佛、道两教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文的语言文字的创新拓展,二是语文的文学内容的创新拓展,三是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