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墙:南京城市的历史结点
之所以抛弃中山陵、明孝陵、燕子矶等南京知名的“名胜古迹”而选择略显破旧的南京城墙和城门作为笔者所要论述的城市意象,是因为对于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而言,城墙是所有历史财富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结点。这样论述的原因,在于南京城墙无论在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上的显赫。
首先,在建筑规模上,世界名城巴黎的城墙,周长才29.5公里,却号称“世界第一大城墙”。而明朝的南京城墙东依紫金山,西踞石头城,北环玄武湖,南贯秦淮河,城墙高14~22米,顶宽4~9米,最高处达18米,包围面积达41平方公里。仅内城周长就达33.7公里,可见这“世界第一大城墙”的桂冠应归南京(6)。
现在的南京城墙基本上保持了明代城池的轮廓,南北从中华门到挹江门长10公里,东西从中山门至汉中门长5.67公里。明代的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21年时间才建成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
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5亿块。
从南京城墙地图上可以看出,明代的南京城墙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周长达60公里,今已不复存在,但外城的18个城门名称仍沿用至今,如麒麟门、仙鹤门等。内城包括中山门、清凉门、定淮门等13座城门。南京城墙现存21.351公里,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在建筑艺术上,城墙最本质的原生价值之一,在于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城墙最初由土垒、土石混筑、砖石砌筑其表皮,发展到南京明城墙大规模采用砖石构造,逐步趋于完善,与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恩格斯说:“筑城艺术的彻底改革,是火炮改进的最初结果之一。”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者们在无数次攻城略地的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南京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针对当时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结合南京地区地形、地貌修筑。明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关键部位的设防,以及整个城防建筑体系,达到了我国城垣建筑较完美的程度。
南京城墙无论是在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南京城墙保留完好,也具备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南京明都城奠定了近代南京的规模与格局,至今仍是南京古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城墙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南京明城墙充分利用了山水资源,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同时,南京明城墙是在历代都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军事等领域,是中国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因此,如果说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的话,那么南京的城墙和城门,则构成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的结点,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历史的结点感知城市的脉搏和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