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探究而非科学认识

科学探究而非科学认识

时间:2024-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探究而非科学认识在探究连续性宗旨之下,苏珊·哈克引入了探究、证据、担保、帮助等新概念。在哈克的眼中,科学不是追求真理,而是问题探究;科学的经验基础不是实验检验,而是证据担保;为科学护航的不是科学方法,而是科学帮助。可以说,“连续性”观念是哈克科学哲学创新的基点。哈克认为,科学探究与日常探究之间有区别,科学的成功证明了人类探究才能的伟大,但本质上是类似的,科学探究不过是日常探究的精致化或升级版。

科学探究而非科学认识

在探究连续性宗旨之下,苏珊·哈克引入了探究、证据、担保、帮助等新概念。在哈克的眼中,科学不是追求真理,而是问题探究;科学的经验基础不是实验检验,而是证据担保;为科学护航的不是科学方法,而是科学帮助。哈克用“探究-证据-帮助”的新概念系统取代传统的“认识-检验-方法”概念系统,试图以此为支撑展开其折中的科学论。

可以说,“连续性”观念是哈克科学哲学创新的基点。哈克指出,科学并不是超然世外的,而是“世俗的”(worldly),即与科学之外的世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科学并不是反常识的、反日常生活的,而是根植于日常智慧之上。这就是哈克科学之连续性的主旨。

首先,科学是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哈克指出,探究不同于作曲、烹饪、写小说或法庭辩护,在于它是“发现一些问题或很多问题的真相的尝试”,“是一种寻求所讨论问题的本来面目的真诚的努力,无论这个真相是何种颜色”[31]。显然,她将探究视为回答疑问的解题活动,目的是实用主义的,“真相”不等于真理,而是服务于解题的。探究活动有很多种,科学属于经验探究,即目的是获得世界某些部分或方面真实解说的一种探究类型——即探究转向的是世界真相。

其次,作为一种探究,科学与其他探究尤其是经验探究之间是连续的。哈克认为,科学探究与日常探究之间有区别,科学的成功证明了人类探究才能的伟大,但本质上是类似的,科学探究不过是日常探究的精致化或升级版。

再次,科学划界并不重要,科学与非科学一定程度上是连续的。哈克指出,非科学有些属于探究甚至是经验探究,有些不属于探究,还有大量属于探究—非探究、经验探究—非经验探究的中间形态;科学划界无论如何都是很粗糙的,没有绝对的区分标准,关键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行类似的划分。

第四,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连续的,认识论认知科学社会学在理解科学中应该是相互支持的。哈克认为,它们都依赖于经验,均属于经验探究,不同之处是依赖的程度和经验种类不同。所以,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相通的,认知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的研究与认识论是相关的,可以帮助解决认识论争议,但是它们不能取代认识论。

最后,先验与经验、理论与观察、发现与辩护是连续的。哈克反对认知科学可以取代认识论的自然主义主张,也反对纯粹的先验认识论,即通过先验分析回答认识难题,而是认为实际探究活动是先验、经验共同作用的。她还指出,理论和观察不可能绝对划开,任何科学陈述都是理论成分和观察成分的汇合,不过是二者多少不同。对于发现与辩护的二分,哈克是反对的,认为这种区分是没有意义的,在实际科学活动中也是无法分开的。

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力求认识真理,是超越于日常活动之上的。与之相对,哈克认为,科学是源自日常又高于日常的。这样一来,科学与日常、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激烈对立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并且,哈克鲜明地主张“连续性”的认识论预设,以避免不偏不倚的立场沦为简单的调和主义,试图破除了传统科学哲学某些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因此,探究论获得了比传统认识论更大的理论空间和选择的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