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经典》序
《画说经典》序
我曾经为蔡志忠用漫画方式画的《孔子传》在大陆出版写过序,由于孔子是一个人,虽然是圣人,但他的生平、事迹及某些思想毕竟有个述说的范围。但是,雷立柏博士《话说经典》包含的内容太广,几乎涉及古今中外的一切哲学问题,甚至可说是人神的一切文化问题。因此,这篇序实在难写。不过,有了文本《画说经典》而使我大开眼界。我想,如果能选一个角度来说点看法,也许可以尝试写点什么。在阅读《画说经典》过程中,我想到,在中外经典中大概都反映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往往既具有其特殊价值意义的因素,又具有某些普遍价值意义的因素。比较中外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寻求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普遍价值的意义却也不能忽视。
在我据《画说经典》讨论上述问题之前,要有所说明:1.因为此《画说经典》既是画说,要了解画面所示的意义不容易;又是经典,那了解其真谛就难了,因为对经典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2.《画说经典》所涉及问题太广,因而只能选择两个例子来说说我要讨论的问题。
我想,任何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是由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历史经验积累的差异、甚至某些偶然因素形成的,所以不可能完全相同是必然的。试以本书中关于“天时、地利、人和”来说明之。在《英雄的信仰》中认为:1.从中国(《三国演义》)的传统看:“值得注意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人所占据的,似乎在神明的影响之外。”2.古希腊人的观念则有所不同,“在《奥德赛》中,宙斯决定人们的命运,宙斯……与dies(天)也有关系……就地利来说,古希腊人将地、大海和阴间归属于不同的神明。比如说,奥德修斯有一次又一次祈求一个河神保护他不受他的敌人波塞冬的危害。”但“奥德修斯和刘备一样,是一个能够得人心的人,他也可占人和。”3.“对《圣经》来说,天时、地利和人际关系都是‘由上主创造的’,也就是说,它不属于任何别的神灵的管辖。”“在《圣经》中,天时、地利和人和都是上主掌握的,但同时也在一个特殊的意义上属于人的管理。”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认为,这特殊的意义应是上主所授予的。所以,归根到底天时、人和的决定权仍在上主。
这三种对待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也许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三种文化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国传统):天时、地利、人和皆由人。盖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有某种无神论倾向。
《奥德赛》(古希腊传统):天时、地利、多由众神来管辖,而人和则可以由人来实现。此或为多神倾向。
《圣经》(希伯来传统):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上主掌握的,此当为一神教倾向。
三种不同文化表现了三种不同倾向,但我认为它们都是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看重的是人自身的力量。当然,这种模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容易形成人治,而不利于法治的建立。不过它对德性的修养有所帮助,也许其特殊价值正在于此。在古希腊传统中,有宙斯大神和众多的诸神,由它们决定人的命运,不过人对诸神的祈求(即对超越的外在力量的祈求)可以改变其命运,这是否可以说人的意志是能有所作为的,这种模式是否也具有某种特殊价值的意义?至于希伯来的《圣经》传统,由于人类社会全然要由外在的超越力量来支配,是不是预示着人类社会的维系需要一种不为人的个人意志的法治来维护。这种模式同样具有特殊价值的意义。就此,我认为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传统,其传统中的某些思想如果从文化史上看,往往都有其特殊价值的意义。
在《哲人的信仰》中,有一节是讨论自由意志(Free will)的问题,在《论语》中确实没有出现过自由意志这四个字连在一起的词组。至于由西拉的孙子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的《德训篇》和奥勒留自己亲手写的《沉思录》中有没有出现过“Free will”这一词组,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读过这两篇书。什么是自由意志?在西方中世纪哲学中,特别是基督教哲学中曾讨论过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三大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把自由意志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也许本书作者在“自由意志”一节中所说的:“只要人愿意,他可以实现美德”,可以说是对自由意志最简明的解释。在这一节中所引用的《论语》、《德训篇》和《沉思录》的话,都是说的“只要人愿意,他可以实现美德”。
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并不很简单,是要经过修身才有可能。而修身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在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知道做人的道理,就必须反求诸己,这就是修身。又说:“修身近至仁”,修身是达到实现仁的境界的必由之路。实现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美德。而实现仁必须是自觉的,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极高境界的意志力。孔子又说:“杀身成仁。”为了实现其“仁者,爱人”的理想,他可以自觉地为此而牺牲。孟子又说:“舍生取义。”他认为,在正义和私利发生矛盾时,你应该毫不犹疑地选择正义。而“理智和正义”正是《沉思录》中的两条原则。(4:26)因此,我认为在孔孟的思想中,实现美德是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文天祥为什么自觉自愿地选择死,这难道没有一点自由意志的意味吗?
《画说经典》的作者在“自由意志”一节中说:“《德训篇》指出,人不可以怪命运和上主,但他必须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因为他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Free will)这是不是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如果是,那无疑是极其可贵的。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注意《德训篇》把自由意志和责任联系在一起,这确实可以说是指导人类社会的智慧之光。作者引用《德训篇》中的一段话:“……上主在起初就造了人,并赋给他自决的能力;又给他定了法律和诫命。假使你愿意,就能遵守他的诫命;成为一个忠信的人,完全在于你自愿……”这段话说明,尽管人实现美德是上主的律令,但人要真正在行动中实现上主律令要求的美德,他必须是自愿的。人的“生死善恶,都在人面前:人愿意那样,(上主)就赐给他那样”。这就是说,虽然上主赋予了人自决的能力,至于人如何利用这种自决的能力去为善为恶,那就要靠人的意愿了。就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为善为恶终究要靠自决自愿。这种自决自愿无论如何也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所以,我常常记得安德烈·纪德的一句话:“神出主意,人做主意。”
《画说经典》的作者在“哲人的信仰·自足的德行”一节中引用了《沉思录》的一段话:“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尽管奥勒留认为,人应该在“尊奉心中的神”的前提下观照内心,因为神在你心中。然而观照内心是要你在自己内心去挖掘善的源泉,这样善的美德才能汩汩地涌出。(8.59)所以在“自由意志”中,作者引奥勒留的话:“理性灵魂有下列性质:它观察自身,分析自身,把自身塑造成它所选择的模样,它自己享受自己的成果……它达到它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生命的界限终于何处。”(11.1)人成善成德要靠你自己内省(观察自身,分析自身),要求在生活中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模样,这是你意志力的自由选择。我想,这虽与孔孟的道德理想的自由意志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就其特别重视基于意志力的选择,却是自由意志的极高明的表述。
如果我们可以在不同传统的文化中找到以不同形式、不同出发点、不同理论基础表述的自由意志意义的因素,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自由意志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今天人类社会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找到共存之道?我想,我们必须努力发掘在人类文化中所确实存在着的普遍价值意义的因素。我认为,不承认在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普遍价值意义的因素,那么很可能走上文化上的相对主义,认为没有什么真理(哪怕是相对性的真理),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这样在不同文化之间很难形成对话,很难找到共同的话语,很难对遇到共同的问题达成某种解决的共识。虽说真理总是带有理想性的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但它总给人们以希望。
雷立柏博士花了很大的力气写这本《画说经典》,图文并茂,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有哲学的,有宗教的,有伦理的,有文学艺术的,有政治法律的,有自然科学的种种方面,这无疑是个极难的学术研究项目。我不能说,他画得写得已是尽善尽美,但这本《画说经典》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经典。中国古老的经典《周易》常说《易》有三义:不易、变易和简易。我们不是说文化中确实具有讨论文化中的普遍价值是有某种“不易”的因素;而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特殊价值具有某种“变易”的意义,因为由于各种因素,如时间、空间、条件等等的不同,文化总是在变动中形成,因而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东西往往对人类社会也是有意义的。而真理的表述常常是很简易的,并不一定是那么深奥难测的。上帝给了人智慧,人必须学习好了解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智慧。因此,在《哲人的信仰》的“开头和宗旨”一节中说:“一本书开头也许会暗示其基本宗旨。”作者指出《论语》、《德训篇》和《沉思录》的开头讲都是学习。我认为,这是雷立柏的智慧。我们必须谦虚,向经典学习。这也许就是《画说经典》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