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德的社会学必背知识点

孔德的社会学必背知识点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简言之,孔德的实证主义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寻求秩序和进步观念、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观念的统一,对启蒙运动哲学否定与批判传统作出的回答,对解决两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经历的危机所作的尝试。孔德认为,摆脱危机和社会重建的途径是引进一种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这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问题上,就是说将社会学建立为一门科学。

实证科学

孔德无疑是实证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他出身正统的天主教家庭,毕业于巴黎综合工艺学校,曾做过圣西门七年的私人秘书。这些经历部分地说明了他对宗教与科学的态度以及他得自于圣西门的影响。他一生坎坷,与圣西门交往多年后因某些观点的根本分歧而导致决裂。此后再未有过有固定薪金的工作。靠写作与私人教学为生,个人婚姻亦十分不幸,他的妻子在婚前曾做过妓女,与她离异后,孔德还有过一次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始终未能进入学院圈子。1857年,孔德在几乎被人遗忘的境况下孤零零地死去。

孔德著作等身,著有《实证政治体系》(1824)、《实证哲学教程》六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或论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四卷(1851—1854)、《实证主义总论》(1848—1851)和《致保皇党人》(1855)等。

与大部分同代的学者一样,孔德也是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起点的,他的解释可以被视为是融合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十分活跃的诸多思潮的产物。

他接受了圣西门的许多思想,认为一种由“神学”和“黩武”这两个词标明特点的社会类型正在消失,另一种社会类型即科学的和工业的社会正在诞生。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方法是学者的思想方法。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学者正在取代僧侣和神学家,成为社会秩序中精神和道德的基础。他相信进步是不可避免的和值得欢迎的,在这一点上,他自称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历史概观》一书的作者孔多塞的信徒。

但他对启蒙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称赞孟德斯鸠的历史与社会现象的决定论以及社会的整体观,反对18世纪的个人主义;他对理性时代对传统的权威、道德、价值与宗教的否定抨击十分厌恶,认为他的时代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危机之中;大革命后旧的统治业已崩溃,新的工业统治尚在形成过程中,以往维系信念与秩序的宗教意识形态与神学体系已随封建社会的解体而瓦解,遗留下来的是道德和信仰的真空。他认为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不能在利己的个人间产生任何持久的社会团结的纽带,他毫不犹豫地求助于博纳尔、梅斯特等保守主义者的反原子主义的有机整体社会观与文化道德的整合观。在孔德看来,社会首先是道德生活的所在,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后的社会在他看来是危险的缘故,尽管它在经济领域内的成功无可争辩,并且给予个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也优于任何别的社会。

简言之,孔德的实证主义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寻求秩序和进步观念、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观念的统一,对启蒙运动哲学否定与批判传统作出的回答,对解决两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经历的危机所作的尝试。

孔德认为,摆脱危机和社会重建的途径是引进一种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这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问题上,就是说将社会学建立为一门科学。孔德用拉丁语的词头“soci”与希腊语的词尾“ology”合成为一个新词“社会学”,意味着社会学是以自然科学范式的,不仅就其本体论自然主义假设与认识论经验主义方法论而言是如此,而且就其服务于人类这一功能而言也是如此。

社会学何以能充任新时代知识与信念体系的角色,又何以能保证它不是又一个竞争的意识形态?孔德提出人类观念进步三阶段论与科学知识的等级分类法,说明社会学的特殊地位及其作用。

三阶段法则与知识分类理论早已为前人特别是孔多塞和圣西门所提出。圣西门说,一切科学都以假说开始,经过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而以实证结束。孔德对前人观点加以系统化,他说:“我们的所有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在神学阶段,人类精神探索的目标主要是“万物的本源,探索引起注意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始因和终因)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一句话,就是追求绝对的知识”。各种现象被看成一些为数或多或少的超自然的主体直接地、连续地活动的结果,这些超自然主体的任意干涉被用来说明宇宙间一切貌似反常的现象。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精神仍然“主要试图解释存在物的深刻本质和万事万物的起源和使命,并解释所有现象的基本产生方式。但形而上学并不运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是越来越以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物代之,后者真正有特色的应用常常可以用本体论的名义称之”。形而上学认为,要说明这些现象,就只消为它们分别指定一个相应的实体。最后在实证阶段,人类智慧“放弃追求绝对知识”,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把力量放在从此迅速发展起来的真实观察领域”,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也就是发现它们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每一门科学的发展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概莫能外(2)

知识的等级理论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关。不同的科学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某种知识达到实证阶段的先后与它的普遍性、简单性及不依赖其他学科的程度成正比。科学构成为一个等级的体系,每一门学科在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它达到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的时间的顺序;另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它的普遍性及独立性的程度,即依逻辑的顺序排列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历史的顺序与逻辑的顺序紧密地相互对应着,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普遍和单纯的学科,首先得到发展,随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社会学,每一学科的出现要靠前一学科的发展。

这一知识层次的排列所依据的逻辑原则是:普遍性与抽象性的递减律(也即具体性的增加律);复杂性增加的程度;实用重要性的程度。数学是所有科学中最抽象、最普遍、最简单、距离直接的实用最远、数学家无法利用其他科学所获致的成果,故其独立性最高。社会学最具体、最复杂,与实用关系最直接,且须利用所有其他科学的一切成果,因而居于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

孔德的这一知识分类理论,与流行于19世纪初的五花八门的其他科学分类说相比,除去将社会学包含在内之外并无新颖之处。但只要将这一分类理论与其赋予实证社会学的使命联系起来,我们马上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方法论的意义。第一,社会学在时间上是最晚出的,在逻辑层次上是最高的,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作了准备,而它可把先前一切学科作为资源。第二,正像其他学科有其特定的对象与方法论从而构成为独立的知识门类一样,运用于社会学中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其特殊性,而且事实上与运用于其他学科中的方法程序截然相反(除去生物学以外)。其他科学都是从孤立的成分出发的,涉及的是无机的自然现象,生物学与社会学研究的是有机整体。就强调有机的整体这一点来讲,社会学与生物学是一致的。社会如同任何生物机体一样,是一个复合的整体,不可分割为其构成的要素,适用于无机自然现象的分析程序在研究社会时是无效的,不是从关于部分的知识进到关于整体的知识,而是相反,系统概念必定是生物学社会学的起始概念。但生物学方法的借鉴仍是有条件的,因为孔德视社会为一个整体的(集体的)有机体,而非单个机体(个人)的简单集合,因此社会学并非是关于社会之个体的命题的总汇。社会是一个不可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复合的统一体:社会之不能分解为个人正如几何学上的面不能分解为线,或线不能分解为点一样。如果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分解为其部分,那这种分解的最后界限是家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

以上两点决定了任何其他科学都不能取代社会学在认识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发展与重建社会秩序中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与地位。

在孔德的科学等级体系中,没有在他的时代已获得广泛重视的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这是由他的反还原论的整体主义态度所决定的。他相信,将社会整体分析为其构成的个人(理性人、经济人)的做法,是旧形而上学方法的残余,驱除玄学思想方法乃是社会科学进步的必要条件。他对内省方法同样持批评态度,而自哈钦森、休谟时代以来,内省方法已发展为当时最重要的心理学方法,如果不是唯一的方法的话。他对政治经济学的否定,出于他对包含在“经济人”抽象概念中的理想化方法缺乏理解,这一方法多少已为经济学家自觉地加以运用。

实证科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又是一个有等级的体系。这决定了社会学既可把其他科学所用的方法据为己有,同时又具有特别适用于社会研究的独特方法;观察、实验与比较方法是前者,历史方法则是后者。孔德强调在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时,必须始终记住其对象即社会为一有机的整体,同时任何方法都须与其他方法相配合。他既反对思辨性,也反对经验主义的极端性。

孔德断言,观察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对社会事实的观察有助于把社会学提升到科学的水平,使社会学家所运用的材料具有客观性。但观察并不是盲目地搜集事实,任何社会观察都应以基本理论的经常使用为前提,否则,社会学家除了一大堆什么也不能说明的孤立的和偶然的事实外,毫无所获。

实验是社会学的第二种重要方法。直接实验是指在专门为研究目的而创造的条件的影响下对现象变化进行观察,这类实验在人类范围内很少行得通。间接实验乃是研究社会中由于社会动荡或其他严重干扰而产生的病态性的偏差,社会机体所受到的干扰,如同人的机体所生疾病一样,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常态的理解。

比较方法对社会学来说颇为重要。通过比较同时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有助于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人种或气候对人类事务的影响,比较法是不可缺少的;而比较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将使我们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异与同。但比较方法的缺点在于不能指出社会状态的连贯性(历时性特征),而只能把它们作为并存的东西来表达。

历史方法即把人类不同的连贯状态作历史比较的方法是最适合社会现象本性的方法,是社会学的专门方法。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失去历史意识,社会学就不能成立。孔德甚至认为在历史与社会学之间是毫无区别的。历史观点的支配地位在孔德看来是实证主义的最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它的主要结果。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旨在调和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这种两观点,因此他把社会学分成研究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静力学及研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动力学

静力学类似于解剖学,它所研究的是社会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平衡,简言之,静力学着眼于社会结构的剖析。孔德虽提出静力学分析涉及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的社会存在,但“科学精神禁止我们把社会视为由个人组成的。真正的社会单位当然是家庭——如有必要,还可将家庭分解为构成其基础的要素:夫妇。这样考虑与其说是心理学的,不如说暗示着这样一个真理:即家庭变成部落,部落变成国家;以至于整个人类都可视为单个家庭的逐步发展……社会机体的各种特质都可在家庭找到其萌芽……正是通过家庭,人才摆脱了单纯个人的人格,并学会用另一种人格去生活”(3)。把社会还原为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在孔德看来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分析。这与其说是解释社会,不如说是消解社会。突出家庭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势必抛弃关于社会结合的原子主义、功利主义及社会契约论的方案,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社会化上。孔德认为家庭是社会最持久的因素,因而也是社会重建的最好工具。

另一种使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因素是分工。分工导致了社会机体日益加强的复杂性,并造成社会内部分化为职业团体与阶级。若无分工,即便是在定居生活已盛行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家庭之间的真正联合。“当职业分工井然有序地遍及全社会时,社会状态便趋于一致与稳定”(4),正是分工造成了基于合作之上的政治秩序与基于亲情之爱的家庭内秩序的一切区别。孔德肯定分工对社会体系的存在必不可少,对于发展人的专业技能、道德感情与团结精神至关重要,但他与自由主义者不同,并不认为分工本身可自发地起作用。政府是必要的,政府可以运用强力确保不同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他赞同霍布斯主义,认定人一般都有强烈的唯我论倾向。这样,在家庭之上,城市即为社会结合的第二种基本形式;这是一个从政治上组织起来的共同体,它大体相当于霍布斯的市民社会。

经济的纽带,即使得到政治权力的加强,在孔德眼里也不是社会达到一致与和谐的充分基础。“心灵和精神的合作对于这种统一性来说是不可缺少的”(5),唯有感情的统一才能构成这样的基础,而只有宗教能提供这种统一。孔德的确把确保感情统一的因素叫宗教,而不管是否涉及超自然的信仰;他在简单的指导思想或哲学中看不到每个社会组织的基础,他看到的只是宗教在缔造社会秩序。没有宗教所产生的感情的统一,社会必难免离心的威胁。这就难怪任何政府都要支持一种宗教,以使统治常规化与神圣化。因此,教会是第三种及最后的社会纽带,通过宗教,社会进入其充分发展的阶段。

科塞正确地指出,孔德总是从宗教、分工等社会现象作用于较广泛的社会秩序这个角度去研究这些现象,而不考虑它们自身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社会功能分析学家之一,因为他不仅考虑社会现象对社会系统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所有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6)

社会动力学是孔德关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理论。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和人类理性的发展是由规律所支配的,而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历史进步三阶段法则。动力学是从属于静力学的,人们通过人类社会的秩序才懂得什么是历史。“进步无非是秩序的发展”,对孔德来说,进步本质上是观念和思想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几个重大阶段都是由思想方法决定的。对应神学观念的,是一个运用强制力将社会严格控制在确定框格内的黩武社会,而实证的时代则是一个工业的社会。这种思想观念的演进与社会组织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是动力学理论中较为有趣的部分。

孔德发现自己总是处于与其时代的一切社会思潮相对立的地位上。当他声称拥护新的工业社会时,他站在了反对保守主义的立场上;当他强调只有道德才能提供对经济活动的充分调节,只有道德才能维系社会和谐时,他又站在了批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而当他既批评工业社会的种种缺陷又反对超越资本主义时,他的观点则明显是远离社会主义的。甚至许多实证主义者也纷纷离他而去,因他自命不凡竟要充当新宗教的先知和创始人,这与其作为社会科学家的身份极不相称,这一切造成了他的孤立。

不少作者对孔德之为社会学创始人的说法不以为然,此种态度有部分道理。同孔德名字相联系的许多思想实来自他的18、19世纪的前辈和同代人,很少他自己真正的首创,他是一个综合体系的构建者。但作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的创始人,他创制了一门学科的名称;他划出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静力学(社会结构)与动力学(社会过程)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划分,长久地影响了欧洲社会学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传统;他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按自然科学原则发展的客观性知识的观点,对社会科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科学社会学的信念,不能不追溯到孔德。S·穆勒说,孔德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要大于他的实际成就,这是中肯且善意的评价(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