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咖啡馆商务交往的文化偏好

咖啡馆商务交往的文化偏好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咖啡馆在欧美历史上一直就占据着商务的、政治的交流空间等重要角色。总之,咖啡馆里的商务交往,可以是自由裁量的,不像去某一方的办公室或谈判桌上,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早在18世纪初的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就一直是人们洽谈商务的绝好地方。
咖啡馆商务交往的文化偏好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四、咖啡馆商务交往的文化偏好

咖啡馆的休闲符号特征为商务交往与交流奠定了另一种社会时空条件。“咖啡馆作为一种消费空间,是与资产阶级、城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它代表着西方娱乐民主化的一个崭新发展阶段。”(18)咖啡馆进入欧洲之后,立刻成为那些欧洲市民阶层,尤其是商人们经常出没和聚会的场所。在工业革命前后,欧洲还处于封建时期,那时的上层社会是由一些世袭的贵族王公组成的,他们不屑于与商人和平民为伍,在他们的奢华酒会上,商人们绝对没有自己的位置。咖啡馆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平民和商人的社交需要,它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轻松、静谧、舒适的环境来交往、交流,而不会像上流社会的酒会那样装模作样的假深沉,也不会像街头巷尾那些俗不可耐、乌烟瘴气的小酒馆一样浑浑噩噩,它为平民和商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交氛围。商人们在咖啡馆中进行着或大或小的交易活动,很多大宗的生意都是在咖啡馆里敲定的。伦敦的咖啡馆,曾经孕育出了“劳埃德”保险公司,商人们经常聚集在那里闲聊有关英国商船贸易方面的信息,后来,就开创了英国金融保险业的现代公司架构。在美国独立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咖啡馆中经常进行一些日常的商务、民事,甚至政务活动,拥有法庭、立法室、会议厅和拍卖行等多种功能,纽约证券交易所就是一群商务人士在咖啡馆里酝酿出来的。1773年美国反对英国而发起的独立战争的“The 1773Boston Tea Party”也是在波士顿一家名叫“Green Dragon”的coffee house里面谋划的。咖啡馆在欧美历史上一直就占据着商务的、政治的交流空间等重要角色。

人们选择去咖啡馆谈商务,要么由于关系紧密,要么由于内容私密,要么出于一种“超然的心态”,表示自己处于放松的、自由的、休闲的工作化状态之中。咖啡馆里谈的东西可以是严谨的,也可以是休闲的,可以是承诺型的,也可以是非义务型的。既可以是带点男女暧昧的,也可以是随和的。总之,咖啡馆里的商务交往,可以是自由裁量的,不像去某一方的办公室或谈判桌上,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早在18世纪初的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就一直是人们洽谈商务的绝好地方。因为抢劫频繁使得当时在伦敦到处乱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在放松、中立的咖啡馆这样的地方进行商务谈判与交易,而不敢冒险穿街走巷地到别处去谈生意。那时的商人都愿意建议他们的客户到咖啡馆去谈生意(19)

这种商务交流的符号空间,历来是咖啡馆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咖啡馆自从在西欧诞生起一直被视为休闲的、自由的、民主参与的空间符号,发展到今天,虽然其民主参与的色彩褪色了,但是其所体现出的自由交流式的、平等化座位分布与氛围设计以及休闲的场所符号象征却愈发加强,成为一种对抗办公室文化的市场化空间。商务交流的“不对等”心理在很多时候普遍存在于中国商业社会生活现实土壤之中,商务人士在寻求订单、价格、合同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求人”心理,而这种心理往往会因为写字楼、办公室、谈判桌而更加强化。所以,在很多时候,中国商人喜欢把生意带到酒桌上,通过“酒文化”去消解“非对等化”,同时通过“人情化”去建立“对等化”的社会交换机制。中国很多商人经常所抱怨的“三高”“醉酒”“陪酒”问题,已经体现出人们在这种酒桌文化的时代所遭遇的个体心理“潜意识反抗”。而咖啡馆交往机制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方式却不考虑地位差异、等级礼仪,更多的只是需要讲究文明的交往准则(20)。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国外商人入驻中国城市,他们在参与改造中国传统的商务交往与商务休闲方式中带来新的“样板”。在这样的社会时空条件与符号象征指引下,再配合咖啡馆的巧妙空间布局与座位设计,商务人士开始主动选择到咖啡馆进行商务性交往。

咖啡馆在自由、宽松而休闲的氛围中营造出一种平等的、第三空间的交流环境,带给商务交流双方的既不是办公室的那种严肃与正式,也不是酒桌上由排位与敬酒所带来的心理劣势与身体担忧。这种环境更为在商务谈判中较为被动的一方创造了一种心理上的平等感觉。城市符号互动论学者瑞·欧登伯格(R.Oldenburg)曾经提出“第三场所”(the third place)的概念,借指处于家庭与工作领域之外的公众场所,“它是由个人聚集起来、自愿且愉快参加的聚集体,是有规则的但非正式的”。欧登伯格认为,“这种场所强调以地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进行愉快的交流”(21)。这种轻松、平等、民主化的愉快交流的“第三场所”的扮演者——咖啡馆在咖啡客的心理上有着非常可贵的“场所精神”期待。一位接受访谈的咖啡客郭先生说:

“我已经有了很多年的脂肪肝,现在做生意也不容易。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总是需要同很多不同的客户打交道,有时候对方要求我们请客,我都会带着一个会喝酒的助手一起去。但每次还是感觉不是很舒服,酒桌上虽然容易谈一点,但是非常让人心里不舒服,不仅吃一桌价格高,而且敬酒来回都很被动,所以只要有可能,我都竭力建议到咖啡馆里,那里有时也有会议室、包间可以谈事情,吃饭也就较随意,更多的是心态会更轻松,会有一种安全感以及做生意的满足感。现在做生意很不容易,既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每当需要求人、请人帮忙的时候,都得考虑很多细节,当然去饭店宴请还是比较多,宴请后一般还安排一些其他的活动。但是如果能到咖啡馆里面来谈的话,心理上、身体上都会有所减负。其实我也知道现在很多人还是很希望能选择到咖啡馆或茶馆这样的场合谈生意的,所以只要有可能,我们会主动建议到一个轻松、休闲的咖啡馆去聊,既是休息、放松,也不耽误谈生意。”

——2006年12月13日莫愁湖蓝湾咖啡馆访谈笔记

咖啡馆、酒吧与KTV等休闲娱乐设施的出现,是城市时间边疆拓展的原因,也是一种结果。

咖啡馆的大量出现,不仅丰富了城市的休闲设施,更为建构现代城市多元化的休闲生活方式赋予了新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领导的“生活时间分配课题组”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20.92天和167.4小时,全年工作总时间为2 008.8小时,按工作时间横向比较,闲暇时间的拥有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差不多。同时这个调查还统计了全国的城市居民的时间分配:30%的时间是休闲时间,有30%的支出要花在休闲上。王琪延认为中国的时间分配有很重要的几个趋势:工作时间在不断地减少,家务劳动、在宅时间减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休闲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如同一些西欧国家,社会活动早已从“工作轴心”转为“休闲轴心”,即“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K.Roberts在《现代社会中的休闲》一书中指出:“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休闲时间、休闲花费、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都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休闲,休闲兴趣和休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核心。”(22)南京城市中的咖啡馆,在建构城市休闲的空间与场所功能上,从商业经营的空间与服务供应上,已然成为最能表现城市休闲生活与城市夜间时间边疆拓展的功能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南京的咖啡馆成为考察南京城市居民闲暇时间、闲暇方式与闲暇风格的核心标志。特别是24小时营业概念,为南京城市夜间休闲提供了一个全天候不停歇的标志性休闲场所与服务的符号。这种休闲,从市场供需的层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休闲指标,并证明了现代城市人群的独特生活方式。

南京咖啡馆营业时间的变化诠释了南京城市居民时间边疆的拓展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据笔者实地考察与消费体验发现,南京大多数的咖啡馆都在夜间12点以后才打烊,而且大多数都在2点以后打烊。比如南京猫空咖啡馆(Mao kong Coffee Room)云南路店无线上网,24小时营业,常府街店营业至凌晨5点,上海路店营业到凌晨2点,升州路店营业至凌晨1点,并全天供应各式中西精致餐饮,各式风格的国外咖啡,以及中式红茶、绿茶、红酒等。

想象的未来:咖啡馆公共空间的休闲方式的流行。中产阶层的扩大,势必带来城市休闲阶层的扩大,在“享有休闲的社会阶层既非用它来完善自我,也非用它去发展文化或是服务社会。相反,他们只不过以时间的非生产性使用来获得某种社会地位(23)”。休闲观念高涨后,有闲阶层所制造出来的消费潮流,必将更多地互相影响,并向“下流”型拓展,从而带动诸如咖啡馆休闲空间的更加繁荣。因为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中层阶层扩大的趋势,必将引发出更大规模的休闲方式的变迁,旅游、阅读、咖啡馆休闲、运动等所有的城市休闲都可能获取空前的增长。可以想象,未来的城市咖啡馆,交往的、日常的、消费的,将随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一并打上“休闲”的口号而变得更为繁荣与丰富。一个城市的时代,必然也带来一个需要休闲的心理时代。

【点评】

城市生活的忙碌、紧张、焦虑与冷漠给身处都市的人带来了疲惫与孤独、亚健康与神经衰弱。人们渴望休闲、放松、交往来救赎自己的心理与身体。咖啡馆的兴起、流行与消费提速,表现出人们在都市中尽力追寻一点点悠闲、放松,也学会了休闲化工作、休闲化交往、享受化独处的生活理念。本文作者从南京咖啡馆的消费人群、休闲方式、休闲原因、交往行为与心理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与访谈,为我们认识当代城市休闲时代的深刻社会背景与心理需求提供了非常形象的素材。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胡小武,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2)东莞欧雅咖啡礼品有限公司.咖啡历史文化大事记[EB/OL].(2004 07).http://www.eurartcafe.com/culture/special.htm

(3)[美]乔治·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6

(4)[美]杰费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5)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82

(6)这里所指的本土化咖啡馆现象,是基于在中国城市开立的咖啡馆都或多或少迎合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把供应咖啡与茶、果汁、中式简餐、简易西餐等混合经营以增加营收。如纯粹的星巴克咖啡馆也非单一售卖咖啡,都会根据本土消费习惯进行一些混合产品经营。

(7)李卫.咖啡的故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4

(8)Elizabeth B Goldsmith.Consumer Economics:Issues and Behaviors.Upper Saddle River,N J:Pearson Education,2005:78

(9)有学者预测南京市居民人均收入在2.5~3万元就属于中产阶层家庭。并且按照相关模型预测,如果南京城市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则南京城市居民中产者人数将达到23.8%,按照南京2005年底统计的城市人口总数为525万计算,南京城市居民中的中产者数量已经达到130多万。参见:胡荣华,夏德智,蒋明,等.南京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界定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1)

(10)南京汽车保有量达30万:十一五末期将翻一番[EB/OL].(2006-01-05).http://www.all2car.com

(1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前言第7页

(12)美国学者布劳与邓肯合著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对于通过职业结构理解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13)陈义平.分化与组合——中国中产阶层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0

(14)这里提出的“参与消费”形态主要是从消费行为主体的消费付费的角度而提出,有别于“代理消费”形态,代理消费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亲属型关系模式,而参与消费则具备各种关系模式,可以是同学、朋友、师生、恋人、商务伙伴以及其他关系的互动类型。

(15)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5

(16)童星,金业友.高科技时代的生活方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3

(17)参见:江山.中产路线图.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149

(18)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

(19)Keith Suter.The rise and fall of Eenglish coffee houses.Contemporary Review,2003(8):108

(20)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

(21)转引: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04

(22)健康休闲和慢性病一起来的休闲生活?.新周刊,2007-01-09

(23)[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7-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