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孤独的清水河

孤独的清水河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孤独的清水河16.李进祥:孤独的清水河李进祥很质朴,质朴得有如一个有点害羞的农家孩子。著有长篇小说《孤独成双》、短篇小说集《换水》、系列中短篇小说《清水河人物》、系列散文随笔《人生寓言》等。李进祥如是,养育着无数生命的清水河应该也如是。

孤独的清水河

16.李进祥:孤独的清水河

李进祥很质朴,质朴得有如一个有点害羞的农家孩子。

一段残旧的土墙,出现裂痕,苔痕斑斑,烟熏的门扉,门口一只家猫探出身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像在诉说一个悠长悠长的有关岁月的故事。然后,我看到,在断墙的角落,泥土的缝隙里,两片青翠的植物生长。这些就是李进祥的博客背景的置顶设置,仅仅这一幅图片,我已经听到很多。而布满空间的泛黄颜色则告诉我们:他是乡土的孩子,永远保留着泥土的颜色。

甘肃这些年出了不少优秀作家,骏马奖获得者就有了一容、钟祥、李进祥等,之所以选择他,因为,他的博客符合我的标准,更因为他触动了我的灵魂。

李进祥,男,回族,宁夏同心人,196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学院签约作家,吴忠市作协副主席。30岁之前,当过乡村教师,做过生意。30岁之后,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孤独成双》、短篇小说集《换水》、系列中短篇小说《清水河人物》、系列散文随笔《人生寓言》等。

有人说,他的小说朴素、寻常,像一个未施粉黛的乡村姑娘,然而,在朴素寻常的面貌之下,有着让人不敢小觑的穿透人生的艺术力量。那种对乡土的痴恋与悲悯,对人性的洞察与理解,对人的命运的格外关注与不倦的追问,都表明他的小说天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开阔与丰富得多。

他的博客头像是他的一张侧面近照黑白照片,可能,他有意制造岁月的痕迹和乡土的痕迹,黑白正适合,看上去,却没有做作之嫌。照片中,他的侧面轮廓分明,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正对手中的笔端。我喜欢他的这种神情。这是什么神情?他的博客认证名称为:注视和记录。这正是他神情里的内容。

2012年,凭借《换水》获得第十届骏马文学奖,同时,《换水》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的名字,囊括了他自2002年至2009年8年内创作的27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他的家乡——宁夏南部山区清水河畔发生的故事(88)。世界上有很多河流,大大小小,无数的人生长在河边,成就了无数故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就是代表,李进祥的清水河虽然不像肖洛霍夫的顿河一样大河滚滚,其小说也不像肖洛霍夫一样是波澜壮阔的史诗,却也包涵着源于生活的记录。

小说中,他刻画了清水河的小人物,尤其是那些女性,没有心思裂缝地疼痛,没有奔走四方的疾呼,他只是平静地陈述,仿若河流的温柔和美,他说:“我觉得,清水河畔女性身上那种善的、柔的、给人慰藉的感觉更接近文学。”

缘何而注视与记录?李进祥的想法很朴实,亦很感人:

“8年时间的写作,说实话没有一个前定的主题。但这些小说反映的都是宁夏南部清水河沿岸回族的人和事,都是底层农民、农民工的事,它们在客观上形成一个整体风貌或者说是主题。简单地说,就是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农民的两难境地、尴尬处境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写这些作品,就是希望他们能生活得更好些。(89)

正所谓静水流深!李进祥如是,养育着无数生命的清水河应该也如是。“清水河是一条非常清澈、干净但很苦涩的咸水河。我从小在河里泡大,对清水河有着深厚感情。那里回族同胞多,崇尚苦行苦修,以及道德自我完善,各民族平和、融洽地生活在河畔。(90)”在北京接受颁奖的李进祥这样向记者描述。这样的表述可能有官方话语之嫌,但是,听李进祥这样说,却格外的真诚,我能从话语中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感恩之心,因为,你很少能看到作家把自己放到这么低的位置从“道德的自我完善”说自己。

李进祥承认:“我是回族,天然地有信仰,我的关照眼光和文学表达,自然有信仰的色彩在。我并不专门写宗教或者信仰色彩的文字,我写文字不是为了宣扬宗教。文学不是用来传教的,也不是用来阐释信仰的。文学有自己的信仰,就是真善美,就是相信生活可以更美好……作家通过自爱,而施人以爱;通过自重,而尊重万物;通过自信,而相信人类;用自己的思想探索,给人以方向;用自己的信仰之光,给世界以光芒。(91)”这正是他的价值观,也是他的创作追求。他发现、注视并记录着真、怀揣着善、向往着美。

当记者拿清水河之于他对比湘西之于沈从文等时,李进祥说:“这话的意思对,清水河对我的确重要,但与沈从文、老舍类比,让我还是感到很惶恐。作家是有层次的,不能随便与大作家类比。”他的说法不无道理,他的谦虚亦很真诚。

2010年3月28日开始写博客,三年的时间里,他有149(92)篇博文,计小说13篇、散文随笔21篇、杂谈27篇、评论23篇、人物速写1篇、转帖文章23篇、图片4幅、创作谈2则、通讯5篇、通知1份,每一篇都是真诚之作,每一个文字都是深思熟虑。他的博客设置很多内容,有访客,有评论,有图片播放器,有音乐盒,有他的新浪微博链接,一切都表明他是一个细心的人。尤其让我注意的是他的博客链接。他的博客左侧设有一串链接,右侧设有两串链接,都经过他的精心编辑,分别为“鲁十三、师友”“链接1(期刊杂志)”“链接2(师友)”。

在个人简介一栏,李进祥最后一句特别写道:“鲁院十三届高研班学员。”想来,鲁院对他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而阅读他的博文,也可以发现“鲁院散记”系列博文。他在那里学习,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沐浴着文学的光辉。饮水不忘思源,他牢记,并且感恩。

“挦脸,清水河一带方言。类似开脸,是姑娘成人结婚前的一道仪式。大凡女儿家,脸上,尤其是两鬓和上唇处都有一层汗毛,软软的、黄黄的、细细的,像一层绒。比作刚出壳几天的鸟雀,是有些过了,比作桃子上的细毛更有些不妥,很难找出个恰当的比方。这也就是把姑娘叫黄毛丫头的原因。”(93)

这是李进祥第一篇博文的开端内容!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文学就是注视和记录。他告诫自己也提醒同行:最普遍的价值关照最独特的人群,写作才有意义。李进祥“用最洋的方法写最土的事情”。正因为此,他在途中,他的梦想充满色泽,他的未来令人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