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建伦理的故乡

重建伦理的故乡

时间:2023-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建伦理的故乡72.李敬泽:重建伦理的故乡李敬泽是评论界的重量级人物,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的评论很主流,很权威,但同时他又很新潮,很锐利,很个性。通常,评论家都会阅读一些好的知名的作品,李敬泽不同,好的、坏的来稿他都要阅读;另外,评论家阅读往往都是耗费大量时间的精细工作,慢工出细活,李敬泽则习惯了快速阅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评论风格。

重建伦理的故乡

72.李敬泽:重建伦理的故乡

李敬泽是评论界的重量级人物,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的评论很主流,很权威,但同时他又很新潮,很锐利,很个性。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与他相识。但深入的交流并不多,原因是,他听不懂我的乡音。十多年后的某天,在一个发言场合,他不无遗憾地告诉我这个残酷的事实,令我痛心不已。

他的博客空间是米黄色的,置顶是个性化的涂鸦,仿佛纽约等西方大城市的小胡同里的那种艺术化的现代涂鸦。他的头像则十分有范,有格调,有品味,这应该是他精挑细选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光线昏暗,他穿着毛衣,叼着烟嘴,眯着眼睛,一只手竖起,放在颚下,梳着油亮的头发,背后是几点模糊的灯光,如果不知道他是李敬泽,可能还以为这是五四时期的某位知识分子,或者是现代的某位名流雅士!

李敬泽不喜欢咬文嚼字,他的评论总透露出几分率真,于是也就不追求学术上的字字珠玑,很多文字仿佛率性而为,快人快语,甚至不乏口语化和大众化,实际上却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新颖的观点,说起话来也不留情面,有时让人感觉咄咄逼人,这就是他的实力,也是他的自信。很多时候,他讲话都不用草稿,而是临场发挥,说的却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很高的境界。

他的最新博客《“打工文学”与壁橱——在东莞打工文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提到“打工文学”,他分析:“最初看到这样一些作品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学理上仔细考虑,我只是凭着直觉说,哦,这个世界上,有人这样生活着,而以前我们都不知道,通过他们的写作,我们意识到那些人、那些事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作品让我重新认识和调整我与现实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这些作品是好的。(7)”洋洋洒洒四千多字,论述旁征博引,分析丝丝入微,结尾却注明:2012年12月13日即席发言。

李敬泽尚且不到50岁,还很年轻,但是,他的经历却十分丰富,他和众多学术派评论家不同,不是大学教授,他很长时间的身份是《人民文学》主编。这个身份让他有机会阅读更多的作品,更让他的阅读和其他著名评论家有所区别。通常,评论家都会阅读一些好的知名的作品,李敬泽不同,好的、坏的来稿他都要阅读;另外,评论家阅读往往都是耗费大量时间的精细工作,慢工出细活,李敬泽则习惯了快速阅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评论风格。

他在《人民文学》做了很多年,一路走过来,他说:“‘我不敢肯定我总能像你期望的那样保持头脑清醒和目光锐利。实际上,很多的时候我是茫然的。我甚至担心自己太清醒和锐利,也就太自以为是……我‘青睐’那些让我觉得没有把握的作品,不熟悉、不习惯,使我的经验和趣味经受挑战,我猜测,某些新的、创造性的因素可能就包含在里面。我知道很多人只喜欢他们一向熟悉的那类作品,作为一般的读者那当然没有问题,但无论是作为编辑还是作为评论家,都有必要保持谦逊和警觉,向着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开放。(8)

《人民文学》主编的身份也影响了他的博文的构成。2005年11月28日开博,2013年3月29日为止,他写了160篇博文,绝大多数都是书评,要么就是接受采访,要么就是会议发言,当然,还有《人民文学》的卷首语。天知道这些年,他到底阅读了多少本书,总之各种各样的书他都读了,尽管快人快语,他却是有着丰厚的文艺沉淀,他的评论绝不信口开河,深度、广度和厚度都不欠缺。

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1505402(9)的点击量说明了一切,但是,很多读者看了他的文字会产生错觉,以为他是一个“老头”。他的第一篇博文是关于毕飞宇《玉米》的评论,第一条评论有人写道:“呵,久违大名,印象中以为是位清瘦的老先生呢~看到相片,有些惊讶,又觉有趣。先留言一条问个好~收藏了博客,继续关注中。(10)”他则打趣地回复说:“呵呵,都以为是老头,可见文字有点问题。”用“中年老成”来形容他可能很贴切,但是,他肯定不会喜欢,因为,他是一个摩登的前卫的评论家,称呼他为“评论达人”可能更好。

个性化始终是他的标签,他的博客设置非常简单,没有个人简介,没有作品链接,没有新浪微博,只有几个网站链接,且非常与众不同,他在“窗子”中链接着:英国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时代周刊、BBC、英国卫报、财富杂志、纽约客、德国之声、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美国参考、国家图书馆(11)。这份链接名单充分表明了他的时尚特征,和五四时期的众多知识分子一样,他更喜欢西洋的东西。这不是故弄玄虚,更非沽名钓誉,西方的东西他读了很多很多,然后消化,用来审视、分析和探索中国的文化。

同样,在博客中他也谈到过网络文学,有人问他怎样看待现代的网络作家,一天能码三四万字,并且还能名利双收。其中,更深层的含义是传统文学该何去何从?他认为,变化是不可逆转和阻挡的,但是,他并不完全否定“网络文学”。他认为,内容为王,不能完全由技术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就像你手里有把刀,用来切菜还是用来杀人,那取决于你的选择,技术只是规定了你的选择范围,比如你不可能用它绣花。”他坚信:

“这样一种媒介和传播方式,给文学创造提供了宽阔的可能性。但是同时,我们恐怕还得相信人类文明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比如我们是不是要相信,一年三百多天,日写几万字,能写出好作品、写出我们期待的伟大作品?是不是相信,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不顾人类体力和智力的起码限度创造大规模的奇迹?还是说,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个,我们愿意接受这种东西?——这些都涉及价值判断,我们此时做出什么判断,决定着我们将在全媒体时代会有怎样的未来。(12)

2012年9月10日,他在博客中推荐了自己的新书《平心》,封面设计简约典雅,高贵大方,这应该也就是李敬泽的内心世界,他一直在平心而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