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隐喻
74.张颐武:新世纪的隐喻
张颐武是一位文化学者,经常在电视上就流行文化和各类大赛发表点评。电视曝光率与余秋雨可有一拼。阅读他的博客就可以发现他和朱大可不同,朱大可的文化评论主要聚焦于哲学和文学,属于当下看来有些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属于更广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当然,张颐武的评论和李敬泽、雷达就更加不同,李敬泽和雷达的评论主要聚焦于文学,属于文学评论家。张颐武的涉猎则很杂很广,可以视之为大众文化评论,评论也很大众化,这和他的研究方向不无关系。
张颐武的博客认证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际上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这决定了他的研究方向。他更多关心国家大文化,比如全球化的问题、现代性的问题,再比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等等,同时,社会上各种文化热点问题也都是他研究的对象。2005年11月开博至今,他写下了468篇博文,没有任何博文分类,大多都是实时性的社会文化评论,任何新鲜话题他几乎都会凑热闹,电影就是其一,所以,他的很多博客都被新浪推荐到首页,大众也十分喜欢这样的时评,于是,他的博客知名度就很高,10600794(21)的博客点击量、21811的关注人气,在评论家群中实属前列。
2005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轰动全国,陈凯歌大导演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人人皆知,这一切都关于电影《无极》。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获得大奖后,古装武侠片就成了香饽饽,而自张艺谋同志重磅推出《英雄》后,中国电影就进入了大片时代,为了赶上潮流,与张艺谋同志的《英雄》《十面埋伏》等相抗衡,陈凯歌大导演推出了《无极》,此片是当时中国最大投资的一部大片,聚集了日本、韩国、中国等东亚地区优秀的演员,但是,推出之后却遭观众大吐口水,一味追求画面的精美和宏大而致使故事情节太弱成为电影致命的缺点。简单来说,此片讲述了一个小孩因为馒头被抢,心灵受到伤害,长大之后一心想要复仇的故事。网络红人胡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故事核心,并借用《无极》的镜头,混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推出了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此视频一出,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盖过了《无极》,也使得陈凯歌大导演苦心经营的古装大片成了当年最大的笑话,后来,很多人说一部电影烂常会说:“比《无极》还烂!”话虽如此,《无极》里一些奇葩的对白却成了一种流行元素,被流传下来,比如“跟着主人,有肉吃”等。而《无极》最大的意义却是在于,它开启了一个“口碑越烂,票房越高”的国产电影畸形的大片时代。
无独有偶,张颐武也关注了《无极》,2005年11月15日,他的一篇博文就给了《无极》,名曰“关于陈凯歌《无极》的意见”,不同于大众,张颐武对陈凯歌还是支持的,对《无极》也是肯定的:“《无极》当然证明了陈凯歌的强烈的企图心。他毕竟已经沉寂得太久了,有点好像淡出了的样子,但电影毕竟是吸引人的职业,不甘心还是人生的常态……投资人这一次和陈凯歌一样赌了一把。希望能够将许多年的沉闷化为一次华丽的转身。”文中,他特别强调了影片的“历史架空性”“游戏性”“奇幻”,并赞扬这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启蒙,是电影发展的新高度——制造梦想。结尾,张颐武还说:“无论如何,《无极》是要达到它的票房的,任何人都不忍心它的失败,这就是它成功的条件。看看关于《无极》的种种炒作,其实都有一股诡异的氛围。让我们大家到电影院看《无极》吧。(22)”
看得出,张颐武更多是从电影产业的角度来发表意见的,但是,这仍旧不能让我苟同。《无极》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一如《十面埋伏》,是没有内容的电影,更表达不出中国的古典美和一种传统精神,何以要赞美?更不能鼓吹!这是助纣为虐,中国的电影发展至今,似乎越来越退步,且不说“过检”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单看电影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几乎没有几个电影人能够沉下心来讲故事,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绚丽,追求大牌,往往华而不实,长此以往电影不再是电影。面对这样的电影,还鼓动大家去看,就更不应该了。我们常说,中国的电影缺少好的电影人,同时缺少好的电影观众,如果电影人都是好的,何来烂片?如果电影观众都是好的,何来烂片的生存空间?其实,我们也缺少好的电影产业乃至文化产业的理论,张颐武是大家,尚且这样鼓吹,让人情何以堪!国产电影需要鼓励,但是,更需要批评和鞭策,一味宠溺,后果会很严重。
张颐武总是紧跟大众文化的潮流的,与时俱进,他能够抓住世上的文化元素,也能学来后现代的文化语言,比如,他的博文中常常能够看到“屌丝”“高帅富”等带有恶搞性质的时尚用语。还是关于电影,2013年,他又关注到了《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他声言,这三部电影表明70后们开始主导怀旧消费,并充分肯定了这“三部”电影的“接地气”,总体说来,张先生认为,这三部电影都与钱有关,《中国合伙人》是以钱为中心的励志片;《致青春》则是因为没有钱而焦虑的青春片;《泰囧》则是“有钱却不快乐,压力山大”的喜剧片。总体来说,这三部片子充分展示了中产阶级、小市民阶层的精神生活,也说明了当今中国物质欲的膨胀。最后,张颐武说:“这一类描写当下人群‘曾经失落、回头找补’的影视作品会越来越有市场,因为有越来越多的‘70后’愿意为他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买单。(23)”坦白讲,这样的分析十分有见地,但是,张颐武的评论仅仅局限于电影事件,从电影的产业特征出发,而并没有真正探究这三部电影的艺术质量,也没有用批判性的眼光从电影中探寻人的问题。实际上,《致青春》只是导演“意淫出来的假青春”,《中国合伙人》所谓的励志和梦想只不过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庸俗的功名观,而《泰囧》则是一场远远比不上其前作《人在囧途》的普通人根本无法承担的虚幻的“自愚自乐”。
张颐武一直站在全球化高度,从总体战略、从产业发展、从大众视角去评论文化,所以,他的态度一直都很温和,鼓励多于批评,这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有理由对文化的进步给予宽容,但是,我们同样有理由以批评的态度审视文化,而相对来说,文化的评判性才是根本。文艺评论永远都是一项严谨而深刻的活动,不能把他简单流于大众化,要想文化复兴,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