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诗词进大学校园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华诗词进大学校园的当代价值
李进才 孙 超(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中华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华诗词已大步走进校园,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从普及的广度和诗教的深度来看,发展还很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对传承中华诗词的深远意义和诗教的当代价值缺乏认识。因此,只有深刻认识积极传承中华诗词及其蕴藉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深远意义,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华诗词进大学校园的当代价值,并有力地推进这一工作。
一、盛世兴诗教的必然趋势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重视诗教,尤其是盛世兴诗教是我国自古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现象。中国历来就重视诗词的教化作用。“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人作的《礼记·经解》,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的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的最早出处,它的原意是以《诗经》为教材施教。《诗经》本名原就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用它来教育子民。由于孔子以及后来儒家学者的重视和倡导,《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逐渐成为我国古文化的典范。
诗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优良传统,虽然历代都重视诗教,但不同时代其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不同。盛世兴诗教,最为典型的当然要数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时期的唐代和经济文化繁荣的宋代。唐代兴科举,作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读诗写诗,成为文人士子出仕和进入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作诗。《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蘅塘退士)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唐朝的诗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诗的时代,除了在诗歌格律方面突出的成就以外,众多的诗人如璀璨的群星闪耀在这个时代的星空中,其中以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圣杜甫为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饱满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这个伟大朝代由盛而衰的整部诗史。这个时期所涌现出来的“边塞诗派”、“田园诗派”、“韦(应物)刘(长卿)诗派”、“韩孟诗派”等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唐代诗教理论,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在思想内容方面重视对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的继承;在艺术标准方面尊崇魏晋风骨与“兴寄”表达,注重对诗歌中雄深雅健的情感力量的呼唤;在审美倾向上,分为自然与奇崛的两大主要派别,展现为情景交融、兴象玲珑的美学风格。唐代诗教的兴盛,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繁荣昌茂、鼎盛一时的诗坛创作风貌,而且开启了后世长达近千年的“宗唐”诗风,可谓影响深远。宋代诗词,尤其是词则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齐言诗的长短句词体,更重要的是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革新诗文,以文为词,在词中直抒慷慨悲壮的爱国热情。而以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则继承了南唐花间词派传统的委婉、绮丽的词风,他们的笔触更多地反映了宋朝政府积弱的社会政治。从实践成果看,宋代诗歌表现内容既重理性议论,又多内向自省,语言风格既力求生新拗峭,又追求平淡自然,由此挺立的一改“唐音”之“宋调”,可以说也正是“情”、“理”冲突的文学思想规范、影响的结果。唐代诗歌的光焰万丈,宋代诗词的悲歌雅奏,莫不为时代风云之缩影,莫不是诗教兴盛之见证,莫不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和跃动盛世的脉搏。
为什么盛世兴诗教呢?我们认为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诗教的兴盛、文化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作基础,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代商业的繁荣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诗词发展和诗教兴盛做好了这种物质方面的准备;二是人民大众的需求既有温饱需求、物质需求,更有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盛世兴诗教满足了人们这种内在的、原发的需求。当然,任何一波盛世兴诗教的浪潮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是一个渐进渐盛、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中华诗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复活,一波接一波兴盛,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快速发展,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之相适应,包括中华诗词及其诗教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华诗词学会及所属诗教学会的成立、《中华诗词》的创办、《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的贯彻实施,一批有识之士大力提倡诗教,因此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诗词队伍迅速扩大,各种诗词研讨、竞赛活动蓬勃兴起。校园诗教在杨叔子院士等的倡导下,也由点到面迅速开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又一波盛世兴诗教的典型范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单位和高等学校都为之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并通过开展这种诗教活动,努力发挥育人的作用。以江汉大学为例,通过武汉诗词楹联学会挂靠学校,推动中华诗词进校园,开设了中华诗词课程,组织了学生诗词社团,还成功组织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新中国建立60周年和颂扬党的十七大、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等主题诗教活动,特别是先后举办两届“江汉大学杯”诗词楹联书法大奖赛,开展在全国乃至华人世界的诗词楹联书法大奖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湖北省教育厅还为此发了《江汉大学着力文化育人 推动中华诗词进校园》的简报,向全省高校宣介。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华诗词及其诗教工作在高等学校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由于人才观、质量观的局限,有些单位自觉不自觉地把诗教排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之外,认为开展诗教活动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把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使学校的诗教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二是有些非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还存在“盲区”、“半盲区”,未能很好地将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上教学日程;三是存在弘扬传统诗词是否是“复古”等糊涂、错误的认识,致使有的学校不敢大胆开展这方面的活动等。因此,在高等学校还需要像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进一步提高对弘扬中华诗词、开展诗教活动深远意义的认识。
1. 要充分认识中华诗词和诗教的审美、陶情作用
由于诗教以诗词艺术为载体,通过鉴赏、吟诵和创作等手段,能使人直观形象、潜移默化地领悟诗义、诗旨等精神内涵,因而诗教在作用机制和效果上除了调动记忆力、激活智能以外,还具备发展形象思维、开拓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改善思维品质、启智毓灵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诗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教育,其功效最大化的关键在审美和陶情。诗教的审美、陶情作用诚如朱熹所言,使“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因此,诗教历来被视作精神内化、道德自律、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2. 要充分认识中华诗词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作用
近代学者王国维将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手段,并将三者置于“心育”之中。他特别强调文学,而文学的根本是诗,诗教是美育的核心。中华传世的优秀诗词,可以说信手拈来都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教益。一个人懂得了美,便知道什么是丑,便能明善恶、知是非。
3. 要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毛泽东说,诗词这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试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忧国爱民之心,真是深深地发自肺腑。再读白居易《村居苦寒》,他为老百姓之贫苦而痛心、而自责,情感何等真挚而深沉。岳飞的《满江红》,正义凛然,妇孺皆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成为做人准则,等等。读了这些诗,人们无不涤胸荡肺,深受教育。
4. 要消除弘扬传统文化、倡导诗教是“复古”的错误认识
文化艺术史和教育史的研究表明,重视诗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古罗马贺拉斯和19世纪德国歌德,都从不同的视角触及了作为艺术之祖的诗的客观存在的教化功能。而我国的诗教无疑更具中国特色,在中华大地上从有诗歌之日就同时产生了诗的教化功能,不仅要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教观也远比西方的诗的价值观完整而可操作,因此称诗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粹,当之无愧。当然,当代诗教也不是儒家诗教的简单翻版,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5. 要弥补当代青年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和民族精神家园意识迷惘的不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大学生的成长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都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民族精神家园意识的迷惘关系极大。对此,高等学校理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诗教纳入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的范畴,并且还要与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其他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洙泗上,弦歌地”的大气候,起到种德养心、潜移默化、强中固本的大教育作用。
总之,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并使之大步走进校园,从而使盛世兴诗教在当今高等学校生根开花,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文化兴盛相协调、相一致。
二、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人类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并且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传统文化的万里长江,众水分流,九脉分导,长流不息,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而诗歌对文化的反映和传承是最系统、最全面、最典型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历朝历代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如余秋雨先生所指出,“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4)诗文如此,其中的诗歌更加如此。仅以唐诗为例,从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的开疆拓土到李白“苟无济代心,独善复何益”的治国抱负,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江南山水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等,都能在诗歌中找到原型。同时,诗歌所反映的不同时代创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都得到传承和发展。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诗句对真理的追求矢志不渝,对人生观的理解透辟精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情洋溢,对祖国民族的情感一腔忠贞,对哲理的思考耐人寻味。这些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是文化传承的结晶。
当今世界局势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全球化。全球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而且随着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当经济科技的潮水冲破传统的国界和民族边界时,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也被推向了共同的世界舞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回答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许多困难与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积极和先进的元素值得人类吸收和借鉴。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因此,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它的这种责任与使命,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的战略决策,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正期待并要求高等学校认真落实。如中央六部委要求诵读经典,进行诗词歌赋创作;教育部通知开展“中华诵”、“中华赞”活动;等等,都在于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精神。
自古以来,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本来就是文化传播和创新、诗词继承和发展的策源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诗词首先兴起于社会,而不是首先兴起于学校,很值得发人深省,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和奋起直追。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决策。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广大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加强中华诗词教育是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1.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
大学生们普遍反映,中华诗词是一种“储存器”。走进中华诗词,就是走近中国文化的历史,走近它生发的根源;中华诗词是一种思维方式,跳跃性的直觉思维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感受方式,进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华诗词还是一种情感方式。对世界和复杂人性感知的多样性都被各色诗词题材和体裁风格化了,热爱读诗的人往往能在情感教育上受益良多。学理工科的学生反映,长期不接触人文社科,造成知识偏废,所以急切要求学习中华诗词,这是一种要求全面发展的文化自觉性;还有许多学生反映,学习传统诗词,可以抵制各种垃圾文化的侵蚀,这是一种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文化自觉性。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满足他们的这种正当要求。
2. 高等学校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实践和研究表明,推行诗教,倡导诗词欣赏与写作,主要在于它具有涵泳、净化、呈示、凝聚、怡情以及启智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无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含哲理、开启智慧的诗歌,像伟大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使其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提升人文素质,培养高雅情趣,提升人格品质。而在教育方式上,又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对人的教化、培育是极为深刻和长远的。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说明,历史最终留下来的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文学,诗是文学之魂。所以,学习中华诗词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3. 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大力推行诗教
目前,许多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行诗教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些工作还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1)学校领导班子对于加强诗教的重要意义要达成共识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大家的工作都很忙,但是要把诗教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分管这方面工作的有关部门和负责人要专此向学校汇报,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要把中华诗词教育列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中,并且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形式予以充分运用。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使这项重要工作淡化、边缘化。
(2)学校要适当增开诗词的相关课程
学校要适当增开一些中华诗词的课程,适当增加一些诗词鉴赏、创作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课程,供学生修习。开设时间较久的学校,还可以办提高班、研修班,以满足有基础的学生提高的要求。现在有些学生不仅已成为中华诗词的爱好者,而且逐步成为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很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有些学理工科的学生已攻读中华诗词的硕士、博士,立志弃理从文,欣然加入弘扬中华诗词和诗教的队伍,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3)学校要加强对师生诗词社团的支持
据有关统计,现在全国1 000多所高校中教职工成立的诗社不少,相当部分办得很有生气;几乎每三所高校就有一个学生诗社,这些诗社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虽然面临着成熟度不高、生命力短暂以及一系列的生存问题,但这种遍地开花的现象恰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些诗社,不少学校派有造诣、有热心的老师加以指导,同时还切实帮助解决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实际困难;切实帮助师生诗社创作作品能定期编印出版;支持师生举办诗词讲座、诗词创作比赛等,使之得到健康顺利发展。
(4)高校教职工诗词社团要注重青年成员的发展
现在高校教职工诗词社团同社会上诗词社团一样,其成员年龄普遍偏大,要加强吸纳年轻会员,同时要大力支持学生诗词社团的发展,扩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华诗词事业需要后继有人,青年一代是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希望。
以上这些工作和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大学教育里的隐性课程。但它有利于学校整体的人文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校良好学风、教风直至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自觉地实现现代大学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责任担当。
【注释】
(1)李进才,江汉大学名誉校长、武汉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教授;孙超,江汉大学学校办公室秘书。
(2)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4)卢宗顺. 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11).
(5)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