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模式初探——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诗教美育实践为例
潘 军 唐宏站 沈利斌(1)
摘 要:美育是我国教育领域重要的基础性环节,而诗教作为传统美育的基本形态,对当代大学生个体精神的健全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效能。本文基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已取得的诗教美育实践成果,从理论解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入手,对诗教美育的资源依托、基本理念、当代形态及其持续完善、有效推广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诗性文化 本土资源 诗教美育 浙经院模式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性文化既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充满了诗意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首先就是一种诗性文化(2)。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十分丰富的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引下,诗教美育的理念得以建立起来并运用到学校的教育实践当中,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模式也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其成效与优势。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基础性环节,美育不仅构成了德育、智育、体育的重要补充,更独立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思想以至行为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3)。诗教美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美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既是对我国悠久历史与丰厚传统的一种回应,也是着眼于当前大学美育过度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明显缺陷,主张回归诗教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更是将审美教育、景观美育与传统诗教有力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一般的审美教育所不具备的实践特性与深入大学生心灵的人文化育功能。
一、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时空架构
无论是诗教还是美育,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而自足地运行。对于两者结合而成的诗教美育,因其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扬,更受到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的限制,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就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而言,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独特架构。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具有一种深刻的历史品质。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资源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传播、品鉴、筛选、积淀这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过程,诗性文化资源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在诗性文化资源方面有着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深厚积累,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古诗、歌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仅就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作品而言,我国诗性文化资源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这是一个基本的时间上的追溯,因此可以说,开展诗教美育,我国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如果从空间维度加以分析,诗性文化资源就不仅仅是诗歌作品意义上的历史积累,而进一步地转化或辐射到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诗性文化资源具体到自然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景观,而具体到社会环境就是人文景观。通常来说,人文景观都是人类通过自己带有创造性的劳动对自然景观加以改变、重塑、提升的结果。当前无论是美学界还是地理学界,一般只把人文景观视为文化资源的映射,但在中国古典的文学特别是诗词意境中,自然景观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性文化资源。
诗性文化资源的时间维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绚丽无比的历史画卷,而空间维度上的诗性文化资源则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而成。但这两个维度并不是截然二分的,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了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架构。我们都知道许多自然景观经过诗人们的吟诵后实际上已变成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则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赞叹、吟咏而与作品一起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绝不能机械地、刻板地对待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应将历史上众多优秀诗人的作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视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地利用全国各地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诗性文化资源。
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
诗教美育所必不可少的诗性文化资源既已得到清晰地呈现,我们再来对诗教美育的理念进行阐发和解析。首先需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当代中国美学主要可分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以李泽厚和将孔阳等人为代表的实践论美学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降兴起的存在论美学(4)。在这众多的美学思想派别当中,与诗教美育最相契合的是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
存在论美学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哲学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种在世中的存在;人的世界是他与他人分享的世界;人的三种基本特征是事实性(已经卷入这个世界),存在性(他是一种设计和可能性,是目前所是的同时又是能够成为的),以及沉沦(他倾向于成为在世上仅仅当前的存在,由于闲聊、好奇和两可他不能实现他大部分的可能性)。(5)相应地,存在论的美学也就承认了人的存在特性是人审美生活和美感得以发生和延续的前提。由于人是一种在世中的存在,他就不可能逃离其所依存的环境,人只能在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获得美感;由于人的世界是与他人分享的世界,审美生活也就应当在分享即交流的情境中进行;由于人倾向于成为在世上仅仅当前的存在,这就导致了美育虽有一定的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不可能无限拔高,而必须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相对存在论而言,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美学和美育领域基本上也是以实践论为主流的。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原则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人向人生成、自然到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作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可以说,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实践的第一要义,由此成为美和美感的起源及其本质实现的依据和手段。从这一理念出发,审美过程和美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且完全可以融入物质生产劳动中去,这就为职业院校的美育实践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确证和强有力的指导。
从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出发,我们可以把审美活动的具体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体知、审美创造、审美交流以及审美再创造。所谓审美感受,是指审美主体在依托于具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种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审美主体将其用日常的言语表达出来,试图获得更深刻的感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这其实是人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一种摸索和探求;在审美的日常言语表达过程中,审美体知和审美创造的活动得以展开,而审美交流也同时得以发生和不断深入进行;在审美活动的这五个环节顺利地完成以后,审美再创造以鉴赏、批评以及更高层次创造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了审美活动的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作品和成果。
对审美活动过程的细分是诗教美育的重要特点,这六个环节在诗教美育中缺一不可,它们紧密衔接在一起构成了诗教美育和一般的审美教育、景观美育相比独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从审美感受到审美创造最后到审美再创造,实际上遵循着实践论美学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步骤,而实践通过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贯穿到了审美主体的全部思想和行为当中,因此,诗教美育也就具有其他形式的美育所不能比拟的深入人心的特定动能。
三、诗教美育: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实践
诗教美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活动,这也是论者不厌其烦地对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进行阐说的根源所在。我国有关诗教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的记载。“先进第十一”篇曾点说自己的志向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孔子表示最为赞赏。同时在“季氏第十六”篇中孔子将诗教与礼教并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阳货第十七”篇中,孔子还对此进一步加以阐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儒者也多认识到诗教的重要性,宋明时期著名的儒者、开创了“心学”这一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的思想家王阳明说:“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故凡诱之以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他还在《教约》中对学校的诗教做了具体的规定:“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器,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6)
以上是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角度对诗教及其中涵摄的美育功能做了一个简略的回顾。在当前教育的现实过程中,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如何得以实现呢?首先就是要充分地发掘和利用各地丰富的诗性文化资源,诗性文化资源主要指时间维度上的诗歌作品历史积淀和空间维度上的景观资源。诗歌作品的历史积淀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表面上看来是完全相同的,但因为各地具体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区别以及诗性文化的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施加的影响,其实还是构成了各地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格局。比如说,北京和南京、杭州和上海、长沙和武汉、成都和西安,这些城市表面上看上去在诗教可以依托的时间维度上的本土资源方面并无二致,但只要到了这些地方,就会发现可以利用的资源即使就时间维度而言也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对于诗歌作品的鉴赏和品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相对来说,空间维度上的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由于长期被忽视而理应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这里就需要引入“景观美育”的思想和方法。景观美育指的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游览与对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景观、园林景观、城市景观的观赏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提升作用。景观美育的价值不仅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而且具有环境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7)这也就进一步地印证了美育对教育的其他领域的促进和补充功能。在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诗教美育中,景观美育其实是一种主要的审美活动形式,在以景观美育为形式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体知、审美创造、审美交流和审美再创造六个过程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只有让学生通过景观美育的活动完整地参与到这些环节中去,才能发挥诗教美育潜移默化、深入人们心灵的最大作用。
当然,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实践绝不排斥其他形式的诗教美育活动,而是积极、有效地与这些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比如以诗词欣赏和创作教育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实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诗教美育实践,以专业教育与诗教美育相结合的实践,这些诗教美育实践模式的开发主要是扎根于课堂和校园,它们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景观美育活动并不冲突,只要在时间上加以协调,并针对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制定出适当、可行的诗教美育方案,相信都可以获得丰硕、美好的成果。
四、浙经院模式:当代大学诗教美育的初步探索
在前面对诗教美育的资源依托、基本理念、可能途径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和阐述之后,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在这方面实践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和一定反响的成功案例。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经院”)通过自1998年迄今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在大学诗教美育这一领域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感到欣喜和鼓舞的成果:以“校园诗教,和谐育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首批“校园文化品牌”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后者是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在诗教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唯一一项特等奖,不仅对同类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示范效应,对全国高校的诗教美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此外,由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批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诗词艺术)传承教学基地也在我校成立。
总结浙经院在诗教美育这一领域的实践成果,具体到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这一论题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紧紧抓住杭州本地的优秀诗性文化资源特别是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8),将景观美育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诗教美育的实践中去。为了充分利用好学校处于杭州市区这一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至今已先后开发了保俶山诗词文化之旅、孤山诗词文化之旅、北山路诗词文化之旅、西湖周边爱国名人诗词文化之旅等多条供师生开展诗教美育实践的“诗词文化之旅”品牌路线。同时编选了与每一条路线相对应的“自然景观及人文历史知识简编”资料册供师生们开展活动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游览和观赏。资料册各景点介绍或附录中的诗词内容十分丰富,为诗教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紧紧抓住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将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的核心理念贯穿到审美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与一般的审美教育相比,甚至与普通的景观美育相比,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实践活动将诗歌作品的品鉴、自然景观的游览、人文景观的观赏连结为一体,将存在论美学的现实性、可能性的理念与实践论美学的历史性、社会性理念连接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美育功效。这种功效最主要地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特别鲜活而完整地参与到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中去。在游玩、观赏每一条“诗词文化之旅”的过程中触发的审美感受通过日常言语表达出来,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参与者的审美感受,深化了他们的审美体知,同时也进入到审美主体审美创造和审美交流的过程中;在初始创造阶段的酝酿完成以后,通过相互的交流、切磋和批评,参与者可以进入到审美再创造的更高阶段,感受、体知并实现审美活动的更高境界。
最后,紧紧抓住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成才需要,将诗教美育的可行方案落实到专业教育、课堂诗词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及校外活动中去。浙经院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秉承着“依托传统文化,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学校的不少老师具有诗词、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领域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突出才艺,校长陈丽能教授被聘为绍兴书画院名誉院长,多位教师是全省乃至全国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书画协会的理事、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及其主办的《中华诗教报》、《中华诗教网》也落户学校,因此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具有开展诗教美育的良好基础。学校始终把诗教美育实践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成人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诗教美育实践活动视为培育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进一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推进有针对性的系列化工作,逐步将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实践的可行方案落实到了有关育人环节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可以把浙经院在诗教美育这一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概括为“浙经院模式”。这一模式以弥补当前学校美育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所造成的缺陷和明显不足,提高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水平为出发点,将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景观美育思想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紧密地结合起来,重视美育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和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并落实可行的诗教美育实践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整地体验、参与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教美育实践活动,既充分地发掘、利用了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美育的效能,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为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创设了优良的实践平台与活动载体。
当然,浙经院模式能否推广到其他地方、其他学校,必须视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兄弟院校加入到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实践中来,我们十余年来的努力还只是对大学诗教美育这一全新领域的初步探索,我们深切地渴望能与有志于诗教美育的同仁们一道切磋交流,携手努力,通过辛勤而细致的工作,将我国各地优秀的诗性文化资源充分地发掘和利用起来,将大学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诗教美育水平共同推向更高的层次。
【注释】
(1)潘军,男,1975年7月出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教育及文化产业研究;唐宏站,男,1984年1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素质教育及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利斌,男,1982年5月出生,主要从事诗词教育和创作研究。
(2)刘士林. 中国诗学精神[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
(3)杜卫. 美育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4)朱立元. 美学(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8-52.
(5)[美]F.N.麦吉尔. 世界哲学宝库——世界225篇哲学名著述评[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960.
(6)王阳明. 传习录[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26-228.
(7)杜卫. 美育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7-346.
(8)潘军. 西湖诗词与杭州诗性文化[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3). //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 西湖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