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域下高校诗教可持续发展研究
教育生态视域下高校诗教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 锦 斯静亚 朱利萍
摘 要:本文所言的“当代高校诗教”,主要是指“以诗性文化为资源的,以完美的人格素质为旨归”,面对高校学生所进行的集化育审美、养心种德、砥砺情操、开拓创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工程。发展高校诗教,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依据。以教育生态学视点观之,一要确立其合理生态位;二要营造和谐生态环境;三要构建良好的诗教研究学术生态。
关键词:当代 高校诗教 教育生态学
一、当代高校诗教的概念与内涵
众所周知,“诗教”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孔子以自己的睿智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基于此,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见解和主张,甚至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首先,在大量关于家庭伦理、男女情爱的诗篇中,《诗经》表现出纯正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观,厚人伦,美风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其次,《诗经》中《邶风·北风》、《王风·黍离》等很多诗篇通过描述民风了解民意,分析王政得失,对统治者进行劝谏,使之警戒,同时教育子弟不忘祖业。而且,《诗经》明美刺,倡温柔,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诽”,对后代文学和士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作用。《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由此我们可以知晓,在几千年前的孔子时代,诗教就已经蔚然成风。但不可否认,当时的诗教主要是服务于“仁”和“礼”的,是教人修身治国、经世致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教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扩大。
邵庆祥、裘文意在《当代诗教美育的意蕴、原则及其实践策略》一文中对“当代诗教”的概念作出了全面清晰的阐释:“当代的‘诗’是一个极富张力的概念,至少有三层内涵:一是作为文本意义的,以分行排列的韵文;二是作为一切艺术本质的特性‘既超越一切艺术又渗入一切艺术(马利坦语)’可用‘诗意’(海德格尔)、‘诗性’等词来表示;三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那种超越自然、超越名利是非,主客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因此,从美育的层面所认定的当代‘诗教’,根据前述对‘诗’概念的三种理解,也应有三层内涵:一是利用语言的‘诗词’作为载体的美育活动;二是基于艺术共同属性的以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的美育活动;三是以诗性精神或诗意提升人生境界,化育人性品格的美育活动。”有鉴于此,本文所言的“当代高校诗教”,主要是指“以诗性文化为资源的,以完美的人格素质为旨归”,面对高校学生所进行的集化育审美、养心种德、砥砺情操、开拓创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工程。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1976年,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在其所著《公共教育》中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克雷明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相互作用论”,即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与整个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考察教育问题时必须坚持生态学的思考方式,即全面地、联系地思考。
中国古典文化是诗性文化。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我们拥有一个无比辉煌灿烂的诗歌星空,其中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辰,都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路标。这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伟大财富。诗歌是人类精神气质的凝聚、艺术禀赋的绽放,是一种表达人生、社会的艺术奇迹,比之其他文学文体,它更智慧、精致而纯粹。如何发挥诗教之于高校学生的独特作用,这是摆在广大有识之士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教育生态学为视点对当代高校诗教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作以剖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二、发展高校诗教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 教育生态危机:发展高校诗教的现实基础
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教育的生态平衡。把握教育生态平衡的规律,能从根本上揭示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实质,推进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现实的高等教育却存在着忽视生态性的倾向,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生态危机。如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学制结构、类型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等方面,存在种种矛盾;高校中围绕考研、专升本、CET、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新应试教育”严重侵蚀着高校的教学生态改革。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不能胜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不仅理工类大学及其专业如此,甚至在人文专业中,“人文教育”也严重缺失。中文系着重文学知识、写作能力、阅读、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育成秘书、语文教师、编辑、记者,等等,大学文科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适应性差、社会认同感低、意志薄弱、学习能力差等都是人文精神匮乏的现实体现,也深刻反映了大学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如若发展下去,极而言之,人会变成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功利性的动物和技术性的工具,只知有利而不知有义,只会享受快感而不会审美。这样下去,“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建构和谐社会”等等只能是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的空话!高等教育应该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解决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矛盾、自身发展的矛盾,解决好在人才培养上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矛盾,以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诗教在化解当前高校教育生态危机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的诗歌具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蔡元培先生也说: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宗教,而诗情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教代宗教。中华传统诗词主要以歌颂深厚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洁的生活情趣以及善与美的人间真情为主题。千百年来,传统诗词在形成中华民族的美德、凝聚中华民族的心志、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传统诗词把汉语的声情、乐感及词汇的张力发挥到了美的极致。诗词美妙的意象和崇高的价值取向,在无形中影响人的气质,启迪人的智力,陶冶人的情操,对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
2. 科学发展观:发展高校诗教的理论基础
社会发展虽然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社会发展的程度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人自身发展的程度。因此,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生态和谐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生态发展更需要在教育目标上致力于人的生态性发展,注重人之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坚持科学发展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诗教对人性的弘扬、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升华起着强中固本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真正认同并接受诗教,就可以在智力和情感两方面受到激发,进而内化为人素质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思辨和情感,思辨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感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单纯的情感容易使思想缺乏深度,单纯的思辨容易使行为偏离现实。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更加容易获取真实、深刻的信息。杨叔子院士早就在《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论述:“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严密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另一种是发散的形象的知觉思维。前者主要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施有关,主要同左脑有关;后者主要同文、史、哲、艺等人文活动有关,主要同右脑有关。”诗教恰恰可以把逻辑思维和知觉思维统一起来。“我国近代的著名科学家几乎都同中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至于在国外,如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等一大批一流科学家,莫不热衷于音乐、诗歌等文艺活动,并有卓越成就。正因为两种思维的结合,他们在科学上作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1)
三、促进高校诗教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如前所述,教育生态观追求的是从大系统观出发,强调在和谐、平衡中动态演进,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只有教育自身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那么高校诗教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呢?
1. 确立高校诗教的合理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上的重要术语,是生态群落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基础。格林勒(J.Grinell)在1917年最早使用生态位这一术语,描述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1970年,怀塔克(R.H.W hittaker)对各种说法作了概括,他指出:在一个群落里,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里的功能地位。所谓生态位,就是指在某一资源维度上,一个种能够占有的一定生态链位置。当前,尽管某些院校对于诗教的作用有较高认识,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人文学科建设和相关专业筹建,将中华诗词教育作为切入口,锐意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教育体系,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果。但在其他很多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诗教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及中华诗教,“和之者寡,沉寂者众”,“更深层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华诗词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尚未明确,面临着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二是和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有关。即使有的学校由于领导重视,一时搞得很好,一遇人事变动,便会产生‘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而不能持续发展。”(2)因此,在高校确立中华诗教的合理生态位,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2. 营造和谐的高校诗教生态环境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办大学实质上就是办文化氛围,因为这种氛围是网络教育和社会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在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将教育环境和知识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从而将教育的整体发展向前推进。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古典诗词是艺术化的时代风云和浓缩了的社会历史。吟诵一首有内涵的古典诗词,常常是一段国史的追溯,一次国情的教育,一种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回归。著名学者袁振国指出:“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但是文化场所并不一定有文化。学校自身不会自动生成文化,它需要校长带领师生有意识地建设。”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竭尽全力营建良性诗教生态环境。“大学诗教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汉语言文学系(专业)应承担起传播中华诗词知识和培养中华诗词接班人的任务;二是有一定基础的诗词爱好者,应作为诗教骨干加以重点培养;三是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把中华诗词作为一个重点,并通过经常性的讲座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熏陶。”(3)同时,应该加强人文社团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营建人文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可以在校园合适的地段建立诗墙,精选历代诗词或地方名人诗词,雕刻在墙上,并请知名书法家或文艺工作者为诗墙题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草地、花园内放置载体,雕刻诗词名句。在营建和谐高校诗教生态环境方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值得广大院校借鉴,如“西湖梦寻”人文之旅:该活动将西湖周边的人文景观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活教材,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在教师的现场引导、讲解下,让学生在西湖山水与人文景观中去充分体悟祖国丰厚的人文底蕴;“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吟诵,把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撒播到青年学子心中;“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借用灯谜来调动学生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兴趣,在丝竹背景音乐中,年轻学子徜徉于诗林词海中;“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每年均组织书画名家到学院进行笔会,艺术家们激扬翰墨、挥洒丹青,让广大师生充分领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经久不息的魅力。这一系列文化活动形式活泼,润物无声,被全院师生不断认可和接受,已成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中的优秀品牌。
3. 构建良好的高校诗教研究的学术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指出,大学“必须进行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之基。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就负有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和使命。大学存在的本质要义就是不断地探索和创造,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而一所大学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追求的目标、内容、方式和风格构成了该所大学文化的灵魂。21世纪的大学要提高学术声誉,更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广大诗教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努力探寻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诗教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当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讨,譬如诗教如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如何能够使诗教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诗教如何为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作贡献,等等。我们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探索它的规律性,才能不断地推动高校诗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注释】
(1)杨叔子. 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M/OL]. 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9-12-26/937321.html.
(2)冯泽. 贵州高校诗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OL]. http://zhsj.zjtie.edu.cn/newsDetail.aspx?newsID=1525.
(3)冯泽. 贵州高校诗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M/OL]. http://zhsj.zjtie.edu.cn/newsDetail.aspx?newsID=15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