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教师”
第十二章 人民教师的榜样
陶行知像
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第一节 国外的优秀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离不开人民满意的教师。“人民满意”是一个中国化的叫法,与国外“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等具有同等的意义。下面介绍几位国外“人民满意(优秀)的教师”的典型代表。
一、特立独行的坚守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莱福·艾斯奎斯(Rafe Espuith)(因翻译的不同,有人译为“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成为热门畅销书,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在艾斯奎斯的教室里,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与美国普通公立学校的教室明显不同。他的课堂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靠的是他的言行一致、善良仁慈以及他数十年坚守在同一个地方所获得的声望。
艾斯奎斯的教室永远都是忙碌的,不浪费一分钟。他欢迎孩子们早到晚退,在假期也来学习。他想证明的是一个普通的人通过勤奋努力,能够创造一间与众不同的教室。[1]
1.提升学生的境界
他依据科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层次论”,让孩子们学习做事的“六大境界”。艾斯奎斯教孩子们反思人们做事的原因,并把原因分成以下六个等级:不想惹麻烦;想获得回报;取悦他人;按规矩办事;出于对他人的考虑;有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并按此行事。
在整整一年的教学时间里,艾斯奎斯鼓励孩子们做第六级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并以身作则。很多孩子喜欢取悦成人,但艾斯奎斯却不希望孩子们讨好他。他让孩子们自己制订一套行为准则。在他不在教室的时候,这些孩子也能表现得很好,因为他们不是为老师表现的。
他说,最重要的是防止那些不良的行为发生,就像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的效果更好一样。
56号教室的学生违反班规后,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些年来,他从孩子们那儿听到的最不公平、最不合逻辑的处罚常常是这样的: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结果老师就决定全班下午都不准打棒球。
艾斯奎斯的学生们每天都会打棒球。孩子们都知道,如果相互之间不团结的话,他们就会从场上被替换下来,“坐在一旁看大家很高兴地玩”。上他的科学课,所有的学生也都知道,如果有人只用实验器材来玩耍的话,“他会被要求站到10英尺之外看其他的同学快乐地做实验”。
2.让学生花“钱”买座位
艾斯奎斯按照一个经济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学生们有工作,有“报酬”,必须花钱“租”自己的座位。他们还要“纳税”,领取“奖金”,购置“财产”。
艾斯奎斯在自己的教室里建立了一个可谓世界上最小的经济体。新学期的第一天,每个学生都必须申请一份工作。“银行职员”负责4~6名学生的财务记录,每月的虚拟“工资”是600元;负责教室某区域卫生的管理员每月挣650元。还有评分员、传令员、出勤监督员等职务,都有不同的“工资”。
这套制度不仅让孩子学到了数学和经济学,还创造了一个氛围,让学生明确地知道班里的奖惩规则,让他们感到这间小小的教室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如果他们遵守规则,勤奋努力,自己也有成功的机会。
有人记录了艾斯奎斯与学生的一天,我们来看看他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2]
6:30 a.m.教室开门
学生开始陆续进教室。(自愿)
7:00 a.m.数学小组活动
学生学习解答高难度的数学题,并训练批判思维能力。
8:00 a.m.书面语言(学校正式开始上课)
学生学习语法技能。他们将写出20个语法句子,必须写对18个,写错的将重写。
8:30 a.m.数学
学生练习当天的数学技能,其中整合进心算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练习。
9:30 a.m.文学
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1小时。学生饱含激情地阅读经典著作,体验阅读的快乐。
10:30 a.m.科学
每月一个单元,每天都有1个科学实验。各单元的内容包括侵蚀作用、植物生命、火箭技术、海洋学和化学等。
11:00 a.m.休息
学生可以选择到室外玩耍,也可以留在教室里跟艾斯奎斯学习演奏古典吉他,其中包括识谱。
11:20 a.m.美国历史
综合利用教科书、DVD和音乐,学生学习从1754年到现在的美国历史。
12:00 p.m.经济学和地理学
在某些天,这段时间用来给学生“发钱”“存钱”和“结清账目”;在其他天,学生学习政治地理学,目标是到学年末能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
12:30 p.m.午餐
学生们吃午餐。午餐过后,他们可以在室外玩耍,也可以回到教室里学吉他。这段时间主要以摇滚乐和唱歌为主。
1:20 p.m.美术
学生将在1学年内完成几件需要花较长时间的美术作品,包括小地毯、蒙德里安风格的绘画(以抽象几何图案为特点)和摄影。这段时间还用来排练给莎士比亚戏剧配音的乐队。
2:20 p.m.体育
主要是棒球和排球的基本技能,也包括跑步。孩子们每天要跑1英里(1 609米)。
3:00 p.m.开始排练莎士比亚戏剧(学校正式课程结束)
和学吉他的小组与数学小组的活动一样,戏剧排练也是学生自愿的活动,其他班的学生也可以加入。
4:00 p.m.排练结束
学生可以留在教室里继续完成当天的任务,或排练音乐。很多学生在5点离校,有的甚至在6:30和7:00离校。
3.挑战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拯救的
艾斯奎斯的教学经历并不是如此的一帆风顺。1985年,那时的艾斯奎斯正开始他在洛杉矶公立学校的第三个年头。他面对的是40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几乎说不了几句英语,阅读能力最强的学生也只有四年级水平。
怎么办?艾斯奎斯一向反感学校对学生的低要求,他居然决定教他们莎士比亚!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不到几周的时间便有28名学生加入了排练队伍。一句句地学,一句句地练,他们掌握了很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单词。
艾斯奎斯的特立独行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阅读成绩远远高于学校的平均成绩。很多专家和社区领袖慕名前往他的56号教室看个究竟。在戏剧上演当天,学区督学也来了。演出结束后,督学走到艾斯奎斯跟前握住他的手说:“莱福,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莎翁戏剧。”[3]
“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老师”,“真正的英雄是我的学生,因为他们有勇气走上我为他们铺就的路,一条追求卓越之路”。[4]他在霍巴特小学20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思路开阔的教师——拓展课程内容,增加教学时间,增强学习难度——能够给贫困儿童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他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了奇迹。
二、让孩子看到你的微笑
女孩美乐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的大脑就像一台摄像机,一直不停地记录着她的日思夜想、她的耳闻目睹、她的爱、她的愁、她经历的一切。她是整个校园里最聪明的学生——但没人知道这一点。她的老师、同学、医生都认为她全无学习能力。于是,女孩美乐笛只能每天做同样的习题,抄同样的字词,一遍又一遍。假使她真能表达爱、表达愁、表达日思夜想,该有多好!可是,她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甚至不能写字。……当她绝望已近乎失控,女孩美乐笛发现了一种可以让自己发出声音的方法。一切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但仍在意料之外。……
这是美国年度最佳教师莎朗·德雷珀(Sharon Draper)的《听见颜色的女孩》要讲述的故事。但这又不是一个故事,所有的都是莎朗心底最深刻的体验。
莎朗小学时就疯狂地爱上了图书馆,她迷恋图书馆里的特殊气息,从小的愿望是做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热爱读书和写作的她留校成为一名英语系教师。但做一名高中或小学教师,是她真正想要的,于是,她回到俄亥俄州,当了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优秀奖、优秀高中语文教育家奖、美国年度最佳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使她获得了诸多荣誉,也使她越发了解孩子所期待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1.引导学生回归自我
莎朗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语法知识。一开始,我们接触到如何用词语造句,然后是如何将句子组合成一段话,最终构成一篇文章。现在很多学校不再这样做了,他们开设了诸如阅读课和语言艺术修养等课程,老师之间缺乏更多的沟通和合作,但事实上,我们怎么可以将阅读和写作区分开来呢?
“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句型结构,这样他们才会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写作。如今,成百上千的读写课程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独立存在着。要是没有一位高水平的老师,我想这样的课程只能是书架上的装饰品。”
“实际上,我们更希望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回归个人的基础之上。我们通过读给学生听,与学生共同阅读,以及让学生大声朗读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样重要的是,孩子们应该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例如阅读电子游戏的说明书,或者体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写作也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亲笔记录下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家庭、友情、校园生活。这种回归自我的引导方法是非常强大而有效的。”[5]
2.莎朗眼中的“好教师”
莎朗认为要想成为好的老师需要记住三点:微笑、趣味性和表扬。[6]
微笑。在学校,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教师应该对两件事情烂熟于心,一是教授的课程,二是微笑。微笑是具有感染力的,要让孩子们看到你的微笑,让孩子们知道你有多喜欢他们。下课后和他们亲切地共进午餐,听听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每个人真实的内心。切记,你面对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代朝气蓬勃的孩子。
趣味性。如果你讲的课连你自己都感到无趣,就甭提你的学生了。你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备一些有趣的情景剧,让他们加入到你的课程中来。
表扬。年轻一代最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表扬。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公开进行表扬。同时,不要忘记倾听和分享。教学的核心理念是“EXPLAINING”(解释):将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传达给别人,最终转化成别人的思想。
“其实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但我有激情、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始终相信,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激情、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正是在与孩子们一起犯错的过程中,成长为现在的莎朗,坚持着她的事业,并将继续。
三、从她的眼中,你可以找到方向
她看不到世界,却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2009年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涂光晋这样评价她,“她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虽然自己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她叫苏珊·萨布利亚·坦贝肯(Sabriye Tenberken),一位来自德国的美丽姑娘。她的到来,让西藏拉萨一群失去光明的孩子第一次开始认识自我,第一次开始拥有梦想,第一次能摸到有“色彩”的生活。
1.旅行,让她留在拉萨
萨布利亚1970年出生于德国,两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时完全失明,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考取了波恩大学,在校期间,她研修了英语、计算机和藏语。她是一个盲人,然而,却被誉为“西藏盲童的向导和天使”。
1997年萨布利亚第一次来到拉萨。刚进入拉萨,她就爱上了这座沉浸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她曾在《我的道路通往西藏》中记述道,“拉萨是一个又热闹又空旷的城市。”而正是在这座圣城里,却有着那样一些盲童。”也许是因为同是盲人,萨布利亚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也许是拉萨盲童的生活给了她深深的震撼,也许是埋藏在心里的火种被点燃,萨布利亚决定留下来,她想为这里的盲人做点什么,也为自己做点什么。
2.她的学生在拉萨,她的家在拉萨
2000年11月,萨布利亚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该中心相继开设了一所盲童预备培训中心、一家盲文书籍印刷厂、一个盲人自我综合中心和一座职业培训农场等。萨布利亚把满满的爱都给了西藏盲童,为他们筹建学校,也辛勤地工作在教学的岗位上,并始终认为盲童要接受和普通人一样的教育,要受到尊重。她总是鼓励学生,用真诚的关心抚慰每一个盲童。她的一个学生玉珍说:“她给了我最想最需要做的事情,给我打开一个新的门、新的世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萨布利亚老师给了我很强的自信和勇气,她经常对我们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自己努力,这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你们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做事。’”
在美术课上,她会对拿着画笔不知所措的孩子们说:“你们都是这里的毕加索。”每天晚上,萨布利亚都会像母亲那样对每个临睡的孩子轻轻说一声“Good night”。
萨布利亚发现藏文在全世界都没有盲文,她很难想象盲人如果离开了阅读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于是,靠着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她借鉴布莱叶盲文,编写了一套藏语盲文程序。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自己民族的语言,萨布利亚在刘易斯·布莱叶发明的盲文基础上创造出藏盲文,并发明了藏盲文打字机,而这些孩子也有幸成为西藏第一批能阅读藏盲文的人。现在,孩子们每天在课堂上敲击着打字机,大声朗读着单词,其中很多孩子可以操着流利的英语和前来探访的外国人交谈。
进入她的学校,你依然可以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可以看到他们在操场上奔跑着踢足球的身影,可以感受到普通孩子所拥有的快乐童年。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潜能,2004年,萨布利亚邀请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埃里克·威亨梅尔和他的登山团队来到西藏,指导盲童们向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7 000余米的高峰发起挑战。经过精心的准备,萨布利亚夫妇和六名盲童在埃里克的带领下成功攀登至海拔6 500米的高度。这一次的“壮举”并非心血来潮,萨布利亚是要通过这次登山活动让这些孩子明白,只要拥有人生目标,我们不仅可以做很多事,还可以做正常人都完成不了的事。
她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7]
第二节 国内的优秀教师
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教育战线,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他们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是时代的骄子,是人民满意的教师。
一、三尺讲台上的智者[8]
林良富,男,1968年3月出生,浙江奉化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他是怎样从名不见经传的乡下普通老师到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又逐步成长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家书院”的首批兼职研究员?又是怎样的坚持,才让他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尊重?
1.教学上的不顺利
初中毕业后,林良富于1984年就读于浙江省奉化师范学校。1987年师范毕业,他被分配到奉化市大桥镇中心小学,刚刚20岁就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刚入职的林良富,是有着少年意气的年轻人,他愿意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和展示自己,即使失败,他对理想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也不会让他消沉,更不会一蹶不振。
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刚入职时的林良富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基本规划,当时,他把成为“教坛新秀”当作是自己的教学追求。因为“教坛新秀”是四年评一届,所以,他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在第一个五年里争取评上“教坛新秀”。但是,教学似乎没有他预想的那样顺利。因为是学生党员,当时的校长很器重他,所以工作后的第三个月,校长主动要求听一堂林良富的课。当时林良富上的是一节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林良富为了表示自己对教材独到的处理能力,就把知识点中的三个例子串起来一块进行授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好,语言上没有太强的优势,就想从教材处理上找突破,更多地在设计上体现自己独特的想法。
这种意识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但是,课上下来却比较平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林良富后来反思,其实当时的设计更多地关注了自我,关注自己作为教师怎么教、怎么表现,而没有去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表现、状态就出不来,整个课自然也就很平淡。结果,因为这个课,给校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为这个印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在县市里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每次有机会参加比赛,校长都给了其他的老师。但林良富并没有气馁,三年中,他总是主动去承担一些任务,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
2.把握机会,调整教学思路
三年后,奉化市又举行“教坛新秀”比赛。得益于当时教导主任柳老师的推荐,林良富得到了一个参加比赛的机会。而就是在这次比赛中,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他并没有只重视了设计思路的新颖性,而是形成了宏观把握、以新颖取胜的教学思路。于是他一举赢得了奉化市“教坛新秀”一等奖。
在奉化市得了一等奖之后,林良富有机会被推荐到市里,参加宁波市的比赛。但在林良富看来,这既是荣誉也是压力,因为城区的研究氛围、教师水平都要高于乡下,而且城里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教研员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里的教师就是“野生”的,得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林良富潜心于教学、教法的研究。在宁波市的比赛中,林良富要上的是一节“归一应用题”。在设计的时候,林良富引用了宁波甬江大桥——宁波当时最长的桥。当时刚刚造好,挺漂亮,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当时,为了知道桥的准确长度,他在大街上拦下路人,不断打听,最终确定有650米。然后,林良富就根据甬江大桥全长650米设计了一道题:如果我每分钟走多少路,他每分钟走多少路,我们什么时间能相遇。这节课的设计思路给了评委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都纷纷夸赞这位乡下来的教师,竟然能引用生活中的题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但是在这堂课上,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因为拔得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气氛不是太好。好在允许每个老师在课后有15分钟的陈述,在这陈述的15分钟里,林良富作了一个深入的课堂剖析,向教研员解释了这节课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在课堂的气氛为什么会显得不那么活跃,这堂课哪些地方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原因在哪里。从评委的反映看,也还算满意。结果,最后综合认定下来,林良富得了一等奖。
3.游刃有余的教学
1994年,国家举行全国首届计划单列市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比赛,林良富有幸作为宁波市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比赛。在青岛的比赛现场,林良富选了一节“真分数、假分数”的课。当时的小数会理事长周玉仁教授也在,她是评委之一。林良富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林良富把课题改了一下。修改教材题目在当时是了不得的事,很需要胆识和魄力,更何况是比赛课。当时人教版的教材题目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并列的概念。林良富从备课中感觉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不应该是并列的概念,先应该是真分数、假分数,然后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林良富就在教案里把题目改了。第二天要上课了,头一天晚上,主办方要求参赛人员将教案递交给评委。当周教授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老师处理教材还挺有自己的想法的。当晚就找到林良富,问了一下为何要这么改,林良富就把自己的想法讲了一下。周教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下次修订教材的时候也把题目改成“真分数、假分数”。最后课上下来,林良富基本完成了自己设定的任务,得了全国一等奖。
整个过程听来似乎很轻松,但据林良富后来回忆,那时为了这节课,大概瘦了七八斤,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书。当时教材资源较为匮乏,林良富看完自己学校库存的一些资料后,又特地到奉化师范(学校)图书室找来很多资料,再看。虽然是上一节课,但其实是对前面八年教学生涯的一个总结。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4.不断反思,关注学生
2000年,林良富成为宁波市首届小学“名教师”。同年,他开出了一系列代表自己当时最高教学水平的示范课。此时的他,没有驻足留步并沾沾自喜;相反,通过对这些课的反思、概括、整理,他开始思考教师的教如何才能给学生的学以更多关注,并由此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题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三个方面下功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林良富对“课堂教学生活化”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渐渐感到,课堂是一种师生生命的历程,不可复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长,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提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高境界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成长,并为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奠基,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
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去认识课堂,林良富开始对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以及今后的幸福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具体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反应、学习动态,等等。这时的他带着一个新问题又上路了——关注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教,会不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性会不会被淡化?
2002年,林良富受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一篇研究论文的启发,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上,又对“动态生成”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开放与封闭的关系、线性与非线性的关系?怎样让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参与课堂?对这些在别的教师看来似乎“无解”的问题,他大胆地给出了一套相对可操作、可实践的策略。同年,林良富成为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就这样,从“课堂教学生活化”到“动态生成”再到后来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的智慧性行动”,林良富的探索始终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内在规律保持适度张力。对于已经取得的专业成就,他谦虚地归因于“较早觉醒的自我意识”与勤奋。
2010年4月,林良富怀抱教育的理想与困惑,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家书院”,成为首批兼职研究员。以前,他常常自谦不是“科班出身”,所接受的教育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他说很多时候自己对教育的判断,凭的是从实践中积累得来的直觉。而在“教育家书院”中,他与志同道合的优秀同仁一起,参与书院组织的一系列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与顾明远、黄济、贺晓星等在各自学术领域建树彪炳的专家直接展开对话,并就自己选择的课题“自主发展学校文化的创建”进行研究。
二、“最美女教师”
28岁,正是年轻人享受花样年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光。但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却因在车祸中挽救学生而身受重伤,造成高位截肢。
张丽莉出身于一个教师世家。小时候,她的大眼睛经常盯着爷爷桌案上那一本本已被翻旧的教科书,很羡慕;长大了,她的耳边经常响起父亲与爱徒们谈至兴起时的喝彩声,很渴望;初中毕业,她的报考志愿表第一栏填写了师范类院校的名称,很自豪;工作了,她用青春年华放飞师爱,在三尺讲台收获成长,很开心……“我一辈子只做教师”,这是她的座右铭。
1.对学生,关爱备至[9]
在师生们眼里,漂亮、开朗的张丽莉老师就像一束茉莉花,亲切、真挚。
张丽莉是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她把100多个孩子的学习时刻放在心上,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一个孩子掉队。在一次古诗知识复习时,三年级(9)班有几名学生没有背下来,张丽莉就放弃午休时间,逐一领着他们背、记、考,直到全部合格为止。
有的学生因成绩较低而心情失落时,张丽莉总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心、去鼓励他们。在一模考试中,王睿的成绩很不理想,在座位上掉泪。张老师发现后,急忙帮着擦去泪水,像妈妈似的说:“孩子,再哭我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咱们一起努力把成绩提上来。”一席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变成了向上的动力。
“夏天她在教室地上洒水为我们降温,冬天她买来电水壶给我们烧开水喝。”学生张佳岩说,放学时学生等不到来接的家长,她就主动打车送学生回家。开家长会时,她自掏腰包给家长买水喝。
“担任班主任后,她的心思完全放在了学生身上。带班两年多,她起早贪黑,甚至连饭菜也会让给没吃饭的学生。有的学生来不及吃早饭,她就拿出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工资买来面包、饼干给他们吃。”姐姐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爱让张丽莉的弟弟感到自豪。从不请假休息,从不丢、落一节课,从不放弃一个学生,为了学生们的进步,张丽莉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休息、健康、心血,乃至生命。下面是一段张丽莉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节选。
爱的老师,才能培养有作为的学生
小时候,经常怀揣羡慕,偷偷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已被翻旧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渐渐地,懂事了,家中总是回响着从书房内传出的,爸爸与爱徒们谈至兴起时的喝彩声;后来,长大了,我将师范类院校的名字写入了报考志愿表中的第一栏;终于,要真正走上我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我急切地恳求他们赐予我一剂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灵丹妙药,然而,两人却只是言简意赅地告之——为师,别吝惜你的爱,将师爱放飞。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身为一位80后的青年教师,在学校面对的是一群90后的学生,你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他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一次课后,一位男生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一张精美笑脸的小贴图。我莫名其妙,不知他因何事向我道歉。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下午上课你给我们讲课结束时,要求科代表明天早自习就收作业,我当时捏着嗓子说了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下课同学们都说我,‘看你把老师说得脸都红了!’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想到这里,我微笑着答道——课堂内,我用知识孕育成长,用智慧开启心灵;课堂外,我用真诚呵护纯真,用信赖聆听稚嫩。亦师亦友的我们,携师爱同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来,我已渐渐明白,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因此,我时时刻刻都在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摘自张丽莉2009年在学校师德演讲比赛时的演讲
2.对工作,精益求精
“她好学上进,像个‘拼命三郎’,备课、教案力求完美。”佳木斯第十九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张丽波介绍说,“张丽莉是我们的教学能手,有的时候我都觉得已经无可挑剔了,可她还要反复改进。她知难而上,在学校和市里组织的各种教学大赛中始终名列前茅。她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个学生的进步她都记在心上,经常给学生购买小礼物鼓励他们。”
同事王筱芊说:“从教五年来,丽莉用她全部的热情,点亮了从师之路。她一直向老教师虚心求教,听课成了她的一种习惯,事发当天,她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一天一月也许简单,可她一听就是五年。”[10]
2004年张丽莉专升本刚到学校不久,为发展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她敢于挑战、积极进取,参加了学校辩论赛并进了决赛。
3.对危险,勇于向前
2012年5月8日,一个因为张丽莉而被中国人铭记的日子。面对疯狂冲向学生们的大客车,她不顾自身安危,凭着一种师者父母心的本能,迈开腿、伸出手,救出两名学生,而她自己却被卷入车下,双腿截肢。那一瞬间,她1米68的高挑背影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镌刻在中华大地。
张丽莉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培训课听到一些英雄事迹的感人情节时,她会跟着掉眼泪。但当车祸发生后,她醒来时,面对疼痛,面对高位截肢的自己,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她仍然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够再回到讲台。”她很坚强,她始终微笑着。
在2012年9月10日,第2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最美教师”张丽莉通过《光明日报》致信全国教师,向教育战线的同仁问候节日快乐,并与大家分享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11]
各位教育战线的同仁们:
大家好!
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衷心地祝福大家节日快乐!也真诚地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与鼓励!是教师这个优秀的队伍历练了我、培养了我。我骄傲,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全国优秀教师”的殊荣。其实我只是教师队伍中最普通的一分子。每一位教师都是光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笔端流淌过一本本作业,书写着执着与敬业;口干舌燥却诲人不倦,诠释着真知与博爱;爱生如子无微不至,演绎着无私与奉献。粉笔染白双鬓、岁月黯淡双眸,但师者依然用微笑守望着桃李芬芳、期盼着栋梁建功立业。
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我将学生推向一边,而自己却承受着病痛给自己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摧残。我知道还有无数无法想象的困难在等着我,但我不后悔!是身为人师的本能使我挺身而出,是身为人师的责任让我奋不顾身!在危难的瞬间,每一位深爱她的学生的老师都能做到保护学生,都能做到像母亲一样保护孩子。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宝贝们”。我想,在当今社会,师者已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用一颗师爱的心授以真知,用一腔真心的爱育心育人,用博爱的世界观以行导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一切就是一个字:爱。”而我也正像无数的师者一样在践行着,努力着。我更希望我的学生能传承爱,爱身边的人懂得感恩,爱社会懂得创造,爱国家懂得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
曾经也是教师的父亲教导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这颗上进的种子伴我成长和前行。有人说我是“英雄”,有人评价我“大爱无疆、师者风范”,还有无数的荣誉称号。我想说:“努力履行每一件老师的职责,就是不平凡;兢兢业业每一年,就是伟大。”我依然是我,一朵默默美丽的茉莉花,我愿与大家同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同仁们关爱学生,也关爱自己;努力工作,也要爱惜身体!祝工作顺利,健康平安!
张丽莉
2012年9月10日
张丽莉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无私奉献,钻研业务,勤奋向上,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她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诠释了高尚师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彰显她的先进模范事迹,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决定授予张丽莉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12]
有人说,当你微笑时,世界便爱了你。原来,所有的爱,都不会是偶然。张丽莉笑着说起自己的伤病,也不讳言偶尔的伤感,还有更多的未来憧憬。她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天,能够再回到讲台。”伤病纵然能将人击倒,但绝不会击垮一颗充满希望的心。
三、为人民歌唱的“中国之莺”
她是驰名海内外的“中国之莺”,其声清扬,其音婉转,从巴黎飞回故乡,从上20世纪飞到当今。她今年已是95岁高龄,仍然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60多年来,她把一个又一个学生送上国际舞台,创造了中国歌剧艺术的辉煌时代。
她叫周小燕,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她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德也。”她一直是这么做的。
1.为祖国而歌唱
1918年7月11日,周小燕出生于上海。周小燕的父亲周昌国是一个非常具有进步思想的实业家,也非常喜欢音乐。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周小燕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9月,热爱音乐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专门学习声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学业,回到了家乡武汉,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民族抗战之中,成立武汉合唱团,宣传抗日思想。在众多的由周小燕唱响的民族抗战歌曲中,就有在全世界华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不朽杰作——《歌八百壮士》《长城谣》。
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法国留学。1947 年6月,在首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30岁的周小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之莺”。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年回国,“用美妙的歌声唱破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出来的时候,我父亲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第二句是学好了要替中国争气,一定要回来!”[13]
1949年6月,周小燕作为上海的代表,应邀去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去北京之前我一直感觉惭愧,觉得我学习的东西好像和革命没有什么关系。”周小燕回忆说,见到周总理时她就把内心的愧疚感说了出来,“总理回答说:‘小燕,你的弟弟德佑放弃优越的生活参加我们的队伍,为革命牺牲了,你要向你的弟弟学习。你说你没有参加革命,我觉得参加革命不在迟早,主要的是站在人民的这一边。’是总理的话鼓励了我,为我找到了终身努力的方向——为人民歌唱。”
2.生命与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1949年,周小燕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这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为了声乐系教师,从此她的生命与学生紧密地连在了一起。1984年,她卸去繁重的行政工作,并将自己的奋斗重心从“为人民歌唱”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培养歌唱家”的目标上来。
周小燕老师的一生都是在用心育人,她的学生李秀英说:“周先生是位了不起的老师,在这两年相处的过程中,周先生用心育人。谈到用心,我用三个词来概括她:细心,耐心、专心。”[14]
周小燕老师对自己的职业始终都非常尊敬并充满热情,把教育学生作为自己的乐趣。她总是琢磨该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帮助学生,哪怕生病甚至做手术时也不忘思考。有一次周小燕做眼睛手术,医生叮嘱她不能接待客人,要闭眼休养,她就只能闭着眼睛和别人交流。一次姜必群(周先生的学生)去看望她,她却立刻用手努力撑开没有做手术的那只眼睛看着姜必群问:“你即将演唱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在床上想了很久,我觉得应该这样唱。……”
周小燕老师在教学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她曾经教过一个声乐条件很好的学生,老师越是表扬他,他练习起来就越带劲。但有一天在挨了周小燕批评后,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哭得很伤心。第二天,这个学生对周小燕说:“周老师,我受到了伤害。其实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练习的,你还批评我,我很委屈。”周小燕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听好话听惯了,其实你还很不够。艺术道路永无止境,你只走了这么点儿,就觉得都差不多了,艺术宝库里一样都还没拿到,就觉得自己都行了。我跟你指出来,你应该怎么做?凭你的条件,你定位就要高一点。”学生说:“我懂了,您放心,我会努力的。”
在日常教学中,周小燕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太自信的学生就不能经常表扬,要压一压。但那些经常觉得自己慢、自己笨的学生,就要经常鼓励。”在学生眼里,周小燕既是“严师”又是“忘年交”。“严师不是让学生怕,而是在做人和学习这些原则性问题上严格要求。我和学生相处得很好,平时像朋友一样,学生不觉得我这个老师老了多少。”
“非典”时期,上海有些高校停课。一天,静寂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里电话响了,听筒里传来周小燕痛苦的声音:“张书记,我难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啊!”
“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这是周小燕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在她内心的天平上,学生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送上悉心的指导,看着他们长大成才,在声乐的天地里成就自己的事业。[15]
3.我是终身教授,就要教一辈子
95岁的高龄,是安享晚年的幸福时刻,奉献给学生自己的一生,正是周小燕安享晚年的方式。
“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她说,“眼下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继续教书,培养更多爱祖国、爱人民,能走上国际舞台的歌唱家和德艺双馨的教师;二是真正原创一部国人喜爱、能唱响世界的中国歌剧。”[16]
“我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是我分内的事。我这一生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如果论功劳,我最多只占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以及其他老师打好的基础、观众的鼓励、社会各界的帮助。”
她倾其所有,只是为教出好学生。
【注释】
[1]莱福·艾斯奎斯.特立独行的坚守者[N].中国教师报,2007-04-05.
[2]莱福·艾斯奎斯:特立独行的坚守者[N].中国教师报,2007-04-05.
[3]莱福·艾斯奎斯.特立独行的坚守者[N].中国教师报,2007-04-05.
[4]莱福·艾斯奎斯.特立独行的坚守者[N].中国教师报,2007-04-05.
[5]让孩子们看到你的微笑吧[N].中国教育报,2012-10-08.
[6]关墨林.莎朗·德雷珀与《听见颜色的女孩》[EB/OL].2012-09-20[2013-02-27].http://www.guan
cha.cn/Celebrity/2012_09_20_98882.shtm l.
[7]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EB/OL].2010-02-11[2013-02-27].http://xz.people.com.cn/GB/139189/10969336.html.
[8]郭华,宋国才.林良富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7-23.
[9]最美女教师,大爱动天地——记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佳木斯市十九中女教师张丽莉[N].中国教育报,2012- 05-15(1,3).
[10]丁志军.张丽莉生活中的故事:最美绽放[N].人民日报,2012-05-18.
[11]“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教师节致信全国教师[EB/OL].2012-09-11[2013-02-27].http://www.jyb.cn/basc/xw/201209/t20120911_510126.htm l.
[12]教育部决定授予张丽莉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EB/OL].2012-05-14[2013-02-27].http://news.163.com/12/0514/18/81G3CON800014JB5.html.
[13]周小燕:为学生歌唱的“中国之莺”[N].人民日报,2011-09-19.
[14]李秀英讲述与周小燕的师生情[EB/0L].2012[2013-0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6255/201207/138754.htm l.
[15]金嗓丹心的“中国之莺——记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EB/OL].2011-09-15[2013-02-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6254/201207/138710.htm l.
[16]“终身教授”干终身——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EB/OL].2011- 09-19[2013- 02-2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54/201207/138709.htm 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