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几招】激情下行动是教学成果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讲 教学成果源自激情耕耘
当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过程是快乐的,美好的,而不是一种包袱,那他过得就很充实,就很快乐,这就是激情。
——李自恒
【直面问题】教师要有激情不退的“电灯意识”
我赞美教师的“蜡烛精神”——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更欣赏现代化的“电灯意识”——由于没有燃烧自己,因而可持续地照亮别人。“蜡烛精神”是悲壮的,而“电灯意识”是双赢的,“电灯意识”触发了教师的激情耕耘,永不枯竭,更彰显出新时代教师的幸福人生!
当第一次在夜晚乘坐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公路两旁的护栏就像日光灯管,把宽宽的高速公路照得亮如白昼,我问司机师傅:“这些日光灯整夜地开着吗?这要消耗多少电啊!”司机师傅对我笑笑,说:“护栏上是没有日光灯的,是刷的反光漆在起作用,咱的汽车灯光照到这些涂有反光漆的护栏上,护栏就会发光,你再往车后看看。”我回过头来往后看,公路上一片漆黑。我明白了,原来被点亮的数百盏大大小小的明灯,是护栏对照亮它的汽车灯光的回报!一盏灯点亮了无数盏灯,无数盏灯驱散了黑夜的寂寞,照亮了汽车前行的方向,保障了行车的安全。
作为人民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教学岗位上要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用可持续的策略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保持可持续的良好心态和可持续的健康体魄,才能可持续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地培养祖国建设者。这一系列的“可持续”,以可持续的工作激情为动力,以收获更多的教学成果为标志。这里的教学成果不单单是以证书为呈现方式的显性成果,还包括更能彰显人生价值的以声誉为呈现方式的隐性成果。有付出就有回报,回报更属于不图回报的人。投入了“激情”,回报了“爱戴”,这就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真谛。
【案例启示】教育名家徐世贵的成长之路
被誉为教育界扬帆领航人的辽宁省特级教师徐世贵在辽宁省、在全国教育界都一直被人们关注。北京天宏教育等多家图书公司向读者推荐了他的几十部著作,其书目数量之多和对我的吸引力遥遥领先于其他作者。他的枟怎样听课评课枠等几十部教育专著被全国二十几个省的部分培训院校列为教师校长培训教材,他每年到全国各地讲学,北京、沈阳、大连、唐山、沧州、郑州等全国几十所大小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我与徐世贵老师认识就是以书为媒,在约他给我们讲学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身世如何?这一点他在给一名老师网上来信的回复中说得很明白:
我这个人生下来就挨饿,上了初中就停课。我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今天我被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能站在大学讲堂上给大学生讲课。
徐老师为人朴实,做事实在。他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很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他又是成功者,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刘恒贺总结了他的五种精神:钻研精神、务实精神、研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多年来他守住教研、科研、培训这块阵地,心无旁骛。留心天下皆学问,善于思考出成果。徐世贵是研究教育的有心人,问题就是课题,需要就是科学。在从教20多年的时间里,他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子,把那些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教师身上、学生中间的大大小小问题都记录下来,这些后来都成为他研究的素材和课题。到现在,用于记录问题的本子就有几十个,可以说他工作的本溪县大大小小几百所学校都让他跑遍了,也记录了几十本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给他提供了积极思考的空间。耕耘让他付出了辛勤与汗水,激情让他收获了劳动的幸福,收获了供人们学习的精神食粮。
【借题发挥】什么是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教学成果和隐性教学成果;按其产生的效应可分有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成果。
显性教学成果
显性教学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易于量化的成果。比如:经过专家鉴定的研究成果,以颁发的证书为依据;再如:承载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论文、论著,以印刷品为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枟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枠对教学成果的定义是: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并明确界定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标准:
1.国内首创的;
2.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
3.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
显性教学成果可以对教师本人产生直接的政治与经济效益,例如: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等等。
有的老师说,上述教学成果的取得难之又难,都是“与我无关”的少数人的事情。那么,作为专业技术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时对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的要求肯定与你息息相关了。我们来看河南省对中学高级教师的评审条件:
(1)讲授过市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并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以上)、观摩课、示范课。
(2)独立撰写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或在CN刊物上发表1篇并另有2篇在市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中交流(均获市一等奖或省二等奖以上);或获省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或教育科研项目、教改课题通过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
(3)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4)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市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5)教师节期间,获得市以上政府部门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或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受到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上面的评审条件中每一条都是可以写到证书上的教学成果,职称评委们以此为依据来衡量教师是否符合相应的职称等级。诚然,荣誉证书不能完全代表工作实绩,但它确实是教师优秀的佐证。荣誉证书的背后是精力与汗水的付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学生榜样的教师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大胆地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为自己创造赢得荣誉的机会。
隐性教学成果
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的爱心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创新意识,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不时地想起老师的教诲,茶余饭后还有提起老师当年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也因此筑成了好人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同行的羡慕、学生家长的赞许。这些是无法用证书来度量的,但可以用心声来表达:学校内学生向教师投过来一个敬佩的眼神,学校外学生对教师一声亲热的招呼,毕业后的学生向教师发过来一句短信问候……这些都是隐性教学成果,它就像老子描述的“道”,是无形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能呼之即来的。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师的光荣就在学生的记忆里。”李镇西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他是名满华夏的教育家,著书无数,经常到全国各地演讲,并多次到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流,但让他感到荣耀的不是“校长”的位子,而是“老师”的称呼。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李镇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教师,一个悲观绝望的理想主义行动者”,在他的一篇博文枟程桦同学,生日快乐!枠里这样写道:
今天是程桦的生日。程桦是谁?读过枟爱心与教育枠的老师对他一定有印象。时间真快,当年的小男孩,今天已经满三十九岁了。我真诚地祝程桦同学生日快乐!
上个月在北京开会,他来看我。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见面自然都很兴奋。分别之后,他写了一篇短文。文章中的点点滴滴好多我都忘记了,但他还记得。这回忆不但让程桦感到温暖,也让我感到温馨。
老师能把2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的生日记住,并能在学生的生日这天写下祝贺的博文,足见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反过来,老师到北京开会,学生能来看他,并以短文形式回忆起老师已经忘记的点点滴滴,让老师感到温馨。我收藏了李老师博文中的一张照片,对这张照片李老师做了如下的附注:“高二的一个暑假,我和学生去郊游。程桦躺着睡觉,我用草尖去捅他的鼻子”,从这个附注就能体会到李老师教学成果的形成过程。
这种人脉方式的成果比堆叠在抽屉里用来评职称的各种证书要珍贵得多。学生离校后对老师的探望与牵挂是一线教师所独有的,是教师的一笔巨大财富。虽然隐性成果难以量化,也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效益,但隐性成果无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项难得的教学成果。“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人们的夸奖。”
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
迫于学校对班级教学成绩考评的压力,为了把自己所教班的成绩提高几分,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大量作业,“逼”得学生不过午夜不能睡觉;迫于学校对班级管理考评的压力,班主任不惜耽误学生的上课时间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教学生说瞎话;迫于评职称的压力,网上抄论文,花钱发论文……用这些非正常手段取得的教学成果就是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为了眼下饭碗的无奈招数,他们在实施这些招数的同时心里也有说不出的痛苦。
布置的大量作业要学生做,做不完还要罚。收上来的作业老师还要批改,让学生埋在作业堆里……所有作业计算起来包括非考试科目在内最多也就是6、7本吧,但每学科的老师收上来的作业按正常班容量计算,每个班就是50~60本,两个班就是100~120本,我的孩子曾经就读过的高三班有98名学生,这个年级最大的班容量是103人,教两个班的数学课的老师才是真正地埋在作业堆里看不见头、喘不过气来的“最可爱的人”!更不用说教3~4个班的物理、化学学科的老师了;网上抄论文,花钱发论文更是急于评职称的“无奈”。如果把在网上抄论文看成是教师的错,那么教师自己花钱到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则会引起对这些教师的同情心,评中级、高级职称需要发表一到两篇论文,本来发表论文是要赚稿费的,但能赚稿费的学术期刊用稿量与教师评职称的需求比起来少之又少,老师们苦于发表不了,就投门子剜窗户地朝收取版面费的期刊上发表,按当前的“收费标准”,一篇稿子要收取350元到700元不等,那么两篇论文就要花费1 000元左右,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傻子才愿意交这个钱呢!
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有损于教师的形象,但是,苦则思变,决心往往是被逼出来的,急功近利本身也让老师清醒。为了摆脱为提升学生成绩而造成的师生负担过重,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自愿地投身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中,致力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简约课堂的研究;为了让学校卫生管理员少扣班级管理分数,逼着年轻的班主任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管理技巧;为了发表论文不花钱,老师们学会了教育写作……
可持续性的教学成果
可持续性的教学成果是相对于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而命名的,它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期实践与积累,成果形式可以以显性的教学成果为表现形式,也可以以隐性教学成果为表现形式,这种成果是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苦”中求得的“乐”,产生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幸福的人生,所以它是可持续的。
有的老师说,上述教学成果的取得难之又难,都是“与我无关”的少数人的事情。那么,作为专业技术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时对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的要求肯定与你息息相关了。我们来看河南省对中学高级教师的评审条件:
(1)讲授过市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并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以上)、观摩课、示范课。
(2)独立撰写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或在CN刊物上发表1篇并另有2篇在市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中交流(均获市一等奖或省二等奖以上);或获省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或教育科研项目、教改课题通过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
(3)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4)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市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5)教师节期间,获得市以上政府部门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或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受到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上面的评审条件中每一条都是可以写到证书上的教学成果,职称评委们以此为依据来衡量教师是否符合相应的职称等级。诚然,荣誉证书不能完全代表工作实绩,但它确实是教师优秀的佐证。荣誉证书的背后是精力与汗水的付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学生榜样的教师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大胆地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为自己创造赢得荣誉的机会。
隐性教学成果
默默无闻地耕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的爱心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创新意识,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不时地想起老师的教诲,茶余饭后还有提起老师当年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也因此筑成了好人缘,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同行的羡慕、学生家长的赞许。这些是无法用证书来度量的,但可以用心声来表达:学校内学生向教师投过来一个敬佩的眼神,学校外学生对教师一声亲热的招呼,毕业后的学生向教师发过来一句短信问候……这些都是隐性教学成果,它就像老子描述的“道”,是无形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能呼之即来的。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教师的光荣就在学生的记忆里。”李镇西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他是名满华夏的教育家,著书无数,经常到全国各地演讲,并多次到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流,但让他感到荣耀的不是“校长”的位子,而是“老师”的称呼。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李镇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教师,一个悲观绝望的理想主义行动者”,在他的一篇博文枟程桦同学,生日快乐!枠里这样写道:
今天是程桦的生日。程桦是谁?读过枟爱心与教育枠的老师对他一定有印象。时间真快,当年的小男孩,今天已经满三十九岁了。我真诚地祝程桦同学生日快乐!
上个月在北京开会,他来看我。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见面自然都很兴奋。分别之后,他写了一篇短文。文章中的点点滴滴好多我都忘记了,但他还记得。这回忆不但让程桦感到温暖,也让我感到温馨。
老师能把2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的生日记住,并能在学生的生日这天写下祝贺的博文,足见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反过来,老师到北京开会,学生能来看他,并以短文形式回忆起老师已经忘记的点点滴滴,让老师感到温馨。我收藏了李老师博文中的一张照片,对这张照片李老师做了如下的附注:“高二的一个暑假,我和学生去郊游。程桦躺着睡觉,我用草尖去捅他的鼻子”,从这个附注就能体会到李老师教学成果的形成过程。
这种人脉方式的成果比堆叠在抽屉里用来评职称的各种证书要珍贵得多。学生离校后对老师的探望与牵挂是一线教师所独有的,是教师的一笔巨大财富。虽然隐性成果难以量化,也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效益,但隐性成果无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项难得的教学成果。“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人们的夸奖。”
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
迫于学校对班级教学成绩考评的压力,为了把自己所教班的成绩提高几分,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大量作业,“逼”得学生不过午夜不能睡觉;迫于学校对班级管理考评的压力,班主任不惜耽误学生的上课时间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教学生说瞎话;迫于评职称的压力,网上抄论文,花钱发论文……用这些非正常手段取得的教学成果就是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为了眼下饭碗的无奈招数,他们在实施这些招数的同时心里也有说不出的痛苦。
布置的大量作业要学生做,做不完还要罚。收上来的作业老师还要批改,让学生埋在作业堆里……所有作业计算起来包括非考试科目在内最多也就是6、7本吧,但每学科的老师收上来的作业按正常班容量计算,每个班就是50~60本,两个班就是100~120本,我的孩子曾经就读过的高三班有98名学生,这个年级最大的班容量是103人,教两个班的数学课的老师才是真正地埋在作业堆里看不见头、喘不过气来的“最可爱的人”!更不用说教3~4个班的物理、化学学科的老师了;网上抄论文,花钱发论文更是急于评职称的“无奈”。如果把在网上抄论文看成是教师的错,那么教师自己花钱到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则会引起对这些教师的同情心,评中级、高级职称需要发表一到两篇论文,本来发表论文是要赚稿费的,但能赚稿费的学术期刊用稿量与教师评职称的需求比起来少之又少,老师们苦于发表不了,就投门子剜窗户地朝收取版面费的期刊上发表,按当前的“收费标准”,一篇稿子要收取350元到700元不等,那么两篇论文就要花费1 000元左右,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傻子才愿意交这个钱呢!
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有损于教师的形象,但是,苦则思变,决心往往是被逼出来的,急功近利本身也让老师清醒。为了摆脱为提升学生成绩而造成的师生负担过重,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自愿地投身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中,致力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简约课堂的研究;为了让学校卫生管理员少扣班级管理分数,逼着年轻的班主任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管理技巧;为了发表论文不花钱,老师们学会了教育写作……
可持续性的教学成果
可持续性的教学成果是相对于急功近利的教学成果而命名的,它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期实践与积累,成果形式可以以显性的教学成果为表现形式,也可以以隐性教学成果为表现形式,这种成果是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苦”中求得的“乐”,产生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幸福的人生,所以它是可持续的。
我在杭州听了管建刚的讲座枟我的语文教学革命枠。他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述了他取得可持续性教学成果的亲身经历:管建刚毕业于一个很小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农村一个完小工作,这个学校仅有5、6个老师,他教两个班的数学。由于身体的原因,他觉得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负担太重,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校长终于答应让他教一个班,前提是不教数学改教语文,而且要当班主任。就在这样非常偶然的机会中,一个语文基础相当差的老师“意外”地与语文结缘。在开始工作的几年里,请假最多的是他,拿医药单报销最多的还是他。在校长的眼中,在同事的心中,他是地地道道的“后进分子”。
直到1998年的3月,他在枟吴江日报枠发表了一篇题为枟三月枠的文章。他的同事王老师看到以后,对他说:“小管,今天奇了怪了,在报纸上看到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枟三月枠。”——明明是自己写的文章,别人却不敢相信,自己的成果却换来了别人蔑视的眼神,此刻的管建刚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发誓一定要再写一篇文章发表出来,给王老师看看,原因就是他的那个“眼神”。于是,他写了题目为枟四月枠的第二篇文章,寄出去之后,天天盼着发表,四月一号过去了,四月十号过去了,四月二十号过去了,还没有消息,着急看到王老师第二次“眼神”的管建刚快要崩溃了。直到二十六号,王老师亲切地向他走来,“这个管建刚大概就是你吧!”管建刚当时的激动和兴奋难以言表,但他淡定地说:“正是在下。”第一篇文章的投稿是他的心血来潮,第二篇文章的发表证明了他的实力。于是,他继续写了枟五月枠枟六月枠……他把十二个月都写全了,从此有人把他叫“12个月”。这下,惊动了他的领导,惊动了他的同事。他说,此时别人对他都亲切了许多,看他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就连自己的妻子看他时的眼神也有点异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了柔情蜜意;第二天醒来在镜子中,他也在自己的眼神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12个月”的诞生,让他的写作“欲罢不能”,让他拼命地写。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下面的作品:2005年出版枟魔法作文营枠,2006年出版枟不做教书匠枠,2007年出版枟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枠,2009年出版枟一线教师枠,2010年4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枟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枠枟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枠和枟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枠……
如果说枟四月枠的发表,是为了王老师的眼神,而后期的发表,则是写作的幸福感的驱动。他体会到,作文可以让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他的写作和教学生作文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这种幸福感让他取得了可持续性的教学成果。
【教你几招】激情下行动是教学成果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教学成果的取得或以热爱,或以压力,或以歧视为动力。这样点点滴滴的小成果足以让人产生激情与幸福,这种激情与幸福反过来又促进人们采取更大的行动,成果便正向强化,逐步扩展,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丰硕的教学成果。常有这样的事:听报告的时候激动,听完报告不动,类似的有想法无做法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所以,产生了激情马上行动才是取得教学成果的决定性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教学成果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评价和经济利益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成果更是衡量专家型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学成果是学者化的标志,是名师的成长轨迹和阶梯。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到“既要有耕耘,又要有收获”。只求耕耘,不问收获是空忙;不愿耕耘,只想收获是空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里能来收获。一些教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当了和尚懒于撞钟”,教龄虽长,但苦于教无成果,什么也得不到。而一些年轻教师胸怀一颗育桃李之心,在三尺讲坛写出辉煌的人生,硕果累累,这些教师不排在所谓“老资格”教师的前头才怪呢!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不管你是主动的选择也好,被动的选择也罢,我们都要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上下苦工夫,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教学成果是怎样炼成的呢?告诉大家六条秘诀:
一、学会寻找激情感染源
有一天下午,我做一个关于激情课堂的报告,当我走向讲坛的时候,由于天热,老师们有些困倦,于是我做了下面的互动式开场白:
我坐在话筒前,等会场安静下来,平静地和大家打招呼:“老师们,下午好!”停顿了几秒钟,在座的老师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我站起来,嘴巴接近了话筒,饱含激情地向大家打招呼:“各位兄弟姐妹,大家下午好!”我故意把“下午好”这三个字拉开,并字字重音,话音刚落,大家立即鼓掌!我问大家:“为什么第一次向大家问好时没有反应,而第二次却掌声雷动?”“第一次是因为我们困,没有鼓掌的激情!而第二次是由您的激情感染了我们,我们产生了激情!”“说得好!你们的掌声是对我激情的回报,你们的掌声让我激动,谢谢老师们!我今天50岁,在座的朋友比我年龄大的请举手?”没有一个举手的。稍等片刻,我第三次向大家打招呼,这次我的嘴巴离话筒更近,激情更加奔放:“各位弟弟妹妹,大家下午好!”这次的问好,迎来了雷鸣般的声音,我总结到:第一次问好,我没有激情,当然大家也就没有激情;第二次问好,我来了激情,换来了大家的激情;第三次问好,之所以掌声最热烈,是因为我不仅有激情,还因为在第二次问好后加了一点诱导。所以要打造激情课堂,让学生饱含激情的学习,前提条件是有一个饱含激情的老师。
这个互动试验给我们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个启示,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要善于寻找激情感染源,让自己天天充满激情地工作,这样工作起来就有乐趣,工作起来也就不觉得累。其实,激情感染源无时不有,随处可见——取得成绩,得到领导、同行、学生家长赞扬的时候;领到加班费或领到工资,终于又可以“挥霍”一把的时候;遇到问题学生,让他“归顺”的时候;遇到学科难题,把难题解出来的时候;遇到教学重点、难点不知道怎么教,通过教学研究顺利地让学生掌握的时候……总之,当你能够发现太阳天天都是新的,就有了创新的激情,就拓宽了思想方法,教学成果也就不再难以创造。
二、在“实干”中出成果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是一名有良心的教师、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功夫。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枟走向教育家,我们一直在路上枠一文中说:“没有在课堂上经历过的人不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一定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诞生出来的。”她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由这些头衔可以推断窦桂梅的成功,她的成功靠的就是实干。
她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198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学校,当时学校决定让她留校做行政工作,但她没有接受这份让人羡慕的行政工作,而是凭着“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的愿望,被改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没有一线教师的岗位,她在教务处一干就是5年:上传下达,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在这5年中,代课成了她最大的奢望,她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1991年,窦桂梅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她。正式任教后,学校曾有一次派出做公开课的机会,要求每人准备一节,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她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她甚至把课堂45分钟分成2 700秒来准备,但学校没有给她一个显示的机会,领导的答复是:“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窦桂梅忍不住了,她写了一封13页稿纸的质问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校长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他对窦桂梅说,下次一定会把这个机会给你补上。
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做六节观摩课。窦桂梅入选,她选的课是枟王二小枠,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在家里试讲,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在20天的准备里,她说上句,不到四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她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她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她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的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她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20天的执着与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一千多人,窦桂梅站在那里,她镇定、从容的教态,她投入而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她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她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窦桂梅自己也哭了。枟王二小枠一炮打响,窦桂梅由此一鸣惊人,一下子进入了领导和专家的视野,从此不断获得新的机遇,收获了更大的成功。1995、1997年她两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1999年,在吉林省首届教育教学评比中她又荣获一等奖……从此,窦桂梅已成为全国小学语文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是激情,让窦桂梅投身教育;是激情,让窦桂梅不服输;是激情,让窦桂梅走向成功;还是激情,让身兼数职的窦桂梅仍然站在讲台上。
三、在“善思”中出成果
“善思”,要有思的基础,包括读书、上网学习与借鉴,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功底;“善思”,还要有思的过程,这就是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把握住每一个思维的火花,让小小的火花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点燃创新教学的熊熊大火;“善思”,更要有思的结果,这就是把教学思考与科研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撰写教学论文论著,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享受自己的教学成果。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枟我就是数学枠一书中谈到“反思教学,超越自我”,其中讲述了对枟概率的初步认识枠这堂课的三次改进,为了让学生明白“可能”“一定”“不可能”三个数学概念,他反复修改自己引用的案例与教学过程,足见其教学作风的严谨。在每一次改进的背后都饱含了他的反思,一位特级教师就是因为善于反思每一堂课的成败,才能走上了名师之路。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
四、“童心常驻”出成果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孩子气,失去了孩子气,成果就变得渺茫。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最容易产生激情的是孩子,往往几句励志的话就使孩子热血沸腾;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而长大之后,这种想法就会减少很多,美其名曰“成熟了”,但“异想天开”恰恰是“创造力”的基石。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进取。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一颗“童心”,因为我们天天面对的是孩子,服务的对象、研究的对象是孩子。今年已经年逾古稀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教师,也是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他还是一位被称为“老顽童”的教育大家。一上课就没大没小,像个孩子,以一个长不大的儿童,去融入学生,没有隔阂。于老师在杭州举行“千课万人”活动时,讲了枟爱如茉莉枠一课,已经71岁高龄的老人,满头白发,但仍具有一颗童心,他在课堂上“逗”孩子是于老的拿手好戏,基于这个“逗”字,拉近了老人和孩子、师者与学者的距离。下面的教学片断就可见一斑。
师:……还有个词,在“回眸”后面加两个字,叫“回眸一笑”,听说过没有?你喜欢我于老师吗?
生:喜欢。
师:我在你身后,你喜欢我,请你对我回眸一笑。
师:真是很漂亮哟,还有一点羞涩,我也很喜欢你,我对你回眸一笑哟,看着哟。可惜这个“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于哪首诗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哪首诗?
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哪首诗?
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回眸一笑”出自哪首诗?不知道了?不是背了好多古诗吗?出自枟长恨歌枠,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多看课外书,多做练习,注意积累词汇。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通过师生表演,巧妙地把童心、童趣引入到教学中来,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现在的不少语文课一味地追求把语文讲深讲透,丢失了儿童立场和儿童情趣,让学生厌倦;或者一味地追求低级的“活跃”,在课堂上和儿童嘻嘻哈哈,像搞笑,似小品,语文没学到,学到的是“贫嘴”。于老师面对一个偷吃黄瓜的学生,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打不骂,笑着问学生:“偷的黄瓜好吃不?”若干年后,师生团聚,那位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感激不尽。于老经常问自己,假如我是一个6、7岁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而不是管理者的角色,拥有一颗童心去看孩子的所行之事,然后用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去触及孩子的灵魂,给予幼小的生命以最美的阳光和雨露。
五、“校本研修”出成果
“校本研修”是教学成果的“活水源头”,校本研修有三个要素:教师个人的反思、教师集体的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这三股力量能让激情相互传递,能让思维相互碰撞。有了这三股力量,就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的保障,也就有了收获教学成果的沃土。下面这个案例中福州高级中学教师全员专业成长,证实了校本研修的魅力。
福州高级中学在校本研修方面有独特之处,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和“培青工程”,构建校本研修自培体系。他们发挥与福建师范大学毗邻的优势,依托专家的指导,发挥本校名师的“传帮带”作用,构建起专家引领,名牌教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层级递进、共同提高的教师自培体系。采取“五子”培训方式,即学校搭台子、名师指路子、师徒结对子、教师换脑子、全员创牌子,关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让名师们在省内外更加出名,是这所学校启动“名师工程”的目标之一。学校努力为每位“名师”提供教科研平台,鼓励“名师”申请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并让每位“名师”参加一到二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配套,学校还出台了教科研奖励办法,并将“名师”的教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名师”的重要标准。
学校“培青工程”的目标是:“一年能称职,三年能胜任,六年成骨干,九年成名师”,即“1369工程”。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学校一方面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另一方面全力为他们提供十分丰富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两个工程”实施以来,语文组、数学组等举行了多次论坛和教学沙龙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物理组的刘国健老师介绍如何评课,年轻的郑振宁老师谈参加市、省、全国讲课比赛及自己成长经历,近三年两次参加高考命题的陈建南老师谈如何命题等。数学组还由“名师”们轮流开设教学示范课(或称为研究课),并组织全体老师听课和评课,把“名师”论坛的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让每位教师在听课与评课中得到发展。
“两个工程”立足于最基本的校本培训,着眼于教师与新课改共同成长,一年多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已有六位教师在全国性基本功比赛中获奖,有10余人参加各种教辅书籍的编写;有9位老师承担了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新课程暑期骨干培训等活动;2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开设讲座。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实施“名师工程”与“培青工程”密不可分。
(注:本文根据福州高级中学郑璋文章枟实施“名师”“培青”工程构建校本研修自培体系枠整理。)
由此可见,校本研修借的是专家引领的东风,靠的是团队力量,成就的是每位教师,发展的是整个学校,受益的是所有学生。我们有些学校可能没有专家面对面引领的条件,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在网上观看专家引领的视频,没有上网的条件我们可以观看光盘,可以花十几元、几十元买一本专家的书,这些都与专家直接引领异曲同工;说到我们身边的师傅并不比福州高级中学少,一个学校再小也有5、6个人,这5、6个人的教学特点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老师;说到徒弟,会让人联想到师傅的付出,但付出的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也是促使自己长进的动力。我懂得一点电脑技术,引来不少老师的“请教”,有好心的老师劝我“自己学到一点东西不容易,要记得留一手啊”。对于我毫无保留地教给别人的行动,我有另外的想法:觉得身边老师电脑技术水平与我差不多,这样更好,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才能促使我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才能保证我永葆学习激情。
六、以丢失人格为代价的教学成果不值钱
国务院颁布的枟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枠在规定了教学成果的获得者所享有的精神和物质待遇的同时,还对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者明确了惩罚措施:由授奖单位收回证书、奖章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近年来,我国的学术造假案件时有发生,伪养生食疗专家张悟本以“忽悠”起家,自称教授、神医、京城最贵中医,称自己的食疗方法治愈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症,并出版一本空想出来的伪专著枟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枠,通过媒体大力传播,其知名度井喷式提高,伪专著曾排名全国图书销量榜首。但好景不长,不到半年时间,卫生部就否认张悟本为“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悟本堂停业并遭拆除,各大书店里不少买了张悟本伪专著的人排队持小票退书,更有人要求张悟本退还看病挂号费。
教学成果中还蕴藏了团队精神,成语“力争上游”,在百度词典上的解释为“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力争上游”与“不求上进”相对,做人不能不求上进,但是“争”字也很有学问,要争得“厚道”、争得让人“高瞧一眼”,如果把这个“争”字用在挖空心思地与同事争,靠自己的小聪明与厚脸皮与同事争成果、争功劳、争荣誉,到头来只能会把自己“争”得头破血流。简言之,教学成果务求以德为先,务求真实可信。显性教学成果无德、不真会误导教书育人;隐性教学成果无德、不真会让周围人群痛心。得到成果而失掉人格不值得,这样的成果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