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认识课程标准
第四讲 研读课程标准是上好课的前提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吴亚华
【直面问题】不熟悉课程标准就失去了教学行动的基石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那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他又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课程标准好比池塘里的两排木桩子,教师如果不好好研究课程标准,就会像故事中的那位博士生,非栽到了水里不可!我们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年,但大部分一线教师并不习惯于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枟课程标准枠,不知道枟课程标准枠的具体要求,不习惯于研究整个学段内容。就课论课,上一堂课备一堂课,只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一篇文章进行深钻细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能对整个学段知识进行整合,不能全面领会课程设置的整体情况,这是课堂要求把握不住,课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案例启示】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哪里去了
笔者根据2011年修订的枟语文课程标准枠,对城镇和乡镇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和阅读基本功进行了抽样调查,不容乐观。
一、学生书写基本功与枟课标枠的差距
我在研读2011年各学科课程过程中,对语文学科书法课“传统回归”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课标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兼修毛笔”。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当下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加上书法课已基本退出了学生课堂,使得许多学生写字能力退化,甚至连硬笔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都不正确,难怪“小弯腰”“小眼镜”与日俱增。我曾到五年级的一个教学班听课,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拍下如下几张照片,且不说学生的硬笔字写得如何,单单是这些千姿百态就让人感到难受。
照片中的学生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绝不是个别现象,在这个班里随处可见,相信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也不会少见,只是它太基础了、太常见了,所以人们才忽视了它的重要性。错误的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一旦形成,就相当难改(见图4.1)。
图4.1
据上海枟新民晚报枠载,上海市对500多名儿童进行的调查中,执笔病姿率高达65%以上。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曾经在北京、南京、武汉、重庆、青岛、郑州近百所大、中、小学校的书法讲课中,进行观察并初步估计,青少年半数以上执笔写字的姿势是错误的。康有为在枟广艺舟双楫枠中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这句话指出了执笔姿势的重要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是纠正写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及时雨”,写字教学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贯彻执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责无旁贷。
二、学生阅读基本功与枟课标枠的差距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四学段(7—9年级)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而我在一处学校的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达不到这个速度(见表4.1)。
表4.1 义务教育阶段某乡镇三个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
图4.1
据上海枟新民晚报枠载,上海市对500多名儿童进行的调查中,执笔病姿率高达65%以上。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曾经在北京、南京、武汉、重庆、青岛、郑州近百所大、中、小学校的书法讲课中,进行观察并初步估计,青少年半数以上执笔写字的姿势是错误的。康有为在枟广艺舟双楫枠中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这句话指出了执笔姿势的重要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是纠正写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及时雨”,写字教学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贯彻执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责无旁贷。
二、学生阅读基本功与枟课标枠的差距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四学段(7—9年级)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而我在一处学校的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达不到这个速度(见表4.1)。
表4.1 义务教育阶段某乡镇三个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
新课程让我们认识到了“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在一些展示课上看到“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读”成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主线。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一般说来,带着问题读,更多应该是默读。“朗读出情感,默读出思想”,理科教学更适合默读,默读与自学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魏书生训练的学生跳读速度每分钟可读完1 500字,速读速度每分钟读完1 000字。但遗憾的是,一些乡村学校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达不到枟课程标准枠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其实,被测试的学生并不笨,他们每后一遍的默读速度远远高于前一遍的默读速度,其原因就是平时训练得少。测试中,七年级学生比不上六年级学生的一个原因是被测的七年级学生的教学班比较差,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理科课程的增加削弱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机会。
【借题发挥】认识课程标准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印发了枟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枠,取代了运行多年的枟教学大纲枠。在10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为贯彻落实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枠,2011 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按枟纲要枠的定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四个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个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个体现),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个规定),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两个建议)。
由上可知,课程标准共有13个要点。
二、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枟功课教法枠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形。1912年1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枟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枠,新中国成立初期又颁布枟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枠,在这前后40年间都是沿用“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此期间,中国的教育,先是学习日本,然后是学习美国。从1952年起,由于全面学习苏联,原先采用的“课程标准”改成了“教学大纲”。到如今,苏联解体了,对俄罗斯与独联体的教育不但已经很少关注了,而且还有一部分学者急于摆脱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外国教育我们借鉴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国,现在似乎又回到了美国和日本身上。于是,“教学大纲”从2001年开始又改成了“课程标准”。
三、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哪些改进
1.强化“德育为先”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枟九章算术枠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为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针对有关方面反映法律与公民教育内容总体偏少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法律知识”“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强化了有关要求。
2.突出能力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创新课程内容
一是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
二是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
三是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 000个左右,其中2 500个会写。
4.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有利于减轻课业负担
一是一些学科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容量,如表4.2:
表4.2
新课程让我们认识到了“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在一些展示课上看到“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读”成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主线。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一般说来,带着问题读,更多应该是默读。“朗读出情感,默读出思想”,理科教学更适合默读,默读与自学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魏书生训练的学生跳读速度每分钟可读完1 500字,速读速度每分钟读完1 000字。但遗憾的是,一些乡村学校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达不到枟课程标准枠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其实,被测试的学生并不笨,他们每后一遍的默读速度远远高于前一遍的默读速度,其原因就是平时训练得少。测试中,七年级学生比不上六年级学生的一个原因是被测的七年级学生的教学班比较差,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理科课程的增加削弱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机会。
【借题发挥】认识课程标准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印发了枟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枠,取代了运行多年的枟教学大纲枠。在10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为贯彻落实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枠,2011 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按枟纲要枠的定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四个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个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个体现),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个规定),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两个建议)。
由上可知,课程标准共有13个要点。
二、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枟功课教法枠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形。1912年1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枟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枠,新中国成立初期又颁布枟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枠,在这前后40年间都是沿用“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此期间,中国的教育,先是学习日本,然后是学习美国。从1952年起,由于全面学习苏联,原先采用的“课程标准”改成了“教学大纲”。到如今,苏联解体了,对俄罗斯与独联体的教育不但已经很少关注了,而且还有一部分学者急于摆脱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外国教育我们借鉴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国,现在似乎又回到了美国和日本身上。于是,“教学大纲”从2001年开始又改成了“课程标准”。
三、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哪些改进
1.强化“德育为先”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枟九章算术枠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为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针对有关方面反映法律与公民教育内容总体偏少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法律知识”“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强化了有关要求。
2.突出能力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创新课程内容
一是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
二是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
三是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 000个左右,其中2 500个会写。
4.控制了课程容量和难度,有利于减轻课业负担
一是一些学科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容量,如表4.2:
表4.2
二是一些学科降低了难度。
(1)直接删除了过难的知识点。例如数学小学段删除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关内容;初中段则删除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关内容。
(2)以三种形式降低知识的难度:
第一种形式是将一些知识的要求从“认识”和“理解”水平调整为“了解”水平。例如:历史中将“知道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枠,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修改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第二种形式是将要求知道概念之间的“关系”调整为仅仅知道相应的概念。例如物理中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修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第三种形式是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以限制知识难度,如生物改变对50个重要概念的描述,以陈述概念内涵的方式防止教学中不必要的“拔高”。
(3)设置了“选学”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课程内容,这样便增加了课程弹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控制了课程维度。
(4)调整了课程梯度。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程梯度更加清晰,加强了学段衔接,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四、课程标准的大体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分为4~5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①课程的性质与地位;②课程基本理念;③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多数学科分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两部分),包括:①总体目标与内容;②学段目标与内容。
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和内容要求。不同学科的分段有所不同,如数学是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分为三个学段。各学科初中都是一个学段,只是小学的分段有所不同。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建议;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四部分:附录,各科附录的内容不同,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包括:①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②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③语法修辞知识要点;④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因为普通高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课程是模块式编排,所以课程标准也比较复杂。如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枠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设计思路包括:(1)高中数学课程框架(分5个必修模块,4个选修系列);(2)对学生选课的建议;(3)本标准中使用的主要行为动词。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一个总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具体提出了5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系列(约32个专题)的“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参考案例”。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附录:标准中引用的外国数学家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教你几招】把握住了课程标准就掌握了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的性质决定了作为教师要深知枟课程标准枠的重要性,把学习和研读枟课程标准枠作为教学工作中的自觉行动,就像法官离不开法律条文一样,把课程标准当作备课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学会从枟课程标准枠中找答案,从经典的教育教学文献中找答案。同时,也要破除迷信,不被时髦的名词吓倒,不被浮躁的“专家”忽悠,防止“跟风”“追时髦”现象的发生。
一、结合历史经典理解枟课程标准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教育有关的概念也在更新,诸如:“更新观念”改成“树立理念”;枟教学大纲枠改成枟课程标准枠;“自学”改成“自主”;“互助”改成“合作”;“探索”改成“探究”;“教学相长”改成“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对这些新概念都有专家的著书立说,洋洋洒洒阐述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谈到这些概念,让研究教育30余年的我,禁不住想起赵丽蓉的小品枟打工奇遇枠,巩汉林的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群英荟萃”,被赵丽蓉揭秘:还“群英荟萃”,我看就是“萝卜开会”;有一句经典台词,是“它为什么这么脆,它就是一盘大萝卜”。从上面讲到的枟课程标准枠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用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在沿用,直到1952年全面学习苏联才改成了“教学大纲”,到了2001年返回来学习美国和日本又开始改成了“课程标准”,当然我绝无否定新课标之意,而是借以消除对新课标的神秘感,以便更好地把握新编枟课程标准枠的真谛。
有不少文章在弘扬新理念的时候,总是先抨击传统教学的做法,其实传统的教学中不乏经典。以新编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见枟数学课程标准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见枟语文课程标准枠)的理念为例,这是教育工作者千百年来研究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不朽的成果。
我国教圣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在枟论语·述而枠中有经典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愤、悱、启、发四个字,宋代朱熹作了如下的经典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进一步说明,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年生于安徽省,1946年在上海逝世,他主张“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突破了课堂上教与学的限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教”在“做”中“学”,即是“导”。“教”在“做”中“学”的课堂是开放的,打破了安静、整齐、统一的课堂要求,没有讲台上和讲台下的界限,课堂处于大胆讨论、动手尝试、交相辩难的和谐活跃的气氛之中。
伟人毛泽东早年即明确提出了“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1929年12月,毛泽东在枟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枠中,针对红军政治理论教学提出了十项教授法:①启发式(废止注入式);②由近及远;③由浅入深;④说话通俗化;⑤说话要明白;⑥说话要有趣;⑦以姿势助话说;⑧后次复习前次概念;⑨要提纲;⑩干部班要用讨论式。通过十项教授法,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统一起来。1964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他气愤地责问:“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还说“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枟教育思想研究枠,屠大华主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我到课堂听课有一个发现,就是年老教师多能有选择地精讲、精导,但有一些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老师,反而从上课到下课铺天盖地讲个没完。从这一现实分析“更新理念”也似乎讲不通,那些“满堂灌”的年轻教师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学理念,何谈更新?所以,所谓新理念,应该是传统的经典理念加当前人文形势,而当前人文形势也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真、善、美。可见,新理念并不神秘,我们只有破除新理念的神秘感,才不至于浮躁,不至于追风,才能扎扎实实地守住教学这块实实在在的阵地,才有利于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在朴实中创新。
二、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以课标为依据
自实行新课标以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课标准往往不分学科,统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考虑,忽略了学科特点。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各学科的总体目标各异,所以不同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语文、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数学学科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英语学科总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学科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美术学科课程的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黄骅市滕庄子乡岭庄中学贾启行通过研读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枟Unit4 Iwant to be an actor枠的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掌握以下职业类名词以及用于描述特定职业特征的形容词
(1)shop assistant,doctor,nurse,actor,reporter,policeman,policewoman,wai-ter,bank clerk,student(重点词汇用黑体标出);
(2)exciting,dangerous,busy,fun,difficult,boring。
2.掌握以下用于询问他人职业类型,将来的职业梦想以及从事该职业的原因描述的相关句型
(1)—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Betty’s brother/Jenny’s cousin do?
—He/She is a/an...
(2)—What do you want to be...?
—Iwant to be a/an...
What does your brother/sister/friend want to be...?
—He/She wants to be a/an...
(3)—Iwant to be a/an...because it’s a/an...job.
3.语法功能项目
注意在用一般现在时态表达的句子中,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要做相应的数的变化。
二、语言技能目标
(1)在日常会话中能用英语来询问他人所从事的职业,未来的求职梦想,以及选择从事该职业的原因。
(2)能基本读懂国外报刊中关于求职招聘的相关广告。
(3)能用流畅得体的英语设计简单的招聘广告。
三、学习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来谈论自己或者他人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并陈述原因。
(2)通过课内外调查活动探讨未来十大热门职业及其前景。
(3)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
四、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育学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就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践行自己的学习规划,为将来求职打下良好的学业基础,告诉学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的人生哲理。
五、文化意识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国家求职应聘过程中应注意服装的得体,面试语言以及体态语的得体。
针对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体现出枟课程标准枠中的总目标,但只有胸怀总目标,才能把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落实到课堂上。
三、研究教材离不开枟课程标准枠的指导
读课标十几分钟即可完成,要想教材熟也不是一件难事,一般教过一遍到两遍就可以了,难的是吃透课标,把握教材。只有在吃透课标,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才能谈驾驭课堂。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否强调了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就上好了?请看下面这个课例的分析:
从枟旅鼠之谜枠一课的教学谈语文课程性质的把握
某校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选的是8年级语文中枟旅鼠之谜枠一课,本文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我(位梦华)与丹尼斯的对话阐述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的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一是超强的繁殖能力,二是个体自杀行为,三是集体行为。
教师利用一课时时间完成,课上发给学生下发了课前印刷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是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奥秘;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课堂安排了字词扫障、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等环节,最后引导学生联想动物的奇异现象,教师以“奇特的鱼”为话题,列举了多种鱼的生活习性。由于教师把课文分析的重点放在旅鼠的三大奥秘这个故事情节上,还分享了师生的课外见闻,充满了故事会的气氛,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也展示了教师很宽的知识面。
对这节课来讲,不能否认这位教师对教材非常熟,但从“吃透课标”“把握教材”的角度来衡量,就显得有些欠缺。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你是怎么体现学习目标的?”老师坦诚地回答,“学习目标是我在网上下载的,我没有仔细体味。”其实,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述的四个学习目标是就枟旅鼠之谜枠这节课而言的具体目标。要落实好每节课的小目标,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入手。
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来看,按照2011年修订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60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这是一句总揽全局的话,也是一句对近些年来的语文学科性质喋喋不休的争论的一次阶段性的拍板。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一线教师,可以继续去思考去研究,但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要按照这一性质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因为它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总结的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集中的是全国大多数语文界同仁的认识。
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中所述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核心内涵。“学习”一词,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它区别于这之前的学前阶段,因为这个阶段不是白纸一张,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语言文字”中“学习语言文字”,而有别于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直接去“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度,当然更要落实到把握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教学的度。理解综合性、实践性这两个关键词,要结合课程标准中保留下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因为这两句话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课标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基于上述对课标中语文性质的分析,教师应该在让学生明白枟旅鼠之谜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文章对学生的启示上,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思考,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重点内容的含义:“笑了一阵,他忽然若有所思地说:‘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这是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观念,提高自我调节人类生存平衡的觉悟,以求和谐发展。老师如果不注重文章所反映的严肃问题的引导,也许这篇课文的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仅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中的“笑”。
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标准明确了措施:“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材的分析要从科学小品的文体入手:本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时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局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知其意、学其魂,把握其写作要领,最终放在提高自我写作能力上。
由上面的课例不难看出,课程标准是灵魂,统领了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篇课文。没有课程标准做支撑的课只能是无品味的、低效的课,是浪费学生生命的课!
四、“一标多本”如何应付统考
我国在枟教学大纲枠时代的前期实行“一纲一本”的方针(一个大纲下一本教材),后期试着实行“一纲多本”(一个大纲下多本教材)。但“多本”的编写被“一纲”控制得太死,不易发挥各版本教材的特色。而现在的枟课程标准枠时代,这“一标”就是为编写多本教材服务的,所以叫“一标多本”。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所以,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就会有差别。这种差别恰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完全是国家课程的规定。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从各自角度去解读课标,体现了“双百方针”,有助于丰富师生对课标的理解。但是,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课标知识的内涵,给备考工作带来了难度,因为我们手中的教科书不再是中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所以应“以课本为辅”“以标为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比较各种版本,让不同的观点碰撞,这样才有助于激起智慧之光,形成发散思维;也有助于加深对课标全方位的理解,充实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实现以课标为核心,拓展知识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必要时要梳理整合教材、依托课程标准,把握考纲要求,实现高考与课改的有机统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立足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标准高于教科书”的原则,切实保证备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素材,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资源而已。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本身,要胸中有课标。条条大道通罗马,无论使用何种教学资源,最终目标只有一个:课程标准。教师按照课标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只是实现课标的工具。
以数学知识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本知识点属于枟数学课程标准枠中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方程与不等式,在第(5)条中有要求: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读这22个字的要求,人教版数学课本利用24页的篇幅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北师大版数学课本利用35页的篇幅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它们都用了章头图。人教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篮球比赛为引例,而北师大版则以传统的鸡兔同笼为引例。由于北师大版是在学习第六章一次函数后学习这一章,则增加了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一节,以两直线的交点来解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由于人教版教材是安排在学习一次函数之前,暂时不能用这个编排方法,但在八年级上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单列一节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补上了这一遗憾。不管是北师大版超前也好,还是人教版稳步也罢,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必须“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完成了“(三)函数——2.一次函数”部分第(5)条中要求的“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但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解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或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在课标中没有要求,这可能也是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的体现吧!
然而,在解决枟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枠中的例58温度的计量时,却要用到交点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y=x的交点处的值就是华氏温度的值与摄氏温度的值相等时的值。”如此看来,课标中附录里的例题也是必须研究的对象。
由此分析可知,由一标产生的多种课本,可能在某一学段的不同时期知识呈现得不完全相同,但在一个学段结束都会完成同一教学任务,即像人们常说的“早晚赶齐”,所以不必担心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求是否不一致或在统考时是否受到没学过的影响。但笔者建议,作为教师,还是手中多几种版本的教材作为教学中的参考为好。
二是一些学科降低了难度。
(1)直接删除了过难的知识点。例如数学小学段删除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关内容;初中段则删除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关内容。
(2)以三种形式降低知识的难度:
第一种形式是将一些知识的要求从“认识”和“理解”水平调整为“了解”水平。例如:历史中将“知道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枠,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修改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第二种形式是将要求知道概念之间的“关系”调整为仅仅知道相应的概念。例如物理中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修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第三种形式是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以限制知识难度,如生物改变对50个重要概念的描述,以陈述概念内涵的方式防止教学中不必要的“拔高”。
(3)设置了“选学”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课程内容,这样便增加了课程弹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控制了课程维度。
(4)调整了课程梯度。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程梯度更加清晰,加强了学段衔接,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四、课程标准的大体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分为4~5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①课程的性质与地位;②课程基本理念;③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多数学科分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两部分),包括:①总体目标与内容;②学段目标与内容。
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和内容要求。不同学科的分段有所不同,如数学是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分为三个学段。各学科初中都是一个学段,只是小学的分段有所不同。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建议;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四部分:附录,各科附录的内容不同,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包括:①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②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③语法修辞知识要点;④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因为普通高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课程是模块式编排,所以课程标准也比较复杂。如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枠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设计思路包括:(1)高中数学课程框架(分5个必修模块,4个选修系列);(2)对学生选课的建议;(3)本标准中使用的主要行为动词。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一个总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具体提出了5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系列(约32个专题)的“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参考案例”。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附录:标准中引用的外国数学家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教你几招】把握住了课程标准就掌握了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的性质决定了作为教师要深知枟课程标准枠的重要性,把学习和研读枟课程标准枠作为教学工作中的自觉行动,就像法官离不开法律条文一样,把课程标准当作备课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学会从枟课程标准枠中找答案,从经典的教育教学文献中找答案。同时,也要破除迷信,不被时髦的名词吓倒,不被浮躁的“专家”忽悠,防止“跟风”“追时髦”现象的发生。
一、结合历史经典理解枟课程标准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教育有关的概念也在更新,诸如:“更新观念”改成“树立理念”;枟教学大纲枠改成枟课程标准枠;“自学”改成“自主”;“互助”改成“合作”;“探索”改成“探究”;“教学相长”改成“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对这些新概念都有专家的著书立说,洋洋洒洒阐述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谈到这些概念,让研究教育30余年的我,禁不住想起赵丽蓉的小品枟打工奇遇枠,巩汉林的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群英荟萃”,被赵丽蓉揭秘:还“群英荟萃”,我看就是“萝卜开会”;有一句经典台词,是“它为什么这么脆,它就是一盘大萝卜”。从上面讲到的枟课程标准枠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用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在沿用,直到1952年全面学习苏联才改成了“教学大纲”,到了2001年返回来学习美国和日本又开始改成了“课程标准”,当然我绝无否定新课标之意,而是借以消除对新课标的神秘感,以便更好地把握新编枟课程标准枠的真谛。
有不少文章在弘扬新理念的时候,总是先抨击传统教学的做法,其实传统的教学中不乏经典。以新编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见枟数学课程标准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见枟语文课程标准枠)的理念为例,这是教育工作者千百年来研究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不朽的成果。
我国教圣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在枟论语·述而枠中有经典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愤、悱、启、发四个字,宋代朱熹作了如下的经典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进一步说明,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年生于安徽省,1946年在上海逝世,他主张“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突破了课堂上教与学的限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教”在“做”中“学”,即是“导”。“教”在“做”中“学”的课堂是开放的,打破了安静、整齐、统一的课堂要求,没有讲台上和讲台下的界限,课堂处于大胆讨论、动手尝试、交相辩难的和谐活跃的气氛之中。
伟人毛泽东早年即明确提出了“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1929年12月,毛泽东在枟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枠中,针对红军政治理论教学提出了十项教授法:①启发式(废止注入式);②由近及远;③由浅入深;④说话通俗化;⑤说话要明白;⑥说话要有趣;⑦以姿势助话说;⑧后次复习前次概念;⑨要提纲;⑩干部班要用讨论式。通过十项教授法,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统一起来。1964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他气愤地责问:“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还说“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枟教育思想研究枠,屠大华主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我到课堂听课有一个发现,就是年老教师多能有选择地精讲、精导,但有一些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老师,反而从上课到下课铺天盖地讲个没完。从这一现实分析“更新理念”也似乎讲不通,那些“满堂灌”的年轻教师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学理念,何谈更新?所以,所谓新理念,应该是传统的经典理念加当前人文形势,而当前人文形势也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真、善、美。可见,新理念并不神秘,我们只有破除新理念的神秘感,才不至于浮躁,不至于追风,才能扎扎实实地守住教学这块实实在在的阵地,才有利于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在朴实中创新。
二、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以课标为依据
自实行新课标以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课标准往往不分学科,统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考虑,忽略了学科特点。由于学科特点不同,各学科的总体目标各异,所以不同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
语文、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数学学科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英语学科总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学科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美术学科课程的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黄骅市滕庄子乡岭庄中学贾启行通过研读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枟Unit4 Iwant to be an actor枠的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掌握以下职业类名词以及用于描述特定职业特征的形容词
(1)shop assistant,doctor,nurse,actor,reporter,policeman,policewoman,wai-ter,bank clerk,student(重点词汇用黑体标出);
(2)exciting,dangerous,busy,fun,difficult,boring。
2.掌握以下用于询问他人职业类型,将来的职业梦想以及从事该职业的原因描述的相关句型
(1)—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Betty’s brother/Jenny’s cousin do?
—He/She is a/an...
(2)—What do you want to be...?
—Iwant to be a/an...
What does your brother/sister/friend want to be...?
—He/She wants to be a/an...
(3)—Iwant to be a/an...because it’s a/an...job.
3.语法功能项目
注意在用一般现在时态表达的句子中,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要做相应的数的变化。
二、语言技能目标
(1)在日常会话中能用英语来询问他人所从事的职业,未来的求职梦想,以及选择从事该职业的原因。
(2)能基本读懂国外报刊中关于求职招聘的相关广告。
(3)能用流畅得体的英语设计简单的招聘广告。
三、学习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来谈论自己或者他人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并陈述原因。
(2)通过课内外调查活动探讨未来十大热门职业及其前景。
(3)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
四、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育学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就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践行自己的学习规划,为将来求职打下良好的学业基础,告诉学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的人生哲理。
五、文化意识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国家求职应聘过程中应注意服装的得体,面试语言以及体态语的得体。
针对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体现出枟课程标准枠中的总目标,但只有胸怀总目标,才能把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落实到课堂上。
三、研究教材离不开枟课程标准枠的指导
读课标十几分钟即可完成,要想教材熟也不是一件难事,一般教过一遍到两遍就可以了,难的是吃透课标,把握教材。只有在吃透课标,把握教材的前提下,才能谈驾驭课堂。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否强调了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就上好了?请看下面这个课例的分析:
从枟旅鼠之谜枠一课的教学谈语文课程性质的把握
某校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选的是8年级语文中枟旅鼠之谜枠一课,本文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我(位梦华)与丹尼斯的对话阐述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的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一是超强的繁殖能力,二是个体自杀行为,三是集体行为。
教师利用一课时时间完成,课上发给学生下发了课前印刷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是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奥秘;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课堂安排了字词扫障、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等环节,最后引导学生联想动物的奇异现象,教师以“奇特的鱼”为话题,列举了多种鱼的生活习性。由于教师把课文分析的重点放在旅鼠的三大奥秘这个故事情节上,还分享了师生的课外见闻,充满了故事会的气氛,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也展示了教师很宽的知识面。
对这节课来讲,不能否认这位教师对教材非常熟,但从“吃透课标”“把握教材”的角度来衡量,就显得有些欠缺。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你是怎么体现学习目标的?”老师坦诚地回答,“学习目标是我在网上下载的,我没有仔细体味。”其实,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述的四个学习目标是就枟旅鼠之谜枠这节课而言的具体目标。要落实好每节课的小目标,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入手。
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来看,按照2011年修订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60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这是一句总揽全局的话,也是一句对近些年来的语文学科性质喋喋不休的争论的一次阶段性的拍板。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一线教师,可以继续去思考去研究,但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要按照这一性质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因为它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总结的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集中的是全国大多数语文界同仁的认识。
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中所述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核心内涵。“学习”一词,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它区别于这之前的学前阶段,因为这个阶段不是白纸一张,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语言文字”中“学习语言文字”,而有别于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直接去“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度,当然更要落实到把握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教学的度。理解综合性、实践性这两个关键词,要结合课程标准中保留下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因为这两句话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课标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基于上述对课标中语文性质的分析,教师应该在让学生明白枟旅鼠之谜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文章对学生的启示上,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思考,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重点内容的含义:“笑了一阵,他忽然若有所思地说:‘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这是以北极旅鼠的大量繁殖和怪诞行为给人类提出警告,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观念,提高自我调节人类生存平衡的觉悟,以求和谐发展。老师如果不注重文章所反映的严肃问题的引导,也许这篇课文的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仅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中的“笑”。
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标准明确了措施:“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材的分析要从科学小品的文体入手:本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时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局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知其意、学其魂,把握其写作要领,最终放在提高自我写作能力上。
由上面的课例不难看出,课程标准是灵魂,统领了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篇课文。没有课程标准做支撑的课只能是无品味的、低效的课,是浪费学生生命的课!
四、“一标多本”如何应付统考
我国在枟教学大纲枠时代的前期实行“一纲一本”的方针(一个大纲下一本教材),后期试着实行“一纲多本”(一个大纲下多本教材)。但“多本”的编写被“一纲”控制得太死,不易发挥各版本教材的特色。而现在的枟课程标准枠时代,这“一标”就是为编写多本教材服务的,所以叫“一标多本”。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所以,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就会有差别。这种差别恰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完全是国家课程的规定。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从各自角度去解读课标,体现了“双百方针”,有助于丰富师生对课标的理解。但是,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课标知识的内涵,给备考工作带来了难度,因为我们手中的教科书不再是中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所以应“以课本为辅”“以标为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比较各种版本,让不同的观点碰撞,这样才有助于激起智慧之光,形成发散思维;也有助于加深对课标全方位的理解,充实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实现以课标为核心,拓展知识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必要时要梳理整合教材、依托课程标准,把握考纲要求,实现高考与课改的有机统一,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立足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标准高于教科书”的原则,切实保证备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全面性。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素材,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资源而已。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本身,要胸中有课标。条条大道通罗马,无论使用何种教学资源,最终目标只有一个:课程标准。教师按照课标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只是实现课标的工具。
以数学知识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本知识点属于枟数学课程标准枠中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方程与不等式,在第(5)条中有要求: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读这22个字的要求,人教版数学课本利用24页的篇幅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北师大版数学课本利用35页的篇幅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它们都用了章头图。人教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篮球比赛为引例,而北师大版则以传统的鸡兔同笼为引例。由于北师大版是在学习第六章一次函数后学习这一章,则增加了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一节,以两直线的交点来解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由于人教版教材是安排在学习一次函数之前,暂时不能用这个编排方法,但在八年级上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单列一节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补上了这一遗憾。不管是北师大版超前也好,还是人教版稳步也罢,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必须“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完成了“(三)函数——2.一次函数”部分第(5)条中要求的“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但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解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或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在课标中没有要求,这可能也是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的体现吧!
然而,在解决枟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枠中的例58温度的计量时,却要用到交点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直线y=x的交点处的值就是华氏温度的值与摄氏温度的值相等时的值。”如此看来,课标中附录里的例题也是必须研究的对象。
由此分析可知,由一标产生的多种课本,可能在某一学段的不同时期知识呈现得不完全相同,但在一个学段结束都会完成同一教学任务,即像人们常说的“早晚赶齐”,所以不必担心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求是否不一致或在统考时是否受到没学过的影响。但笔者建议,作为教师,还是手中多几种版本的教材作为教学中的参考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