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几招】优化教材的八种方法
第五讲 优化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朱煜
【直面问题】“用教材教”给教师带来新机遇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如何在特定的学生、教师、环境等资源中优化教材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一标多本”已经成为时尚,仅初中数学就有人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浙教版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都有各自的编排体系与特色。
笔者教过多年的枟教学大纲枠下的人教社数学教材,习惯了每年重复着去年的故事,见到这些新版本的教材既新鲜又陌生,笔者曾参加过新教材培训,但培训结束后,只教了一年,要么教材更新,要么更换版本,又要重新培训。到后来,人们习以为常,也就不再培训,而按照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去教。因此,“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显得非常重要。
在“用教材教”的思想下,难以把握和运作的问题是:
(1)对“加减删补”的担心。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减”了、“删”了是不是等于遗漏,“加”了、“补”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2)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难以把握。新教材比原课本的厚度增加了不小,但文字密度却少了许多,代之以精美的图片,这样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但可供教师参考的文字依据明显不足。
(3)教材的开放式编写,给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空间,但给教师的评判增加了难度。
(4)各学科的研究课题比比皆是,而不少教师“憷头”的就是“研究”,所以,新课程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5)新理念、新教材都要求增加学生的活动,这是对教师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考验。
上述问题的解决给教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增添了许多麻烦,但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案例启示】如此对待教材的糟糕后果
请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1:小王老师上了一节枟整式的除法枠的公开课。他在这节课中先讲了教材上的3个例题,讲完例1讲例2、讲完例2讲例3,其间没有任何教学语言的串接与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最后打开多媒体投影大屏幕,出示了教材上的练习与作业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了大量的练习。
他讲的3个例题包含了8个小的计算题,每个小的计算题中都包含很复杂的不同系数、底数、指数的整式。例如:其中一个小计算题是:
(21x4 y3-35x3 y2+7x2 y2)÷(-7x2 y)
这位老师在黑板上书写这8个计算题时,一眼没看教材,愣是一个符号也不差!可谓“备课”功夫“很深”。通过他课上用的PPT课件,说明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了解和认识。但评课时大家给小王老师提出如下建议:
(1)课本上的重要概念、原理需要烂熟于心,但这些习题却没有“背”的必要,不能用“背课”代替“备课”。
(2)上课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内容机械的搬到黑板上或大屏幕上。
教研组长要求小王老师要明确备课任务,深入研究教材,在优化教材上下大工夫。
小王老师很委屈:“我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就完成任务了吗?‘出于专家之手’的教材也谈优化吗?”
案例2: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他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他老师要么是专科文凭,要么是中师文凭,还有几位老师是学校临时聘请的代课教师。
为了迎接魏老师的到来,校长亲自去魏老师毕业的学校接他。
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语文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文章把原来的课文替换下来。
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校长说,魏老师的教学代表了新方向。这个新方向就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
学校的老师们有些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往年的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改变,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从课外随便找一些文章对付教学,这个做法太随意了,是不负责任的。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办法也有些怀疑了。
期末考试到了,考试结束后,老师们开始评阅试卷。评阅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上面两个案例由于没有正确界定“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而产生了走极端的错误。小王老师过分依赖教材、囿于教材、不会处理教材,更谈不上优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小魏老师把自己当作教材的唯一主宰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彻底否定教材,恣意妄为地改变教材。“大开眼界”与“大跌眼镜”仅一步之遥;“真理”与“谬误”也仅一步之遥。上面的两种倾向中无论是把自己完全交由教材管理与控制,还是仅仅把教材当作自己教学的引子,都会降低课堂学习的效率与品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用好教材就要批判性的占有教材,达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和谐统一的境界。
【借题发挥】优化教材是“用教材教”的最佳注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和尚的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有一天,大家肚子都饿了,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做饭。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的两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这个故事说明,大师、权威、经验不一定适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搬硬套只能撞得头破血流,而胸怀目标,善于迂回,却能柳暗花明。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通过钻研教材、进而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人生化的必然之路。什么是优化教材?简言之,优化教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的某种开发,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重组、加工、包装的艺术处理的过程(如图5.1),以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实际上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有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把课上好。
图5.1 教学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师即课程”的理念下,教材的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量,也可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沦为教书匠和教科书的奴隶,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优化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个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天地。教师应当积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长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
创造性的优化教材从宏观上讲,要做到三点: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教你几招】优化教材的八种方法
就一堂课的教材来讲,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优化教材:统揽全局任务明;知识结构梳理清;想方设法突重点;难点分散记心间;活化教材求多变;力求简约不简单;拓展延伸需有度;实践探究为发展。
一、统揽全局任务明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第一项任务是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即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而后才考虑走哪一条路,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教学目标设计因学科、课时、年级、学生不同,设计也不同,这里不可能做详细的叙述。但是,无论哪个学科和年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1.从枟课程标准枠的角度
新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科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是对新课程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我们要求目标设计要有三个层面,但也不能机械地套用,即让三维目标齐头并进并不科学。
第一,三维目标从编制上可分开列举,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分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所以编制中注意渗透和整合。须知:“课程标准”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知识能力于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比如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第二,三维目标的比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课有不同的课型,有的是知识性的课,以新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有的是方法性的课,以方法的应用训练为主;有的是实践性的课,以学生经验的反思和态度的养成为主。在一节课中,不同阶段的任务也不一样。
因此,那种在每节课上都均匀地实现三种基础性的发展目标的意图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基础教育教学常识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三,三维教学目标的任务不同。
三维教学目标可总结为六个字:学会——知识与技能,会学——过程与方法,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学渗透于学会、会学之中,不可分割。学会是学生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会学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依据教师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就是会学;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就是乐学。
对于数学学科要考虑到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从教材特点上考虑
什么是教材的实际?教材实际就是教材的特点,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从教材特点上来考虑。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备课挖掘教材时十分重视抓“题眼”。而“抓题眼”恰是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她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生行走在课堂40分钟,如何走出精彩,关键要抓住课眼。抓住它,你的教学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她在教学枟圆明园的毁灭枠一课时,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进行如下建构——“圆明园”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她讲枟长征枠一课时,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设计——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红军长征怎么个“远征难”,然后再柳暗花明——红军怎么个“只等闲”,这样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就凸显出来了。
3.从学生实际考虑
在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在设计教学中要考虑不同的年龄、兴趣、基础经验。也就是说——备课的价值,在于建立起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备课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备课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接受,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力、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太多,关键是把“心中要有课标、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落到实处。
二、知识结构梳理清
梳理知识结构是一线教师的真功夫,根据学科特点来决定一堂课的知识特点,一堂课的知识结构可以梳理为网状结构、树状结构等。记得我在当年备战高考的时候,物理老师给我们画了一份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结构图,并按照这份知识结构图展开复习,到现在30多年了,我还记忆犹新。这足以说明知识结构图对所蕴含知识的记忆强化作用。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七章枟三角形枠为例,谈谈知识结构的梳理方法。
枟三角形枠一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为:1.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3.多边形扩充研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多边形外角的性质,并配备了练习、习题和复习题来帮助学习巩固、运用及拓展知识。教师如果能从以下几个知识结构图来梳理,则会准确地把握住教材。
(1)三角形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图如下,教师明白这个结构图可以驾轻就熟,统揽全局,但在七年级新授课时不必展示给学生,作为中考前的总复习可以展示。
图5.1 教学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师即课程”的理念下,教材的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量,也可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沦为教书匠和教科书的奴隶,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优化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个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天地。教师应当积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长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
创造性的优化教材从宏观上讲,要做到三点: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教你几招】优化教材的八种方法
就一堂课的教材来讲,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优化教材:统揽全局任务明;知识结构梳理清;想方设法突重点;难点分散记心间;活化教材求多变;力求简约不简单;拓展延伸需有度;实践探究为发展。
一、统揽全局任务明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第一项任务是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即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而后才考虑走哪一条路,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教学目标设计因学科、课时、年级、学生不同,设计也不同,这里不可能做详细的叙述。但是,无论哪个学科和年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
1.从枟课程标准枠的角度
新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科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例如:语文学科的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是对新课程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我们要求目标设计要有三个层面,但也不能机械地套用,即让三维目标齐头并进并不科学。
第一,三维目标从编制上可分开列举,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分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所以编制中注意渗透和整合。须知:“课程标准”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知识能力于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比如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第二,三维目标的比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课有不同的课型,有的是知识性的课,以新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有的是方法性的课,以方法的应用训练为主;有的是实践性的课,以学生经验的反思和态度的养成为主。在一节课中,不同阶段的任务也不一样。
因此,那种在每节课上都均匀地实现三种基础性的发展目标的意图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基础教育教学常识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三,三维教学目标的任务不同。
三维教学目标可总结为六个字:学会——知识与技能,会学——过程与方法,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学渗透于学会、会学之中,不可分割。学会是学生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会学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依据教师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就是会学;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就是乐学。
对于数学学科要考虑到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从教材特点上考虑
什么是教材的实际?教材实际就是教材的特点,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从教材特点上来考虑。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备课挖掘教材时十分重视抓“题眼”。而“抓题眼”恰是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她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师生行走在课堂40分钟,如何走出精彩,关键要抓住课眼。抓住它,你的教学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她在教学枟圆明园的毁灭枠一课时,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进行如下建构——“圆明园”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她讲枟长征枠一课时,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设计——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红军长征怎么个“远征难”,然后再柳暗花明——红军怎么个“只等闲”,这样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就凸显出来了。
3.从学生实际考虑
在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在设计教学中要考虑不同的年龄、兴趣、基础经验。也就是说——备课的价值,在于建立起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备课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备课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接受,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力、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太多,关键是把“心中要有课标、有教材,眼中要有学生”落到实处。
二、知识结构梳理清
梳理知识结构是一线教师的真功夫,根据学科特点来决定一堂课的知识特点,一堂课的知识结构可以梳理为网状结构、树状结构等。记得我在当年备战高考的时候,物理老师给我们画了一份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结构图,并按照这份知识结构图展开复习,到现在30多年了,我还记忆犹新。这足以说明知识结构图对所蕴含知识的记忆强化作用。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七章枟三角形枠为例,谈谈知识结构的梳理方法。
枟三角形枠一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为:1.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3.多边形扩充研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多边形外角的性质,并配备了练习、习题和复习题来帮助学习巩固、运用及拓展知识。教师如果能从以下几个知识结构图来梳理,则会准确地把握住教材。
(1)三角形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图如下,教师明白这个结构图可以驾轻就熟,统揽全局,但在七年级新授课时不必展示给学生,作为中考前的总复习可以展示。
(2)三角形一章需要掌握内容的结构图如下,在每一堂课上可以展示其中的一部分,并作为板书的重要参考,到全章结束可以呈现,呈现的方式可以由学生总结,鼓励各式各样的呈现形式,不必拘泥于下面的图表。
(2)三角形一章需要掌握内容的结构图如下,在每一堂课上可以展示其中的一部分,并作为板书的重要参考,到全章结束可以呈现,呈现的方式可以由学生总结,鼓励各式各样的呈现形式,不必拘泥于下面的图表。
通过画知识结构图,能迅速明确本堂课知识在本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使知识呈现思路清晰,减少走弯路。
三、想方设法突重点
一般说来,现行的各科教材首页或每个单元章头,都有重点提示,如何确定重点已不成问题。既然是重点,就得另眼看待,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识点,特别是在课时紧、内容多的时候,更要注意突出重点。可见突出重点是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主要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那么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怎样突出重点呢?
1.以舍保得法
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的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的做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纳入教学计划,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不可取的。”他的话很有见地。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有详有略。俗话说,少则得,多则惑。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不敢做出取舍,这也要,那也要,结果课堂上什么也没抓住。反之,教师对纷繁的教学内容敢于取舍、忍痛割爱,表面上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能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教材的重点,这实际上是以少胜多、以舍保得,让学生学到了更多重要的东西。
例如:初中语文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枠一课课文长、内容多,如果教师不做简化浓缩处理,不仅课时不够,而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特级教师宁鸿彬分析了教材特点:第一段虽短,但容量大;第二段写百草园夏日,写法精妙。第三段至第六段写美女蛇故事;第七段至第八段写捕鸟方法及乐趣;第九段写三味书屋,意在与百草园对比。
根据教材特点,宁老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重点让学生学习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教学目标。取舍合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铺路突出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重点内容其实也是难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铺路搭桥工作。也就是说,授课教师是否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做好相关知识的新旧衔接、复习巩固工作,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扫清有关障碍,从而为新的重点知识的学习铺好路、搭好桥。
3.设问突出法
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通过设问质疑也能突出重点。例如,在多位数乘法一章中,乘数中间有0的简便计算一节的重点是学生掌握计算时哪一步可以省略。为了促使学生内化这一重点知识,可以先让学生用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一步可以省略,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4.重复强化法
重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和足够练习的内容应该是重点。所以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在重点内容讲解后,围绕重点知识设计配置适当练习及时强化训练。
5.板书强化法
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会强化学生的记忆。精心设计板书能突出教材的重点,理清教材的脉络系统,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师设计板书时可对重点内容以表格、图像、板画、流程等形式加以板书,甚至结合彩色粉笔、下画着重号等形式来突出重点、关键内容。
四、难点分散记心间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太陡,学生学习较困难的知识。另外,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无论从生活经验、旧知识基础,学生都难以独立思考或想象、揣摩的内容也应确定为难点。其实,难点恰是教学魅力之所在,它是思维之源泉,探索之动力。在难点上处理得好,学生不仅能领悟知识、发展思维,而且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学习兴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难点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个好事,关键看老师如何对待和处理它。难点处理和突破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6种方法。
1.分散法
“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一直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传统而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深奥的难点,应该按照这个难点的层次,逐层分解,把原来的知识梯级,依据学生情况细分成若干小梯级。上海闸北八中那样“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做法,放缓了坡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教学难点“已知圆锥体底面的周长及高,求圆锥体的体积”可分成下列几个层次去理解:①圆锥体体积最直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底面积×高÷3);②圆锥体的底面积是什么形状?③底面周长是什么意思?④底面周长与面积是否相同?⑤圆锥体的高是什么意思?⑥圆锥体底面积是否已知?为什么?⑦知道底面周长求底面面积,必须求出哪个关键条件?⑧知道底面半径,怎样求底面面积。
2.直观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具体的感性知识过渡。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经验,让他们观察一定的实物、模型、图形等,化抽象为具体,这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仍以七年级数学枟三角形枠为例,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对“n”字的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具体的图形——三条边,三个角;虽然是一个重点,但不是难点。而多边形不是具体的某n边形,所以要在证明中加上学生的想象力,对于七年级刚刚接触正规几何证明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利用直观法。第一次直观是,先让学生画出任意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然后直观的度量这三种图形的内角和;第二次直观是,让学生找出这三种图形中的每一个与三角形的关系——作辅助线;第三次直观是,让学生找规律:四边形比三角形、五边形比四边形、六边形比五边形均多出一个三角形。
通过如上的步步直观,学生不难悟出:
三角形内角和=180°(已有知识)
四边形内角和=18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2个三角形内角和=360°
五边形内角和=2个三角形内角和+1个三角形内角和=3个三角形内角和=540°
六边形内角和=3三角形内角和+1个三角形内角和=4个三角形内角和=720°
至此,学生马上就能得到结论:
n边形的内角和=(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n-2)·180°
3.举例法
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有时老师说明式的反复讲几遍,学生还不理解,而教师恰当地举出事例,学生马上豁然开朗。由此看来,举例法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又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学生在自然课上对地球的自转不甚理解,教师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人之所以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是因为人随地球一起运动,如同人坐在行驶的汽车内,只觉得车外的物体运动,却看不到汽车运动一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4.逆向法
逆向法就是利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颠倒的或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办法。一般说来,课本上只从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必须的,但从其反面印证也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学中要在正面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去理解。
去要点是逆向法中常用的方法——把概念的“要点”去掉一个或几个,会发生怎样的情形?例如,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为了突破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可以去掉“平均”两字,让学生思考会出现什么情况。逆表述的方法也很有效——把概念反过来念一念看对不对?如“钝角大于90度”,反过来讲“大于90度的是钝角”就错了。
5.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所以,在突破难点设计中对那些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多采用比较法。
6.计算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计算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如下面这个案例:
借算理 破难点
三毛小学 陆雅莲
枟挑山工枠一文是紧紧围绕“挑山工走的路程长,比游人慢,为什么他们用时却差不多”这个问题来写的,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探索。先让学生读懂挑山工和游人分别是怎样登山的;接着让学生画出挑山工上山的线路图;然后投影出一道结合课文设计的简单应用题让学生演算;挑山工从山下登上极顶行程18千米,每小时行2.4千米;游人从山下登上极顶行程9千米,每小时行3千米,挑山工和游人登上极顶分别需用多少小时?学生经简单运算后,很快得出以下结果:挑山工:18÷2.4=7.5(小时);游人:9÷3=3(小时)。根据解题结果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挑山工登上极顶需7.5小时,游人只需3小时,可游人与挑山工同时出发,又差不多时间到达,游人这多用的4.5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了呢?通过再读课文,学生很快知道了这些时间游人是花在“流连山色”“东看西看”与“玩玩闹闹”上了。以此为基础,学生轻松得出“挑山工目标单一,一心只想尽快地把货物挑上山顶;而游人登山的目标不止一个,既要沿途游览,又要登上极顶”的结论。这样巧妙地借助算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活化教材求多变
活化教材是教师挖掘教材,驾驭教材的真功夫,活化教材就是要把“死”的教材激“活”,设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内容相同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却不愿意看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电影电视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动态的,可以直观感受的。
怎样才能活化教材呢?
(1)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材、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有一位学生描述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一节数学课他就像一个魔术师,讲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例题进行变式,一会儿改变条件,一会儿改变结论。变来变去,把所有的练习题都揉了进来。尤其是讲几何题的时候,他不断地变换图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眼睛特别敏锐,我们哪里不会,哪里糊涂,好像他都能看出来。通过不断地对例题、习题的变式,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计,抓住我们的弱点,使我们清晰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要从学生单一听的学习变为动口、动手、动脑多元化学习;从学生个人独立学习变为分组联动合作学习。有一位语文教师谈到:“如何让学生既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又感到快乐、尽展魅力?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活用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模式进行创新,效果不错。中央电视台有‘开心辞典’,我教授古文有‘课前开心小辞典’;西部频道有‘魅力12’,我总结各个单元时有‘魅力33’——因为我教的班是初三·三班。近年来,我还尝试对话课、讨论课、名著鉴赏课、课本剧表演课、音乐语文结合课等多种课型。教师的探究、创意会让语文的世界更加多彩。”
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辽宁丹东第六中学提出的观点是: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写、做;解放学生的眼、耳,让学生看、听;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思、疑。在“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展示无处不在: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讲台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看、听、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六、力求简约不简单
所谓简约,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对教材进行梳理、浓缩,提炼出教材的精华,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简约,绝不是简单。简约,不是自由删减学生的所学知识,不是对学生的放任。简约不简单是减负前提下的增效。
例如:初中课文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枠这篇课文是不大好教的。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一般只能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而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之中,既要教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又要教有关新闻的一系列基础知识,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先讲新闻知识后讲课文吧,时间会不够用;先讲课文后讲新闻知识吧,也不轻松,怎样教才能又好又快呢?特级教师宁鸿彬是这样处理。
教师宣布上课,提出并板书课题。在读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即:第一,用一句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读课文之后,两名作答的学生竟不约而同。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述时,他们都是用的本文的课题;用一小段话表述时,他们都是用的课文的前两句话;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表述时,他们都是述说的全文大意。而且,对这两名学生的回答,全班学生一致赞同,毫无异议。
教师对此表示满意,接着告诉全班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板书: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板书: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频频点头,顺利接受。
这个教例简化了教材。第一,把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讲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合二为一,使教学过程化繁为简;第二,安排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为讲解文体知识,作了感性认识的准备,以分散难点,变难为易。简约,是讲究技巧,四两拨千斤,不是简单从事,如果把原本简约的教材无原则地简化,把精髓简化没了,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给减弱了,其后果比“照本宣科”还要糟糕。
七、拓展延伸需有度
拓展延伸,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增加,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新课标下的教材中提供了许多供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材料,教师切不可忽视。另外,教师根据学习环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与补充。
例如:枟鲁迅自传枠(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一课,总共才1 000字左右。但这里浓缩了鲁迅先生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这样的课该怎样来上呢?显然仅仅依靠枟鲁迅自传枠这篇文章的本身资料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邓立新老师在上这一课时,以诗入文来讲解枟鲁迅自传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极为简练、跳跃性极强的自传时,既能明白自传或传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又能从中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其人其事,邓老师在备课时把鲁迅的诗扩充在教学内容中来。
该篇课文内容可按从出生到写自传时分三大阶段,由此邓老师引入了三首诗。
第一阶段记述先生从出生到外出求学,引入诗枟别诸北三首——庚子二月枠。
第二阶段为求学阶段,引入诗枟自题小像枠。
第三阶段为回国之后,引入诗枟自嘲枠。
我们知道,鲁迅的诗歌创作最能反映鲁迅的文学创作历程。而诗歌深广的忧愤与深邃的思想也集中了鲁迅先生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人生经历。把诗补充到枟鲁迅自传枠一课教学中来是邓老师一大高明之处,从而使他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运用扩充来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是比较多见的。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教材,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必须掌握“度”,不能进行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无度拓展延伸。
在2012年杭州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特级教师蒋军晶讲的是枟已死的母熊枠,他引导学生讨论了十分钟关于杀生的问题。对这个扩展,教育专家周一贯认为在小学生的课堂上实在是没有必要,原因是“不杀生”这个命题是佛教的主题,在课堂上讨论这种连成人都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模糊认识。面对这种与课本相关的问题,不可不讲,但要“点到为止”,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就足以了。周老所讲的“点到为止”,实际是就是教材拓展延伸的“度”。
八、实践探究为发展
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践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成效。要培养让学生带着课本知识、带着课内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习惯,使教材得到有效的延伸,这也是优化教材的一种方法。某初中班办了一个类似网络上帖吧形式的“智慧堂”,学生可以发主题帖,众学生跟帖。要求学生发帖主题是提出与课内刚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众学生跟帖求解,教师参与点评,效果良好。下面记录了其中的一个主题:
同学们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老师见到后,在“智慧堂”里写道:“你提的问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咱们全班同学都会遇到,谢谢你在生活中发现了数学,请大家积极讨论这个问题”。一石击起千重浪,全班学生积极响应,各抒己见。经各小组汇总,有二十余种答案,现抄录同住一个家属院的几名学生的跟帖。
学生甲:这道题还不简单?我早就知道我家到学校的距离1.7公里,这是我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在摩托车上的里程表看到的。
学生乙:我不赞同甲同学的答案,因为不是自己做的,我想自己测量一下,用体育老师量跑道用的百米跑尺,量十次就是一千米。
学生丙:同学乙的想法很好,但是行不通,因为这样测量需要两个人,一百米、一百米的量,如果三千米就得量三十次,虽然准确,但是太麻烦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用步行测量的方法,我量了一下一步能走0.72米,我从家里到学校,共走了2 252步,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0.72×2 252=1 621(米)。很简单吧。
学生丁:前面几个同学的想法都很好,我想了一个更快一点的办法,我是骑着自行车测量的,我数了一下轮盘和飞轮的齿数,分别为18齿和46齿,于是我蹬一圈轮盘,后车轮就转46/18≈2.56圈,我又量出车轮的直径是0.64米,计算出周长是2π×0.64≈2.01米。所以,我蹬一圈轮盘自行车行走2.56×2.01≈5.15米,我骑车到学校蹬了325圈轮盘,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5.15×325=1 673(米)。可是,我测出的距离不一定准确。原因是:①量车轮的直径的时候,尺子贴不上轮胎,0.64米是估计的;②我数蹬车圈数的时候,总是数不准,上学、放学数了四个来回,八个数都对不上,有走神的时候数错的;有遇见熟人说话的时候数错的;有处理交通紧急情况的时候数错的……谁能帮助我解决?
像这样的问题在教材上是绝对找不到,也无法编入教材,通过这种方式发动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
上述八个优化教材的方法,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学生所在地域特点而定,不能机械套用,优化要有优化的充分理由。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重新组织教材只是为了新奇,胡乱地重新组合教材,让学生云里雾里,这样的做法还不如“照本宣科”。
通过画知识结构图,能迅速明确本堂课知识在本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使知识呈现思路清晰,减少走弯路。
三、想方设法突重点
一般说来,现行的各科教材首页或每个单元章头,都有重点提示,如何确定重点已不成问题。既然是重点,就得另眼看待,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识点,特别是在课时紧、内容多的时候,更要注意突出重点。可见突出重点是教师组织处理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主要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那么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怎样突出重点呢?
1.以舍保得法
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的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的做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纳入教学计划,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不可取的。”他的话很有见地。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有详有略。俗话说,少则得,多则惑。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不敢做出取舍,这也要,那也要,结果课堂上什么也没抓住。反之,教师对纷繁的教学内容敢于取舍、忍痛割爱,表面上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能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教材的重点,这实际上是以少胜多、以舍保得,让学生学到了更多重要的东西。
例如:初中语文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枠一课课文长、内容多,如果教师不做简化浓缩处理,不仅课时不够,而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特级教师宁鸿彬分析了教材特点:第一段虽短,但容量大;第二段写百草园夏日,写法精妙。第三段至第六段写美女蛇故事;第七段至第八段写捕鸟方法及乐趣;第九段写三味书屋,意在与百草园对比。
根据教材特点,宁老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重点让学生学习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教学目标。取舍合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铺路突出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重点内容其实也是难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铺路搭桥工作。也就是说,授课教师是否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做好相关知识的新旧衔接、复习巩固工作,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扫清有关障碍,从而为新的重点知识的学习铺好路、搭好桥。
3.设问突出法
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通过设问质疑也能突出重点。例如,在多位数乘法一章中,乘数中间有0的简便计算一节的重点是学生掌握计算时哪一步可以省略。为了促使学生内化这一重点知识,可以先让学生用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一步可以省略,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4.重复强化法
重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和足够练习的内容应该是重点。所以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在重点内容讲解后,围绕重点知识设计配置适当练习及时强化训练。
5.板书强化法
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会强化学生的记忆。精心设计板书能突出教材的重点,理清教材的脉络系统,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师设计板书时可对重点内容以表格、图像、板画、流程等形式加以板书,甚至结合彩色粉笔、下画着重号等形式来突出重点、关键内容。
四、难点分散记心间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太陡,学生学习较困难的知识。另外,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无论从生活经验、旧知识基础,学生都难以独立思考或想象、揣摩的内容也应确定为难点。其实,难点恰是教学魅力之所在,它是思维之源泉,探索之动力。在难点上处理得好,学生不仅能领悟知识、发展思维,而且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学习兴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难点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个好事,关键看老师如何对待和处理它。难点处理和突破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6种方法。
1.分散法
“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一直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传统而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深奥的难点,应该按照这个难点的层次,逐层分解,把原来的知识梯级,依据学生情况细分成若干小梯级。上海闸北八中那样“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做法,放缓了坡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教学难点“已知圆锥体底面的周长及高,求圆锥体的体积”可分成下列几个层次去理解:①圆锥体体积最直接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底面积×高÷3);②圆锥体的底面积是什么形状?③底面周长是什么意思?④底面周长与面积是否相同?⑤圆锥体的高是什么意思?⑥圆锥体底面积是否已知?为什么?⑦知道底面周长求底面面积,必须求出哪个关键条件?⑧知道底面半径,怎样求底面面积。
2.直观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具体的感性知识过渡。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经验,让他们观察一定的实物、模型、图形等,化抽象为具体,这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仍以七年级数学枟三角形枠为例,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对“n”字的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具体的图形——三条边,三个角;虽然是一个重点,但不是难点。而多边形不是具体的某n边形,所以要在证明中加上学生的想象力,对于七年级刚刚接触正规几何证明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利用直观法。第一次直观是,先让学生画出任意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然后直观的度量这三种图形的内角和;第二次直观是,让学生找出这三种图形中的每一个与三角形的关系——作辅助线;第三次直观是,让学生找规律:四边形比三角形、五边形比四边形、六边形比五边形均多出一个三角形。
通过如上的步步直观,学生不难悟出:
三角形内角和=180°(已有知识)
四边形内角和=18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2个三角形内角和=360°
五边形内角和=2个三角形内角和+1个三角形内角和=3个三角形内角和=540°
六边形内角和=3三角形内角和+1个三角形内角和=4个三角形内角和=720°
至此,学生马上就能得到结论:
n边形的内角和=(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n-2)·180°
3.举例法
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有时老师说明式的反复讲几遍,学生还不理解,而教师恰当地举出事例,学生马上豁然开朗。由此看来,举例法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又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学生在自然课上对地球的自转不甚理解,教师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人之所以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是因为人随地球一起运动,如同人坐在行驶的汽车内,只觉得车外的物体运动,却看不到汽车运动一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4.逆向法
逆向法就是利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颠倒的或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办法。一般说来,课本上只从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必须的,但从其反面印证也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学中要在正面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去理解。
去要点是逆向法中常用的方法——把概念的“要点”去掉一个或几个,会发生怎样的情形?例如,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为了突破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可以去掉“平均”两字,让学生思考会出现什么情况。逆表述的方法也很有效——把概念反过来念一念看对不对?如“钝角大于90度”,反过来讲“大于90度的是钝角”就错了。
5.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所以,在突破难点设计中对那些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多采用比较法。
6.计算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计算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如下面这个案例:
借算理 破难点
三毛小学 陆雅莲
枟挑山工枠一文是紧紧围绕“挑山工走的路程长,比游人慢,为什么他们用时却差不多”这个问题来写的,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探索。先让学生读懂挑山工和游人分别是怎样登山的;接着让学生画出挑山工上山的线路图;然后投影出一道结合课文设计的简单应用题让学生演算;挑山工从山下登上极顶行程18千米,每小时行2.4千米;游人从山下登上极顶行程9千米,每小时行3千米,挑山工和游人登上极顶分别需用多少小时?学生经简单运算后,很快得出以下结果:挑山工:18÷2.4=7.5(小时);游人:9÷3=3(小时)。根据解题结果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挑山工登上极顶需7.5小时,游人只需3小时,可游人与挑山工同时出发,又差不多时间到达,游人这多用的4.5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了呢?通过再读课文,学生很快知道了这些时间游人是花在“流连山色”“东看西看”与“玩玩闹闹”上了。以此为基础,学生轻松得出“挑山工目标单一,一心只想尽快地把货物挑上山顶;而游人登山的目标不止一个,既要沿途游览,又要登上极顶”的结论。这样巧妙地借助算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活化教材求多变
活化教材是教师挖掘教材,驾驭教材的真功夫,活化教材就是要把“死”的教材激“活”,设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内容相同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却不愿意看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电影电视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动态的,可以直观感受的。
怎样才能活化教材呢?
(1)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材、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有一位学生描述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一节数学课他就像一个魔术师,讲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例题进行变式,一会儿改变条件,一会儿改变结论。变来变去,把所有的练习题都揉了进来。尤其是讲几何题的时候,他不断地变换图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眼睛特别敏锐,我们哪里不会,哪里糊涂,好像他都能看出来。通过不断地对例题、习题的变式,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计,抓住我们的弱点,使我们清晰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要从学生单一听的学习变为动口、动手、动脑多元化学习;从学生个人独立学习变为分组联动合作学习。有一位语文教师谈到:“如何让学生既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又感到快乐、尽展魅力?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活用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模式进行创新,效果不错。中央电视台有‘开心辞典’,我教授古文有‘课前开心小辞典’;西部频道有‘魅力12’,我总结各个单元时有‘魅力33’——因为我教的班是初三·三班。近年来,我还尝试对话课、讨论课、名著鉴赏课、课本剧表演课、音乐语文结合课等多种课型。教师的探究、创意会让语文的世界更加多彩。”
为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辽宁丹东第六中学提出的观点是: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写、做;解放学生的眼、耳,让学生看、听;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思、疑。在“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展示无处不在: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讲台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看、听、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六、力求简约不简单
所谓简约,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对教材进行梳理、浓缩,提炼出教材的精华,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简约,绝不是简单。简约,不是自由删减学生的所学知识,不是对学生的放任。简约不简单是减负前提下的增效。
例如:初中课文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枠这篇课文是不大好教的。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一般只能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而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之中,既要教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又要教有关新闻的一系列基础知识,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先讲新闻知识后讲课文吧,时间会不够用;先讲课文后讲新闻知识吧,也不轻松,怎样教才能又好又快呢?特级教师宁鸿彬是这样处理。
教师宣布上课,提出并板书课题。在读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即:第一,用一句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读课文之后,两名作答的学生竟不约而同。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述时,他们都是用的本文的课题;用一小段话表述时,他们都是用的课文的前两句话;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表述时,他们都是述说的全文大意。而且,对这两名学生的回答,全班学生一致赞同,毫无异议。
教师对此表示满意,接着告诉全班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板书: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板书: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频频点头,顺利接受。
这个教例简化了教材。第一,把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讲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合二为一,使教学过程化繁为简;第二,安排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为讲解文体知识,作了感性认识的准备,以分散难点,变难为易。简约,是讲究技巧,四两拨千斤,不是简单从事,如果把原本简约的教材无原则地简化,把精髓简化没了,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给减弱了,其后果比“照本宣科”还要糟糕。
七、拓展延伸需有度
拓展延伸,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增加,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新课标下的教材中提供了许多供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材料,教师切不可忽视。另外,教师根据学习环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与补充。
例如:枟鲁迅自传枠(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一课,总共才1 000字左右。但这里浓缩了鲁迅先生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这样的课该怎样来上呢?显然仅仅依靠枟鲁迅自传枠这篇文章的本身资料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邓立新老师在上这一课时,以诗入文来讲解枟鲁迅自传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极为简练、跳跃性极强的自传时,既能明白自传或传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又能从中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其人其事,邓老师在备课时把鲁迅的诗扩充在教学内容中来。
该篇课文内容可按从出生到写自传时分三大阶段,由此邓老师引入了三首诗。
第一阶段记述先生从出生到外出求学,引入诗枟别诸北三首——庚子二月枠。
第二阶段为求学阶段,引入诗枟自题小像枠。
第三阶段为回国之后,引入诗枟自嘲枠。
我们知道,鲁迅的诗歌创作最能反映鲁迅的文学创作历程。而诗歌深广的忧愤与深邃的思想也集中了鲁迅先生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人生经历。把诗补充到枟鲁迅自传枠一课教学中来是邓老师一大高明之处,从而使他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运用扩充来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是比较多见的。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教材,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必须掌握“度”,不能进行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无度拓展延伸。
在2012年杭州小学语文简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特级教师蒋军晶讲的是枟已死的母熊枠,他引导学生讨论了十分钟关于杀生的问题。对这个扩展,教育专家周一贯认为在小学生的课堂上实在是没有必要,原因是“不杀生”这个命题是佛教的主题,在课堂上讨论这种连成人都讨论不清楚的问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模糊认识。面对这种与课本相关的问题,不可不讲,但要“点到为止”,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就足以了。周老所讲的“点到为止”,实际是就是教材拓展延伸的“度”。
八、实践探究为发展
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践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成效。要培养让学生带着课本知识、带着课内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习惯,使教材得到有效的延伸,这也是优化教材的一种方法。某初中班办了一个类似网络上帖吧形式的“智慧堂”,学生可以发主题帖,众学生跟帖。要求学生发帖主题是提出与课内刚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众学生跟帖求解,教师参与点评,效果良好。下面记录了其中的一个主题:
同学们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老师见到后,在“智慧堂”里写道:“你提的问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咱们全班同学都会遇到,谢谢你在生活中发现了数学,请大家积极讨论这个问题”。一石击起千重浪,全班学生积极响应,各抒己见。经各小组汇总,有二十余种答案,现抄录同住一个家属院的几名学生的跟帖。
学生甲:这道题还不简单?我早就知道我家到学校的距离1.7公里,这是我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在摩托车上的里程表看到的。
学生乙:我不赞同甲同学的答案,因为不是自己做的,我想自己测量一下,用体育老师量跑道用的百米跑尺,量十次就是一千米。
学生丙:同学乙的想法很好,但是行不通,因为这样测量需要两个人,一百米、一百米的量,如果三千米就得量三十次,虽然准确,但是太麻烦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用步行测量的方法,我量了一下一步能走0.72米,我从家里到学校,共走了2 252步,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0.72×2 252=1 621(米)。很简单吧。
学生丁:前面几个同学的想法都很好,我想了一个更快一点的办法,我是骑着自行车测量的,我数了一下轮盘和飞轮的齿数,分别为18齿和46齿,于是我蹬一圈轮盘,后车轮就转46/18≈2.56圈,我又量出车轮的直径是0.64米,计算出周长是2π×0.64≈2.01米。所以,我蹬一圈轮盘自行车行走2.56×2.01≈5.15米,我骑车到学校蹬了325圈轮盘,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5.15×325=1 673(米)。可是,我测出的距离不一定准确。原因是:①量车轮的直径的时候,尺子贴不上轮胎,0.64米是估计的;②我数蹬车圈数的时候,总是数不准,上学、放学数了四个来回,八个数都对不上,有走神的时候数错的;有遇见熟人说话的时候数错的;有处理交通紧急情况的时候数错的……谁能帮助我解决?
像这样的问题在教材上是绝对找不到,也无法编入教材,通过这种方式发动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
上述八个优化教材的方法,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学生所在地域特点而定,不能机械套用,优化要有优化的充分理由。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重新组织教材只是为了新奇,胡乱地重新组合教材,让学生云里雾里,这样的做法还不如“照本宣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