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你几招】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教你几招】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时间:2023-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优化课堂结构第六讲 优化课堂结构是上好课的关键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既然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命脉,那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时首要考虑的事情,要认真学习优秀的教学结构,加以内化并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结构模式特色。

【教你几招】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第六讲 优化课堂结构是上好课的关键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徐斌

【直面问题】课堂结构决定教学的成败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即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结构虽然一样,但结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看来结构组织是一门大有潜力可挖的科学和艺术。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事实能成为科学,组织得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艺术。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简单地说是课堂教学运作流程,如果这个教学流程对同类课型有广泛的适应性,那么,它又可以叫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模式中涵盖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就是在课堂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各教学要素进行最优化的、相对稳定的组合。一个颇有教学素养的教师备课时都会在设计课堂结构上下一番工夫,评价一堂课重点要看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要靠课堂结构来保证,课堂结构杂乱无章或者把课堂教学当成搞大型讲座或学术研究会,注定要失败。

【案例启示】不懂课堂结构的惨痛教训

今年暑假,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公开选招各学科教师,前来应聘的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选招方案中分成基本条件、口试、笔试和试讲四个部分,基本条件中明显的向研究生倾斜,研究生小张连闯三关,在基本条件、口试、笔试三项考核加分中名列第一,欣喜若狂的小张开始闯第四关——试讲。

学校在教室里安排了20余名学生听课,小张讲的是枟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枠一节,通过他的讲解可以看出,他数学功底确实很深、知识面也很宽,他把大学布尔代数方面的相关内容都加进去了。自己讲了一节课中间都没停顿过,但20余名听课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计时员警告他“下课时间到了”,他都没有听见。评委们一致给他打了最低分,结果前三关名列第一的小张因此而落聘。

条件优越、满腹经纶的小张为什么在试讲的时候失利?因为他不懂得课堂要有课堂的结构,只知道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事,这一失误让他失去了去这所学校工作的机会。

【借题发挥】优化课堂结构的基本原理

课堂结构设计就是要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形成反映了执教者的教学理念,也透视出教育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了解学情。一个颇有教学素养的教师备课时都会在设计课堂结构上下一番工夫。

通过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集中程度s与时间t变化的关系,可用图6.1来表示:

图6.1

这一曲线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研究和运用课堂结构时,应设法尽量缩短t0→t1、t2→t3这两段时间,以相应的延长最佳思维时间t1→t2,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地说,在t0→t1这段时间里,应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t1→t2这段时间内,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此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因而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在t2→t3这段时间里,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有所增强,以减少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研究证明: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t2→t3这段时间里应提倡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以相对延长最佳思维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吸收国内外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20余年的实验筛选,总结出四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原理,即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反馈原理。

(1)情意原理。其宗旨是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营造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相“冲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把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序进原理。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避免知识庞杂不得要领。学生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结构体系,就能认识到,许多表面上的新知识并不全是新的,它只不过是熟悉问题的变式或综合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形成概念排列的思维活动。尽量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合理的、实质的联系;尽量使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

(3)活动原理。教学中采用“尝试指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尝试,充分进行自主活动,给他们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反馈原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通过搜集与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顾泠沅,1991)

上述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图和顾泠沅教授的四条课堂教学基本原理给我们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上好每一堂课。

【教你几招】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既然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命脉,那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时首要考虑的事情,要认真学习优秀的教学结构,加以内化并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结构模式特色。

一、从历史的教学模式中汲取营养

回顾教育发展史,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下,都有相应的教学结构模式。中国最早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是“讲——听——讲——记——练”。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以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提出了“观察——记忆——理解——练习”结构模式。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明了——联合——概括——应用”四段式结构模式。进入20世纪,美国教育家提出了五步教学法模式“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根据目标分类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集体、单元教学——根据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目标进行矫正学习——根据目标进行总结性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方兴未艾,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尽管实验的主持人或创立者都是以“法”自称,实际上往往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包含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组合模式。例如:“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概括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融入可操作的“启——读——练——知——结”等教学步子中。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并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为其操作程序。我国湖北大学副教授黎世法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六因素单元教学”模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等。

进入21世纪,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以枟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枠课程进课堂为标志,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正在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研究性学习大致分成习题型和课题型两类。

习题型研究性学习主要载体是课堂和作业,围绕典型习题产生的合理性、知识价值、多解性、归一性、可扩充性等方面展开研究活动,一般在一两节课甚至是十几分钟内完成,属于短期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是:

图6.1

这一曲线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在研究和运用课堂结构时,应设法尽量缩短t0→t1、t2→t3这两段时间,以相应的延长最佳思维时间t1→t2,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地说,在t0→t1这段时间里,应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t1→t2这段时间内,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此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因而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在t2→t3这段时间里,输入信息的强度应有所增强,以减少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研究证明: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降低大脑皮层的疲劳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t2→t3这段时间里应提倡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以相对延长最佳思维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吸收国内外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20余年的实验筛选,总结出四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原理,即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反馈原理。

(1)情意原理。其宗旨是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营造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相“冲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把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序进原理。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避免知识庞杂不得要领。学生一旦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结构体系,就能认识到,许多表面上的新知识并不全是新的,它只不过是熟悉问题的变式或综合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形成概念排列的思维活动。尽量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合理的、实质的联系;尽量使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

(3)活动原理。教学中采用“尝试指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尝试,充分进行自主活动,给他们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反馈原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通过搜集与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顾泠沅,1991)

上述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图和顾泠沅教授的四条课堂教学基本原理给我们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上好每一堂课。

【教你几招】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既然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命脉,那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时首要考虑的事情,要认真学习优秀的教学结构,加以内化并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结构模式特色。

一、从历史的教学模式中汲取营养

回顾教育发展史,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下,都有相应的教学结构模式。中国最早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是“讲——听——讲——记——练”。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以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提出了“观察——记忆——理解——练习”结构模式。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明了——联合——概括——应用”四段式结构模式。进入20世纪,美国教育家提出了五步教学法模式“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根据目标分类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集体、单元教学——根据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目标进行矫正学习——根据目标进行总结性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方兴未艾,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尽管实验的主持人或创立者都是以“法”自称,实际上往往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包含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组合模式。例如:“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概括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融入可操作的“启——读——练——知——结”等教学步子中。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并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为其操作程序。我国湖北大学副教授黎世法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六因素单元教学”模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等。

进入21世纪,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以枟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枠课程进课堂为标志,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正在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研究性学习大致分成习题型和课题型两类。

习题型研究性学习主要载体是课堂和作业,围绕典型习题产生的合理性、知识价值、多解性、归一性、可扩充性等方面展开研究活动,一般在一两节课甚至是十几分钟内完成,属于短期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是:

课题型研究性学习主要载体是课堂和社区,围绕一个章节或一个学期内的重点知识,寻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活动,一般在几个星期或一个学期内完成,属于中长期研究性学习,此类活动安排不宜过于频繁,不能流于形式。一般模式是:

课题型研究性学习主要载体是课堂和社区,围绕一个章节或一个学期内的重点知识,寻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活动,一般在几个星期或一个学期内完成,属于中长期研究性学习,此类活动安排不宜过于频繁,不能流于形式。一般模式是:

通过上述举例,课堂结构的模式多种多样,如何判断教学模式的优劣,把别人创造的课堂模式“为我所用”,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实验、多探索,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结构模式。

二、教你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结构

一堂课的教学结构多种多样,即使是最优化的课堂结构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前人们对同课异构的研究乐此不疲,就是这个原因。教书多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明确教什么

明确教什么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及相关资料,确定让学生牢固掌握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学会什么、建立什么样的思想,等等。

2.理清教学思路

明确了教什么之后,就要思考课堂呈现方式。不管上什么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完这项内容接着要做什么,都要想清楚,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遵循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灵活设计。教学思路的方式大致有:由特殊到一般法、由一般到特殊法、主线扩散法、镶嵌法、移步换形法、由此及彼法、烘云托月法、反例法、“抖包袱”法、悬念作结法等。

上面的方法都是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知识的习惯总结出来的,比如:由特殊到一般法运用于数的认识,只有认识了1、2、3这样的具体的数,才能形成自然数的概念,也只有形成自然数的概念才能判断更为一般的数,如1 000、10 000是不是自然数,这又是由一般到特殊法;“抖包袱”法借鉴于相声界,在相声表演中,常常采用先设置悬念,然后逐步解开悬念,从而达到喜剧效果,这就是“抖包袱”的方法,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会增强课堂感染力。名师的课堂为什么能吸引学生?理清教学思路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根据课堂动态变化,往往预设的结构会失灵,但只要教学思路清楚,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一堂课往往因应急变化而更加精彩。

3.给课堂分段

就像写文章需要列提纲一样,40分钟或45分钟的一堂课,要分成几段,即划分成若干个环节,比如划分成传统的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五个环节,这样才不至于丢掉其中的关键部分,也才能重点思考每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环节的划分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思路就不清晰,太多了显得繁杂累赘。当然,这种分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为各教学环节命名

划分好了教学环节以后,就要给每一个环节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命名的原则一是高度归纳本环节的具体做法;二是名字不能太诗意化,要具体一些,不能让人摸不到头脑,但也不能过于具体,过于具体了只能适合某一堂课,体现不出一类课型的模式性;三是富有时代气息,即符合新理念的要求,现在已经执行课程标准十余年,还抱着教学大纲的理念不放显然不合时宜;四是环节名字不能太长,要讲究精练。比如:上课开始的环节,应该考虑怎样引入,可以起名为“新课引入”,虽然这个名字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但不太具体,没有体现引入方法;可以命名为“提出问题”,但这个又过于宽泛,并少了一点时代感,不如说“设置问题情境”好;还有人命名为“设疑激趣”,设疑就是设置问题情境,激趣就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虽然仅四个字,但把做法与目标都交代清楚了,虽然没有指明是新课引入环节,但由本环节的标题足以证明是新课引入,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名字。例如,有一个教师教小学谜语诗枟画枠的教学结构是这样设计的:①谜语引路,启发自学;②编写有趣的题目,议论和阅读课文;③形式多样,巧妙地练,快乐地练。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虽然交代得比较清楚,但环节名称不精练。

5.环节释意

确定了环节名称,还要对各环节的意义做出阐释,特别是在说课或教学设计比赛中环节的释意更为重要,不然,别人不会知道各环节命名的含义。

例如: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的释意如下:①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②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③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④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⑤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⑥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教师由学别人的课,到走自己的路是一大进步,由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到创新别人的教学模式,生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是莫大的教学成果。

三、教你尝试“五步连环”教学模式

笔者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教法学法并重,知识能力同举”的原则,探究出了“五步连环”课堂教学模式,即:“导中求疑(情景导入,引趣生疑)——疑中求解(迫切求知,自发解惑)——解中求用(运用新知,举一反三)——用中求活(新知内化,适当拓展)——活中求实(归纳总结,分类达标)”。下面是笔者的信息技术课枟借助计算机制作数据统计图枠的教学实录。

1.导中求疑——情景导入,引趣生疑

师: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枟统计的初步认识枠,“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收集“数据”,“数据”需要存放在“数据统计表”中,为了使数据特征表现得更直观又要制作“数据统计图”。

板书:统计数据统计表统计图…………………………Ⅰ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哪几种类型的统计图?

生:有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等。

随即补齐板书:

折线图

通过上述举例,课堂结构的模式多种多样,如何判断教学模式的优劣,把别人创造的课堂模式“为我所用”,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实验、多探索,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结构模式。

二、教你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结构

一堂课的教学结构多种多样,即使是最优化的课堂结构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前人们对同课异构的研究乐此不疲,就是这个原因。教书多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明确教什么

明确教什么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及相关资料,确定让学生牢固掌握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学会什么、建立什么样的思想,等等。

2.理清教学思路

明确了教什么之后,就要思考课堂呈现方式。不管上什么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完这项内容接着要做什么,都要想清楚,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遵循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灵活设计。教学思路的方式大致有:由特殊到一般法、由一般到特殊法、主线扩散法、镶嵌法、移步换形法、由此及彼法、烘云托月法、反例法、“抖包袱”法、悬念作结法等。

上面的方法都是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知识的习惯总结出来的,比如:由特殊到一般法运用于数的认识,只有认识了1、2、3这样的具体的数,才能形成自然数的概念,也只有形成自然数的概念才能判断更为一般的数,如1 000、10 000是不是自然数,这又是由一般到特殊法;“抖包袱”法借鉴于相声界,在相声表演中,常常采用先设置悬念,然后逐步解开悬念,从而达到喜剧效果,这就是“抖包袱”的方法,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会增强课堂感染力。名师的课堂为什么能吸引学生?理清教学思路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根据课堂动态变化,往往预设的结构会失灵,但只要教学思路清楚,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一堂课往往因应急变化而更加精彩。

3.给课堂分段

就像写文章需要列提纲一样,40分钟或45分钟的一堂课,要分成几段,即划分成若干个环节,比如划分成传统的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五个环节,这样才不至于丢掉其中的关键部分,也才能重点思考每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环节的划分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思路就不清晰,太多了显得繁杂累赘。当然,这种分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为各教学环节命名

划分好了教学环节以后,就要给每一个环节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命名的原则一是高度归纳本环节的具体做法;二是名字不能太诗意化,要具体一些,不能让人摸不到头脑,但也不能过于具体,过于具体了只能适合某一堂课,体现不出一类课型的模式性;三是富有时代气息,即符合新理念的要求,现在已经执行课程标准十余年,还抱着教学大纲的理念不放显然不合时宜;四是环节名字不能太长,要讲究精练。比如:上课开始的环节,应该考虑怎样引入,可以起名为“新课引入”,虽然这个名字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但不太具体,没有体现引入方法;可以命名为“提出问题”,但这个又过于宽泛,并少了一点时代感,不如说“设置问题情境”好;还有人命名为“设疑激趣”,设疑就是设置问题情境,激趣就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虽然仅四个字,但把做法与目标都交代清楚了,虽然没有指明是新课引入环节,但由本环节的标题足以证明是新课引入,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名字。例如,有一个教师教小学谜语诗枟画枠的教学结构是这样设计的:①谜语引路,启发自学;②编写有趣的题目,议论和阅读课文;③形式多样,巧妙地练,快乐地练。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虽然交代得比较清楚,但环节名称不精练。

5.环节释意

确定了环节名称,还要对各环节的意义做出阐释,特别是在说课或教学设计比赛中环节的释意更为重要,不然,别人不会知道各环节命名的含义。

例如: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的释意如下:①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②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③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④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⑤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⑥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教师由学别人的课,到走自己的路是一大进步,由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到创新别人的教学模式,生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是莫大的教学成果。

三、教你尝试“五步连环”教学模式

笔者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教法学法并重,知识能力同举”的原则,探究出了“五步连环”课堂教学模式,即:“导中求疑(情景导入,引趣生疑)——疑中求解(迫切求知,自发解惑)——解中求用(运用新知,举一反三)——用中求活(新知内化,适当拓展)——活中求实(归纳总结,分类达标)”。下面是笔者的信息技术课枟借助计算机制作数据统计图枠的教学实录。

1.导中求疑——情景导入,引趣生疑

师: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枟统计的初步认识枠,“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收集“数据”,“数据”需要存放在“数据统计表”中,为了使数据特征表现得更直观又要制作“数据统计图”。

板书:统计数据统计表统计图…………………………Ⅰ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哪几种类型的统计图?

生:有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等。

随即补齐板书:

折线图

……统计图………………………………Ⅱ

师:我们回忆一下当时讲过的例题和习题。

打开Excel课件,分别演示案例1工作表和案例2工作表中的两个案例。案例1 北京、昆明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比较图(折线图)。

……统计图………………………………Ⅱ

师:我们回忆一下当时讲过的例题和习题。

打开Excel课件,分别演示案例1工作表和案例2工作表中的两个案例。案例1 北京、昆明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比较图(折线图)。

案例2 小明一周内午餐费、交通费、文具费和娱乐费的消费统计(是条形图和扇形图)。

案例2 小明一周内午餐费、交通费、文具费和娱乐费的消费统计(是条形图和扇形图)。

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两个案例的图表之后,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当出示案例1和案例2的第一、二幅图表后,问学生:这些统计图漂亮吗?

生:漂亮!

旧题新做,技法高超,效果明显,倍感新鲜。“漂亮”二字,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实际上,学生早已惊叹不已了。

师:更漂亮的还在后头!

在这时候,继续出示第三和第四个图表(更富有创意的图表),由学生欣赏,把问题推向高潮,在高潮迭起中,提出问题:

师:你想制作出更漂亮的图表吗?请大家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枟借用计算机制作数据统计图枠

随即切换到PowerPoint,在大屏幕上出示课题。同时,以如下的话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师:只要你认真学,保你两节课后比我做得好!

通过欣赏图表,引起学生对制作图表的兴趣,但这是学生所不会的,是新知,形成“非学不可”的效应,这样就营造“认知冲突”,形成“愤”“悱”状态。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良好时机,提出教学任务——用计算机制作数据统计图。

用鼓励性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强制手段,“保你两堂课后比我做得好”,是教育新理念的充分体现。

2.疑中求解——迫切求知,自发解惑

第一环节:图表制作铺路石——基本概念。观察刚才出示的图表,解释有关概念与约定,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1)图表区、绘图区、图例;

(2)分类(X)轴、数值(Y)轴、坐标轴;

(3)标题:图表标题、分类(X)轴标题、数值(Y)轴标题;

为便于记忆,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区”“两轴”“三标题”。

学习完毕,让学生默记一分钟,然后,找学生叙述。

再介绍一个重要约定:

(4)系列产生在行;系列产生在列

提醒学生注意:表,是绘图用的数据源。在制图之前,(表的)序列方向首先记(清)。

以上内容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讲解是最佳选择,需要预先制作实例图片素材,再对实例的各部分做动画标识,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第二环节:图表制作全接触——由表格到图表。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便可心轻松地学习新知。

切换到Excel,打开枟案例3枠工作表,探究数据图表制作过程。

案例3 由A、B、C三地一年中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具体步骤如下:

①选中统计表下面的适当位置(或新的工作表),执行“插入”→“图表”命令,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

板书:①“插入”→“图表” ………………………………Ⅲ

②“图表向导”共有4个步骤,对其进行一一设置。

板书:②“图表向导” ……………………………………Ⅳ

步骤之1是“图表类型”,供我们选择的有十几种,一一浏览,以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对照预览窗口的各种图形,比较说明绘制数据条形图即是柱形图,绘制扇形图即是饼图。

并板书:条形图≡柱形图

扇形图≡饼图 ………………………………………Ⅴ

最后,从左框中选择“折线图”,从右框中选择“数据点折线图”。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步骤之2,给图表提供“源数据”。点击“数据区域”右边的按钮,选择已知数据表区域,返回;“系列产生在”要选择“行”单选按钮。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步骤之3,利用“图表选项”设置,选中“标题”选项卡,命名“图表标题”“分类(X)轴标题”“数值(Y)轴标题”;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步骤之4,选择将图表“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选择当前工作表(默认)。点击[完成]按钮,完成图表的插入。

③调整图表。为了使图表更符合我们的要求,往往适当改变大小,并拖动到适当位置。这些操作和调整图片的操作相同。

板书:③调整图表 ……………………………………………Ⅵ

第三环节:同学面前展才华——你学会了吗。由学生上台重复演示操作过程,大家共同掌握操作要领。由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大家作参谋,要集思广益,并注意鼓励上台演示的学生。

3.解中求用——运用新知,举一反三

解决遇到问题的同时,学生获得了新知,并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要及时的记忆和模仿,通过习题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师:现在大家上机练习,练习要求:做三道题——第一题,重复刚才题目;第二题,案例1,做出折线图;第三题,案例2,做出条形图和扇形图。

有余力的同学试验图表向导中没有用到的选项,体会其用途和效果。

随即切换到PowerPoint,在大屏幕上展示上述要求。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的监控功能,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巡视课堂,注意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用中求活——新知内化,适当拓展

在获取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想象,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建构不同的过程与结果,然后开展讨论和交流,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体会更多的图表表现形式,感受信息表现的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第一环节:对折线图的再加工

(1)图表各部分的选定。

(2)图表结构的调整、个性化设置与美化。

板书:④个性化设置与美化图表 ……………………Ⅶ

探索重点是体验、运用“图表区格式”“绘图区格式”和“图表选项”中各选项卡的功能。

第二环节:调整与美化其他样式的图表

与折线图表相类似,通过讨论、研究完成,通过开展“看谁做得更精彩”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做得独具一格,通过“创意大奖属于谁”的鼓励,让学生再创新高,制作出一幅幅创造性的作品。

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作用,点击“监控转播”按钮,监控学生练习,及时发现共性问题;点击“广播教学”按钮,集中辅导纠错;发现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点击“学生演示”按钮,及时让这个学生介绍给大家。

5.活中求实——归纳总结,分类达标

根据板书线索,系统总结本节课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回忆,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师生互提疑难,现场解决,不准把疑惑带到课后。最后布置分层实习作业。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五步连环”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条有效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条“有效链”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这条“有效链”,既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课堂上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源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以阿莫什维利等人为代表的“合作教育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合作学习是在实施新课程中大力提倡和推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一词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成为高频词,在枟语文课程标准枠中出现16次,枟数学课程标准枠中出现29次。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教师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时又该怎样设计和组织呢?

1.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通过同学间、师生间、师生与教材间的交流、沟通、互动等来学习,从而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合作学习间的互动不仅包括知识上的,还包括思想、情感等多种信息的沟通。

2.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套路,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它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程序。但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特别是每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同,其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的情况下,学生课堂的合作学习程序大致可分为:合作诱导——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反馈结果——教师点评。

(1)合作诱导。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想要合作的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要领:①提前设计好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要让学生感到是非合作不可的;②预计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去解决。

(2)明确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提出本课学习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目标应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要领:①给学生出示学习提纲,一般要板书出来,不要口述;②提纲要有思考价值,不要把答案隐含在提纲中,少出现是非判断之类的问题;③给出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时间限制。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努力探索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教学站在新的平台之上。

要领: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②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积极思索,此时教室里相对平和、安静,犹如小鸭浮水外静内动;③养成圈圈点点、画画写写的习惯,对自己认为学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储备合作学习的素材。

(4)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每组可发合作探究记录单,有条件的可发一块小黑板或投影片,记录合作学习成果与问题。

要领:①合作探究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与引导;②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既保证每个学生不能脱离小组,又保证学生的讨论不能走题,既鼓励尖子生的引领,又保证全体学生发言;③注意变化分组形式,反复使用一两种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会产生厌倦。

(5)组间交流。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学习与活动的成果与未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交流形式可以在原地交流,可以合并小组交流,也可以一人或几人轮流到讲台交流。

要领:①对学生的发言加强调控,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②控制发言学生人数,交流时间从问题解决和课堂教学总时间两个方面来控制;③注意纠正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发言的态势、语音的清晰度、语言表达情况等。

(6)点评提高。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或由教师指派学生点评学生的汇报,还可以利用给各组得分的方式,做出定量评价,记分牌可以做成类似乒乓球比赛的记分牌,可用旧台历制作或学校集体制作记分牌。

要领:①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表达中出现的细节;②教师进行必要的概括提升,以整合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③教师用语要画龙点睛,不应是学生观点的重复。④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让学生意犹未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的要诀如下:

生活化导入,总揽式介绍。

设疑性引导,高效率自学。

互动式探究,理论性归纳。

针对性达标,网络化小结。

拓展式提升,开放性思考。

总之,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可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不能由主宰者变成旁观者,要始终控制住课堂局面与合作学习进度,适时引导,特别是加强个别辅导与组间巡视。

3.合作学习的分组艺术

合作学习突出合作,合作的分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通常有以下三种分组方式:

(1)双人分组合作。这是在传统排座位形式下最简单宜行的一种,同桌或前后两人一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但由于分组太散,给全班交流环节带来不便。

(2)四人分组合作。这种方式也很简单,前后两排座位结合,增加了相互启发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四人以上分组合作。这种分组方式要打乱传统的班级座位制,重新排放课桌,好处是集思广益,但由于人数太多,教师不宜控制场面,学生发言的机会减少,“滥竽充数”现象会增加。经过笔者的反复试验,这种分组形式适合到课堂外的活动分组,在课堂内以四人为佳,不超过六人,而课后共同搜集资料就可以把小组扩大一些。

例如:枟说不尽的桥枠这个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比赛收集“桥”的资料的多少,小组的分工是:一人查唐诗,一人看宋词,一人翻报纸,一人网上查询,两人统计整理,通过合作,搜集的资料就会大大增加。

其实,学生的学习分组也像娱乐活动一样,两人一组的活动有下棋,以静为主,突出个人思考;四人一组的活动有打麻将,虽仍以静为主,但气氛热烈了许多;六人一组的活动有打扑克,当六人一组的时候就要想办法通过“要朋友”的方式分成两个对抗小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兴趣盎然。但超过六人,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地,适合于去户外组织打篮球、踢足球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小组特色或组员的期望让学生为本小组取名,例如,按形象特色可起名为小鸟组、彩虹组、飞翔组、梦幻组等,按思维取向起名为求异组、开拓组、梦想组等。笔者见到衡水二中连学生宿舍都有各自的起名,有猛虎队、龙腾轩、鲲鹏阁等。小组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在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参加讨论的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按学习成绩来说,一般是强弱搭配,但根据探讨的目的也可以强强联合,弱弱互助。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不使学生固定在某一个组内,使学生不断接受更多同学的观点和影响。

五、杜郎口中学的自主教学模式简介

我于2011年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那天我们一行40余人七点半就来到这所中学,看到学校门口已经停放着七辆大客车,据了解这些是来自广东、河南等地的教育考查团,我们随人流涌进了校园,体验了这所学校课堂教学的全新风光。

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仅用极少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模式(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上不讲)。杜郎口中学的讲台被校长砸掉了,黑板增加了,由一块专供教学用的黑板变成教室东西北和教室外走廊南墙的大面积黑板,室内的粉笔盒有十几个,黑板擦有十几个,这些黑板擦都像其他学校用过几年。在这种格局下,教师和学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水平面,司空见惯的“一个面向”(学生面向黑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随时调整的“多个面向”。他们的自学小组分得非常灵活,少则3~4人,多则6~8人。上课时,同一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或交流或讨论,也不乏争论(见图6.2)。

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两个案例的图表之后,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当出示案例1和案例2的第一、二幅图表后,问学生:这些统计图漂亮吗?

生:漂亮!

旧题新做,技法高超,效果明显,倍感新鲜。“漂亮”二字,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实际上,学生早已惊叹不已了。

师:更漂亮的还在后头!

在这时候,继续出示第三和第四个图表(更富有创意的图表),由学生欣赏,把问题推向高潮,在高潮迭起中,提出问题:

师:你想制作出更漂亮的图表吗?请大家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枟借用计算机制作数据统计图枠

随即切换到PowerPoint,在大屏幕上出示课题。同时,以如下的话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师:只要你认真学,保你两节课后比我做得好!

通过欣赏图表,引起学生对制作图表的兴趣,但这是学生所不会的,是新知,形成“非学不可”的效应,这样就营造“认知冲突”,形成“愤”“悱”状态。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良好时机,提出教学任务——用计算机制作数据统计图。

用鼓励性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强制手段,“保你两堂课后比我做得好”,是教育新理念的充分体现。

2.疑中求解——迫切求知,自发解惑

第一环节:图表制作铺路石——基本概念。观察刚才出示的图表,解释有关概念与约定,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1)图表区、绘图区、图例;

(2)分类(X)轴、数值(Y)轴、坐标轴;

(3)标题:图表标题、分类(X)轴标题、数值(Y)轴标题;

为便于记忆,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区”“两轴”“三标题”。

学习完毕,让学生默记一分钟,然后,找学生叙述。

再介绍一个重要约定:

(4)系列产生在行;系列产生在列

提醒学生注意:表,是绘图用的数据源。在制图之前,(表的)序列方向首先记(清)。

以上内容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讲解是最佳选择,需要预先制作实例图片素材,再对实例的各部分做动画标识,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第二环节:图表制作全接触——由表格到图表。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便可心轻松地学习新知。

切换到Excel,打开枟案例3枠工作表,探究数据图表制作过程。

案例3 由A、B、C三地一年中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具体步骤如下:

①选中统计表下面的适当位置(或新的工作表),执行“插入”→“图表”命令,打开“图表向导”对话框。

板书:①“插入”→“图表” ………………………………Ⅲ

②“图表向导”共有4个步骤,对其进行一一设置。

板书:②“图表向导” ……………………………………Ⅳ

步骤之1是“图表类型”,供我们选择的有十几种,一一浏览,以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对照预览窗口的各种图形,比较说明绘制数据条形图即是柱形图,绘制扇形图即是饼图。

并板书:条形图≡柱形图

扇形图≡饼图 ………………………………………Ⅴ

最后,从左框中选择“折线图”,从右框中选择“数据点折线图”。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步骤之2,给图表提供“源数据”。点击“数据区域”右边的按钮,选择已知数据表区域,返回;“系列产生在”要选择“行”单选按钮。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步骤之3,利用“图表选项”设置,选中“标题”选项卡,命名“图表标题”“分类(X)轴标题”“数值(Y)轴标题”;点击[下一步]按钮。

进入步骤之4,选择将图表“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选择当前工作表(默认)。点击[完成]按钮,完成图表的插入。

③调整图表。为了使图表更符合我们的要求,往往适当改变大小,并拖动到适当位置。这些操作和调整图片的操作相同。

板书:③调整图表 ……………………………………………Ⅵ

第三环节:同学面前展才华——你学会了吗。由学生上台重复演示操作过程,大家共同掌握操作要领。由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大家作参谋,要集思广益,并注意鼓励上台演示的学生。

3.解中求用——运用新知,举一反三

解决遇到问题的同时,学生获得了新知,并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要及时的记忆和模仿,通过习题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师:现在大家上机练习,练习要求:做三道题——第一题,重复刚才题目;第二题,案例1,做出折线图;第三题,案例2,做出条形图和扇形图。

有余力的同学试验图表向导中没有用到的选项,体会其用途和效果。

随即切换到PowerPoint,在大屏幕上展示上述要求。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的监控功能,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巡视课堂,注意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用中求活——新知内化,适当拓展

在获取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想象,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建构不同的过程与结果,然后开展讨论和交流,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体会更多的图表表现形式,感受信息表现的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第一环节:对折线图的再加工

(1)图表各部分的选定。

(2)图表结构的调整、个性化设置与美化。

板书:④个性化设置与美化图表 ……………………Ⅶ

探索重点是体验、运用“图表区格式”“绘图区格式”和“图表选项”中各选项卡的功能。

第二环节:调整与美化其他样式的图表

与折线图表相类似,通过讨论、研究完成,通过开展“看谁做得更精彩”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做得独具一格,通过“创意大奖属于谁”的鼓励,让学生再创新高,制作出一幅幅创造性的作品。

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作用,点击“监控转播”按钮,监控学生练习,及时发现共性问题;点击“广播教学”按钮,集中辅导纠错;发现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点击“学生演示”按钮,及时让这个学生介绍给大家。

5.活中求实——归纳总结,分类达标

根据板书线索,系统总结本节课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回忆,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师生互提疑难,现场解决,不准把疑惑带到课后。最后布置分层实习作业。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五步连环”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条有效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条“有效链”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这条“有效链”,既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课堂上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源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以阿莫什维利等人为代表的“合作教育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合作学习是在实施新课程中大力提倡和推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一词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成为高频词,在枟语文课程标准枠中出现16次,枟数学课程标准枠中出现29次。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教师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时又该怎样设计和组织呢?

1.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通过同学间、师生间、师生与教材间的交流、沟通、互动等来学习,从而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合作学习间的互动不仅包括知识上的,还包括思想、情感等多种信息的沟通。

2.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套路,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它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程序。但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特别是每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同,其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的情况下,学生课堂的合作学习程序大致可分为:合作诱导——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反馈结果——教师点评。

(1)合作诱导。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想要合作的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要领:①提前设计好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要让学生感到是非合作不可的;②预计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去解决。

(2)明确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提出本课学习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目标应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要领:①给学生出示学习提纲,一般要板书出来,不要口述;②提纲要有思考价值,不要把答案隐含在提纲中,少出现是非判断之类的问题;③给出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时间限制。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努力探索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教学站在新的平台之上。

要领: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②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积极思索,此时教室里相对平和、安静,犹如小鸭浮水外静内动;③养成圈圈点点、画画写写的习惯,对自己认为学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储备合作学习的素材。

(4)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每组可发合作探究记录单,有条件的可发一块小黑板或投影片,记录合作学习成果与问题。

要领:①合作探究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与引导;②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既保证每个学生不能脱离小组,又保证学生的讨论不能走题,既鼓励尖子生的引领,又保证全体学生发言;③注意变化分组形式,反复使用一两种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会产生厌倦。

(5)组间交流。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学习与活动的成果与未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交流形式可以在原地交流,可以合并小组交流,也可以一人或几人轮流到讲台交流。

要领:①对学生的发言加强调控,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②控制发言学生人数,交流时间从问题解决和课堂教学总时间两个方面来控制;③注意纠正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发言的态势、语音的清晰度、语言表达情况等。

(6)点评提高。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或由教师指派学生点评学生的汇报,还可以利用给各组得分的方式,做出定量评价,记分牌可以做成类似乒乓球比赛的记分牌,可用旧台历制作或学校集体制作记分牌。

要领:①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表达中出现的细节;②教师进行必要的概括提升,以整合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③教师用语要画龙点睛,不应是学生观点的重复。④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让学生意犹未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的要诀如下:

生活化导入,总揽式介绍。

设疑性引导,高效率自学。

互动式探究,理论性归纳。

针对性达标,网络化小结。

拓展式提升,开放性思考。

总之,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可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不能由主宰者变成旁观者,要始终控制住课堂局面与合作学习进度,适时引导,特别是加强个别辅导与组间巡视。

3.合作学习的分组艺术

合作学习突出合作,合作的分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通常有以下三种分组方式:

(1)双人分组合作。这是在传统排座位形式下最简单宜行的一种,同桌或前后两人一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但由于分组太散,给全班交流环节带来不便。

(2)四人分组合作。这种方式也很简单,前后两排座位结合,增加了相互启发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四人以上分组合作。这种分组方式要打乱传统的班级座位制,重新排放课桌,好处是集思广益,但由于人数太多,教师不宜控制场面,学生发言的机会减少,“滥竽充数”现象会增加。经过笔者的反复试验,这种分组形式适合到课堂外的活动分组,在课堂内以四人为佳,不超过六人,而课后共同搜集资料就可以把小组扩大一些。

例如:枟说不尽的桥枠这个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比赛收集“桥”的资料的多少,小组的分工是:一人查唐诗,一人看宋词,一人翻报纸,一人网上查询,两人统计整理,通过合作,搜集的资料就会大大增加。

其实,学生的学习分组也像娱乐活动一样,两人一组的活动有下棋,以静为主,突出个人思考;四人一组的活动有打麻将,虽仍以静为主,但气氛热烈了许多;六人一组的活动有打扑克,当六人一组的时候就要想办法通过“要朋友”的方式分成两个对抗小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兴趣盎然。但超过六人,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地,适合于去户外组织打篮球、踢足球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小组特色或组员的期望让学生为本小组取名,例如,按形象特色可起名为小鸟组、彩虹组、飞翔组、梦幻组等,按思维取向起名为求异组、开拓组、梦想组等。笔者见到衡水二中连学生宿舍都有各自的起名,有猛虎队、龙腾轩、鲲鹏阁等。小组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在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参加讨论的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按学习成绩来说,一般是强弱搭配,但根据探讨的目的也可以强强联合,弱弱互助。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不使学生固定在某一个组内,使学生不断接受更多同学的观点和影响。

五、杜郎口中学的自主教学模式简介

我于2011年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那天我们一行40余人七点半就来到这所中学,看到学校门口已经停放着七辆大客车,据了解这些是来自广东、河南等地的教育考查团,我们随人流涌进了校园,体验了这所学校课堂教学的全新风光。

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仅用极少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模式(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上不讲)。杜郎口中学的讲台被校长砸掉了,黑板增加了,由一块专供教学用的黑板变成教室东西北和教室外走廊南墙的大面积黑板,室内的粉笔盒有十几个,黑板擦有十几个,这些黑板擦都像其他学校用过几年。在这种格局下,教师和学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水平面,司空见惯的“一个面向”(学生面向黑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随时调整的“多个面向”。他们的自学小组分得非常灵活,少则3~4人,多则6~8人。上课时,同一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或交流或讨论,也不乏争论(见图6.2)。

图6.2

初进课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乱”,可是看来看去,又是“乱”而有序,教师就像指挥破阵的元帅,学生随教师的口令而动,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对那么多的黑板,哪个学生究竟用哪块黑板产生了疑惑。课后问那里的老师,老师说这叫“抢黑板”,室内的主板块被动作快的学生占据了,动作慢的学生只能去室外的黑板。我看到每一块黑板都用白线分割成若干小块,并且都有评分或评语,这些评分或评语都是另一个小组负责写上去的,教师只负责监督与检查。这就是“乱”而有序的原因,“抢”本身是“乱”,这个“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度,营造了高效课堂;而“有序”,是体现在没“抢”上主要位置的去次要位置,最后占满为止,所以总体上是平衡的。又由于组间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不得自由化,保证了写写画画的质量;教师紧张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又保证了全班学生都不得怠慢的学风。

去杜郎口中学听课,不能像在其他学校那样坐着听课,因为学生都很少坐下,而只能走着看课,并且参观效率高,因为他们的所有课堂都对外开放,一堂课可以去几个班听课,每走到一个班都看到许多前来参观的外地老师,有的老师还在“偷拍”,但班里的老师和学生根本就不在意。各个班级的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学生在课堂里不但自主还有些自由:发言不用举手,想说就说,说完自行坐下,遇到两个同学同时站起来发言时,其中的一个同学能主动避让,显得非常友好。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得到枟中国教师报枠的多次推广,确实值得一学。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探究,是教师教学生涯中追求的真功夫,要随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变化,随时代的发展也要变化,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摇以学生为本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