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时间:2023-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第八讲 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课堂外,文本细读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践行者;课堂上,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受益者。文本细读用的是“心”,成就的是“人”。

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第八讲 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

【直面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初中语文学科文本细读研讨和观课议课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文本细读起源于语文课堂,适用于所有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所有学科的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实际效用。

做教师的不愿意读书,做教师的没有写作的欲望,造成了教师的孤陋寡闻,不能与学生广博的知识面相匹配,让学生瞧不起。这种状态亟待扭转。笔者曾带领几十位小学语文教师去北京听课,顺便参观了圆明园,我问老师们圆明园的历史与毁灭过程,绝大多数老师说不出来,让他们参观圆明园后通过查资料写一篇感悟,只有几名教师能写出来,并且写出来的也不够“味”;笔者带语文老师去杭州听课,布置了每人写一篇南下随笔,这下可难坏了老师们……连自己都不愿意读书,怎么指导学生读书?自己不会读书的方法怎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所以加强阅读,增加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案例启示】把死书读活

卢仲衡从对“程序教学”的反思开始,创立了自学辅导教学法,他大胆改造数学教材,把一本课本变成了三本课本,而且每本都比普通的课本厚实,旨在适合学生的自学,此项教学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证实了文本细读的重要价值。编写自学辅导教材的九条心理学原则是:①从小步逐渐过渡到大步的适当步子,即“高而可攀”的步子;②当时知道结果;③铺垫原则;④从展开到压缩、详尽到省略的过程;⑤直接揭露本质特征;⑥多例题、多变式;⑦按步思维;⑧运算概括外化;⑨可逆性联想。这些理论原则是支撑自学辅导教学大厦的柱石,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行动纲领。文本细读不是漫无边际的瞎读,要有针对性,读的过程中要有对文本有感悟,读出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写的、我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把“死书读活”。

【借题发挥】嗅嗅文本细读的味道

文本细读法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The New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鉴赏方法。“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能指”有多种,不同的“文本”由完全不同的“能指系统”构成,文学、应用文的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构成文学文本、应用文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内容形象、意蕴与意味。“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引自宋俊丽:枟文本细读——行之有效的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枠)

上面颇具“洋”味的定义让人感觉深奥、玄妙和高深,但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天地QQ群举行的一次“文本细读”讲座以后,心中就豁然开朗,对文本细读的内涵、意义、作用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王先生把文本细读看作一种有思想的技术,并借用几位名家的话来描述:

用朱光潜在枟美学枠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就变成了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欣赏啊。

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

由此可见,各位名家非常重视文本细读,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品读这些颇有“杂味”的见解,笔者想到电视剧枟大宅门枠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好好念书”。这是一位老奶奶对他的外孙小天意发自心底的呼唤,老奶奶每天目送着小天意上学的背影,总是喊出四个字:“好好念书”,小天意也总是在这朴素的叮嘱中淡去他的身影。

这位老奶奶的“好好念书”所指的对象是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我们将老奶奶引申为指导孩子“好好念书”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并且用这四个字来描述“文本细读”,虽然有些“土味”,但它却是最浅显也是最深刻的解读。教师只有好好念书,才能深刻地感悟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你几招】如何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一、尝尝文本细读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甜味

枟语文课程标准枠中强调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试想,教师不读文本,怎么来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文本?教师不会听说读写,怎么来指导学生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课堂外,文本细读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践行者;课堂上,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受益者。笔者有下面几组统计数据,简要加以分析:

(1)据某乡镇的一次小学作文征集统计,有83.5%学生的作文是数着作文规定的字数而写,有35.8%错字连篇、句子不通顺、表述不具体,表达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欠缺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2)另据这个乡镇的统计,教师坚持记日记的不足2%,坚持写下随文的不足5%;(3)某中学有20名语文教师,没有一位能胜任学校的文秘工作。这一现象不能说明这些语文教师的水平低,只是显现出教师缺乏应用文的写作经验,写出来的文字常常弥散着文学气息,让人感觉基本的文体定位不准;(4)在网络博客多如牛毛的信息技术时代,2011年某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一次由25人参加的新教师培训班,专题讲解了如何写教学随笔、如何开办教学博客,培训班结束后有21人创建了教学博客,并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而一年后却无一人能坚持下来。这并不表明教师没有上进心和工作热情,而是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学生时代就没有动笔的习惯,所以没有再写的激情。

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的写作兴趣与质量,要从自觉多读文本、细读文本、坚持读文本开始,从自觉练笔、坚持练笔开始,提高自身水平,最终提高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高度。

诚然,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地忙教学、忙班务工作,其辛苦是有目共睹的,关键是解决“习惯”问题。就坚持写作的话题,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成都市武侯区名师工作室成立大会上给老师们算了一笔账:“你一个星期写一篇,如何?如果你能够一月写1 000字,一年就12 000字,那时候你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哇,我居然写了一万多字!’有了丰富的实践,又善于记录,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就能成长起来”。

文本细读用的是“心”,成就的是“人”。河北省盐山县的徐建华老师就是文本细读的受益者,十几年间,他创作出18部电影、电视剧剧本,根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视剧先后6次获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这样一位成就显赫的人,却只有高中学历。他因高考落榜,失去了宝贵的读书深造的机会,未听过一节文学创作课。在参加沧州市拔尖人才交流活动时,笔者与他相见,他自豪地说:“我不会教中学的语文课,但不少的大学聘我当教授。”他对“文本细读”有着深刻的感受。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岁月里,图书馆几乎成了他的家。他的孜孜以求,使他养成了走路时读书、坐车时读书、劳动时读书的习惯,在书卷的营养里浸泡,在书卷的森林里漫步,在书卷的海洋里畅游,在书卷的蓝天里飞翔,视野在开阔,心胸在拓宽,眼睛也从家乡这一亩三分地渐渐地向远方瞭望……从博览群书到精读细阅,从感性读书到理性钻研,他经历了深入书卷到走出书本的过程,坚守读死书但不死读书,嗜爱书但不依赖书的个人用书方法。他因为书卷,变成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因为书卷,慢慢变成一个用大脑走路的人……(据徐建华在“中国网通杯”第二届读书节上的发言稿整理)。如果我们按照李镇西说的去做,徐建华的成功在我们的身上就不难实现,并且必能居高临下地指导好学生的听说读写,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成就为名师的愿望指日可待。

文本细读要求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在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年代,文本细读的范围不单单是博览群书,还要养成浏览群网的习惯,这是新时代教师与时代发展接轨的需要,是填满思维活跃、爱网如命的少年儿童“胃口”的需要。“谁先知道谁为师”,教师要把自己的“知道”赶在学生的“知道”前面,免得被自己的学生当学生。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某小学一个学生第二天上午十点多在学校微机室上信息技术课时,偷偷上网,看到美国世贸大厦被飞机撞了,这个孩子便回到教室把消息告诉给同学们,于是课间就像炸开了锅,直到下一节上课还不能平静,这个场面遭到班主任的严厉批评,说这是造谣,是天方夜谭。到了晚上,班主任看新闻才知道这件事是真的,感到无比的惭愧。我们都有学生时代,教过我们的老师无数,但我们能记住的老师只有我们最崇拜的几位老师,特级教师李镇西就是能让学生记住的人,他说:“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二、品品文本细读在语文课堂上的诱人香味

教师的文本细读工夫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能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以下几种芳香。

1.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人文味”

枟语文课程标准枠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教材中选入了多篇关心自然和生命的作品,教师充分利用这类作品来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技巧,能最大限度领悟作品的内涵,读出作品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文本的生命和灵性;进而由文本的生命和灵性,去升华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获取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掌握文本细读灵魂,无异于读字典。电脑的自动朗读软件读得顺畅、流利,要快有快,要慢有慢,但它永远读不出文本的生命和灵性。

笔者观摩了黄骅市第二中学吕娟老师的公开课,她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枟猫枠。这篇课文是郑振铎1925年的作品,叙述了他家三次养猫总是失踪或死亡的故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把猫的可爱读得活灵活现,把三妹爱猫的心情读得惟妙惟肖,让观课者心情愉悦;读到对第三只猫的“虐待”时(下文),学生们读出了作者难过和自责的心情,让人心情沉重。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通过文本细读,学生的角色由故事的陌生者变成旁观者,继而变成亲历者,亲身感受了“我”家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学生们把故事中的“我”的忏悔,读成了本我的忏悔。这时故事所表达的中心就不难感悟出来: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实;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师生能跟着文本的节拍,随着文本喜而喜,随着文本悲而悲,走进文本,在心随文游中忘记文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所言说的情境之中,就这样,文本的“人文味”随着文本细读活灵活现。摇头晃脑、身随文动的唱读文本,是影视片上还原古老的教育方法时对腐朽的老先生们的特写,以讽刺的手法来暗示这种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信息化。但这种把文本当歌唱、以文本来调动全身肌肉的表象,也足见文本“人文味”的引力。

笔者就曾因文本细读太着迷闹过一次笑话。记得某周日在家里的阳台上读枟地藏菩萨本愿经枠,当我随着经文投入博大精深的佛家文化的圣堂时,读书的声音不小心由默读变成小声、进而声音越来越大,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过了一段时间,爱人警告我:“你小点声音!楼下邻居小姑娘找上来了,说‘大姨啊,你们家是不是有念书的?’”我这才从文本回到现实,哎!罪过,罪过,影响了这个孩子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因为她是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这绝对是我文本细读惹的“祸”。

2.在文本细读中品尝“新鲜味”

选入教材的作品要在枟语文课程标准枠的框架下,经省级编委会审核,经国家教委的批准,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品读价值,从作品年代看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现代的,只是没有当下发生的,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活阅历,不可能完全理解文本内涵,但教师恰当选择当下发生的、与作品相近或相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参考阅读,通过最新文本与教材文本的结合,给学生搭建了“当下”与“历史”之间的桥梁,这种陈酒装新瓶的方法,把老年陈酿赋予时代的气息,便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便于引发自我心灵的震撼,以感受教材文本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枟手术台就是阵地枠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39年春,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为了抢救伤员在枪林弹雨中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故事。记得在黄骅市常郭镇的一所小学观这节课的时候是2011年10月,当时正是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印刷了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后,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的文字资料,并以此作为课堂引例,将刚刚发生的一个漠视生命、令人心寒的事件与70年前的关爱生命、奋不顾身的抢救生命的事件对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学生自然会考虑一个深刻的问题:社会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道德意识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继而引发读者发自内心的呐喊:“社会进步我有责,道德意识提升我有责”;“挽救生命的人并非只有医生,每个人都是挽救生命的使者”。通过教材文本的补充与扩展,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了文本对学生的感染力。

在同一天,这所学校的二年级语文授课内容是枟神笔马良枠,文章是一首小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但教师没有像枟手术台就是阵地枠那节课一样,与当时轰动全国的相关新鲜事件联系起来,笔者觉得遗憾。这种缺乏“新鲜味”的“人文味”让人感觉“乏味”。

3.在文本细读中领悟“中考味”

连续观摩了四位老师借学生讲的课:枟行路难枠枟五柳先生传枠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枠枟浪之歌枠,这些课通过朗读、默读、赏析、品读、诵读、齐读等方法,在短短一课时内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咀嚼、推敲,品出其味,品出其妙,最后学生都能读准字音、字调、读出节奏与感情并且当堂课掌握字、词、句的解释、引申,并能背诵、默写或仿写,足见本文细读的高效性。理性分析2011年河北省语文试卷的考察重点,正好与四位老师完成的教学任务接轨。

(1)文本细读强化了基础知识,而中考卷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查。其中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分值从2000年的12分提高到24分,整整提高了一倍。试卷考查了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古文名篇中句子的默写,所要求默写的句子,有的是名句,有的不是名句,意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全篇的背诵积累。

(2)“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是文本细读的精髓,这也与中考命题的“重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相一致。试卷中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比如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全部来自课本;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枠来自课本;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则是枟桃花源记枠。这样,直接涉及课本的试题共有9道,分值为24分,占总分值(作文分除外)的34%,可见直接出自课本的题目所占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3)文本细读要求学会鉴赏,而中考试卷第8题“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意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而不是只停留在默写填空的水平上。第20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哭成了一个泪人”的表达效果,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这道题需要从语言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

(4)枟浪之歌枠是一首散文诗,它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还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间的守护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按照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应对中考试卷的作文题枟陪伴枠易如反掌。仅从枟浪之歌枠的第一段就可以悟出如何把枟陪伴枠写得出神入化。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和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行动指南。由以上数例可见,文本细读与中考质量息息相关,把握了文本细读的真谛,才能有效提高中考成绩。

三、探探文本细读在作文教学中的神气

1.在文本细读中捕捉文章的“人气”

培养学生思考读者为什么阅读、探索作品产生“人气”的关键所在,是治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干瘪无力的良方,通过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能力,从而学到了经典作品的写作手法。八年级语文教材枟五柳先生传枠中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黄骅市岭庄中学的索俊平老师以文中的“不”字为文眼,循着飘逸的语句,沉入文本,走进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的心灵深处: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亦不详其姓字。③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④好读书,不求甚解。⑤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⑥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⑦环堵萧然,不蔽风日。⑧不戚戚于贫贱。⑨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看淡一切,他追求的恰恰就是这个“不”,这个“不”就是他的精神本质。有了这个“不”,他就有了身心的自由,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和飘逸。通过对文本中“不”字的细读,读出“不”字背后所揭示的社会背景、身世背景、现状情境、理想情境等,寥寥数语把陶渊明这位走着不寻常路子的血性汉子写活了,让学生感悟到文章人气千年不衰的原因。

2.在文本细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气”

培养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可以把学生身心置入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与对作者、对文本的热爱。通过文本细读,回到文本写作之前,尽可能准确而忠实地还原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赋予文章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和表象。

七年级语文教材枟斑羚飞渡枠一文描写的是七八十只斑羚被狩猎者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时跳涧逃生的壮观场面。凭单个斑羚的力量是跳不过六米宽的山涧的,于是在镰刀头羊的组织下,一老一少配合跳过山涧,用牺牲一半老斑羚挽救另一半年轻斑羚的办法,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黄骅市四中马巧艳老师通过多媒体动画还原了文本描述的悲壮场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出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团队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让学生感到心灵的震撼,正当学生迫切地想与斑羚、与狩猎者说些什么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堂作文:

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给狩猎者写一封信。

在此情此景下让学生写作文,不愁学生没话可说,也不难写出真情实感。

3.在文本细读中激发向作家挑战的“稚气”

“我也要!”是孩子们因为别的孩子拥有而眼馋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见到别的孩子有玩具“我也要”,见到别的孩子吃零食“我也要”;但见到教师布置的作文却在偷偷地说“我不要”,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与激情,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激情?文本细读是有效途径,通过对作品“人气”的赏析,对作者“心气”的还原,达到走出文本的效果,增强驾驭文本的能力,获取以文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唤醒“前人能写,我也能作”“我写前人之未写”的神经:“前人能写,我也能作”——模仿,“我写前人之未写”——创新。

仍以枟斑羚飞渡枠为例,沿着斑羚群体的脉络分析,文章歌颂了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沿着狩猎者群体的脉络分析,揭露了猎杀生命的残忍。为了表达文章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本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篇小说能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足见作品对编辑的震撼,通过师生十几年来的解读,这一以自杀式行为保存下一代的故事也震撼了一代人。这节课在马巧艳老师激情奔放的引导下,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观课教师啧啧称赞,没想到在离下课不足2分钟时,有一个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他说这个故事“纯属虚构”。老师没有打断这位同学的话,而是让他说出有疑问的段落,并阐明理由:

这位学生列举了故事中的猎物和狩猎者双方最精彩的两个细节:

猎物方面: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这个学生认为:斑羚飞渡过程,需要斑羚们起跳时间选择得高度精确、跳跃幅度控制得高度准确、跳跃技巧掌握得高度娴熟、对接时机衔接得高度吻合……这一场景只能通过人类想象,用文本描述或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样的场面在现实中不会出现。

狩猎者方面: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

这个学生认为: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他们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价格昂贵的羚羊角。退一步说,即使人有可能被感动,狗是绝对不可能被感动。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教师急中生智,把画感叹号的“完美式”课堂总结,变成了画问号的“悬念式”思考:“请同学们拿出活页纸,先推测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然后写出理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印证与修改自己的观点,仿写一篇动物临危逃生的文章,题目自拟。

笔者课后从活页纸得到了统计结果,这个班的54名学生中,有35人认为真实,有19人认为虚构。学生能围绕自己的论点,从文本中捕捉到许多证实自己观点正确的理由。从形式上看,这节课拖堂了,也没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恰恰是由于这种“不完美”,给学生提供了向文本挑战的机会和探索意识,解除了作品的神秘感,打开了写作思路。其实,网上资料也没有定论,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枟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枠(第287页)所讲:“(动物)强烈的求生欲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作者通过动物小说,达到了让人震撼的目的,足以说明写作的成功。

从课内的文本细读到课外的文本扩充,不难悟出写劝人“不杀生”文章的手法:通过描写(虚拟)“被杀者”的壮烈行为,引起“杀者”的同情,从而放下屠刀。下面摘录一篇类似的文章,这篇文章中被同情的对象是两只羊,比斑羚离学生的生活更贴近,由学生揣摩写作手法,更能激发学生“我也要!”的激情。

小羊藏刀救母,屠夫落泪转行

近日,马栏村一家生意兴隆的羊汤馆突然关门歇业,让许多老主顾非常不解。记者通过知情者了解到,原来不久前,这里上演了一出山羊母子生离死别的感人场面,令羊汤馆老板心里难安,最后他决定关掉羊汤馆,不再从事这个行业。

在店门口宰杀活羊,是这家羊汤馆的老规矩,也标榜该店提供的肉质鲜活味美。但据知情者告诉记者,半个月前,羊汤馆的赵老板从一家农户买了一大一小两只羊。这天,赵老板准备先把大羊杀了,让伙计着手准备。伙计把刀放在屋外的长凳上,转身进屋拿盆以备接羊血用,可等他把盆拿出来却怎么也找不到刀了,店里的人都说没看到。

七年级语文教材枟斑羚飞渡枠一文描写的是七八十只斑羚被狩猎者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时跳涧逃生的壮观场面。凭单个斑羚的力量是跳不过六米宽的山涧的,于是在镰刀头羊的组织下,一老一少配合跳过山涧,用牺牲一半老斑羚挽救另一半年轻斑羚的办法,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黄骅市四中马巧艳老师通过多媒体动画还原了文本描述的悲壮场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出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团队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让学生感到心灵的震撼,正当学生迫切地想与斑羚、与狩猎者说些什么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堂作文:

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给狩猎者写一封信。

在此情此景下让学生写作文,不愁学生没话可说,也不难写出真情实感。

3.在文本细读中激发向作家挑战的“稚气”

“我也要!”是孩子们因为别的孩子拥有而眼馋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见到别的孩子有玩具“我也要”,见到别的孩子吃零食“我也要”;但见到教师布置的作文却在偷偷地说“我不要”,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与激情,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激情?文本细读是有效途径,通过对作品“人气”的赏析,对作者“心气”的还原,达到走出文本的效果,增强驾驭文本的能力,获取以文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唤醒“前人能写,我也能作”“我写前人之未写”的神经:“前人能写,我也能作”——模仿,“我写前人之未写”——创新。

仍以枟斑羚飞渡枠为例,沿着斑羚群体的脉络分析,文章歌颂了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沿着狩猎者群体的脉络分析,揭露了猎杀生命的残忍。为了表达文章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本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篇小说能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足见作品对编辑的震撼,通过师生十几年来的解读,这一以自杀式行为保存下一代的故事也震撼了一代人。这节课在马巧艳老师激情奔放的引导下,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观课教师啧啧称赞,没想到在离下课不足2分钟时,有一个学生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他说这个故事“纯属虚构”。老师没有打断这位同学的话,而是让他说出有疑问的段落,并阐明理由:

这位学生列举了故事中的猎物和狩猎者双方最精彩的两个细节:

猎物方面: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了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这个学生认为:斑羚飞渡过程,需要斑羚们起跳时间选择得高度精确、跳跃幅度控制得高度准确、跳跃技巧掌握得高度娴熟、对接时机衔接得高度吻合……这一场景只能通过人类想象,用文本描述或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样的场面在现实中不会出现。

狩猎者方面: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

这个学生认为: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他们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价格昂贵的羚羊角。退一步说,即使人有可能被感动,狗是绝对不可能被感动。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教师急中生智,把画感叹号的“完美式”课堂总结,变成了画问号的“悬念式”思考:“请同学们拿出活页纸,先推测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然后写出理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印证与修改自己的观点,仿写一篇动物临危逃生的文章,题目自拟。

笔者课后从活页纸得到了统计结果,这个班的54名学生中,有35人认为真实,有19人认为虚构。学生能围绕自己的论点,从文本中捕捉到许多证实自己观点正确的理由。从形式上看,这节课拖堂了,也没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恰恰是由于这种“不完美”,给学生提供了向文本挑战的机会和探索意识,解除了作品的神秘感,打开了写作思路。其实,网上资料也没有定论,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枟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枠(第287页)所讲:“(动物)强烈的求生欲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的素材,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作者通过动物小说,达到了让人震撼的目的,足以说明写作的成功。

从课内的文本细读到课外的文本扩充,不难悟出写劝人“不杀生”文章的手法:通过描写(虚拟)“被杀者”的壮烈行为,引起“杀者”的同情,从而放下屠刀。下面摘录一篇类似的文章,这篇文章中被同情的对象是两只羊,比斑羚离学生的生活更贴近,由学生揣摩写作手法,更能激发学生“我也要!”的激情。

小羊藏刀救母,屠夫落泪转行

近日,马栏村一家生意兴隆的羊汤馆突然关门歇业,让许多老主顾非常不解。记者通过知情者了解到,原来不久前,这里上演了一出山羊母子生离死别的感人场面,令羊汤馆老板心里难安,最后他决定关掉羊汤馆,不再从事这个行业。

在店门口宰杀活羊,是这家羊汤馆的老规矩,也标榜该店提供的肉质鲜活味美。但据知情者告诉记者,半个月前,羊汤馆的赵老板从一家农户买了一大一小两只羊。这天,赵老板准备先把大羊杀了,让伙计着手准备。伙计把刀放在屋外的长凳上,转身进屋拿盆以备接羊血用,可等他把盆拿出来却怎么也找不到刀了,店里的人都说没看到。

此时,那只大羊正低头流着泪舔舐着小羊,而小羊趴在地上仰脸看着大羊,眼泪已经打湿了眼睛下方的毛。看到这个情景,伙计叫来了老板。赵老板看到这一幕,心头也不禁一颤。回想起卖羊的人曾说过这两只羊是娘俩儿,看此情形,应该是这娘俩儿都知道临别将至,正在依依惜别呢。为了不让小羊亲眼看到大羊被宰杀,赵老板让伙计拉走小羊。可就在小羊被拽起来的一刹那,伙计在小羊趴着的地方发现了他正在找的那把刀。谁都不知道刀是怎么到小羊身底下的,但在场的人都一致认为,一定是小羊为了阻止妈妈被杀而将刀藏在身底的。

此时,那只大羊正低头流着泪舔舐着小羊,而小羊趴在地上仰脸看着大羊,眼泪已经打湿了眼睛下方的毛。看到这个情景,伙计叫来了老板。赵老板看到这一幕,心头也不禁一颤。回想起卖羊的人曾说过这两只羊是娘俩儿,看此情形,应该是这娘俩儿都知道临别将至,正在依依惜别呢。为了不让小羊亲眼看到大羊被宰杀,赵老板让伙计拉走小羊。可就在小羊被拽起来的一刹那,伙计在小羊趴着的地方发现了他正在找的那把刀。谁都不知道刀是怎么到小羊身底下的,但在场的人都一致认为,一定是小羊为了阻止妈妈被杀而将刀藏在身底的。

以前也曾听说过牛、马等牲畜在被杀前流泪的事情,但开羊汤馆已五年多的赵老板却是第一次亲眼目睹这种事,犹豫再三,他示意伙计留这两只羊一条生路。几天过去了,羊母子流泪惜别的情景总不时出现在赵老板的眼前,让他心里难安。这样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最后他决定关掉羊汤馆,不再从事这个行业!

美国作家雪莉·艾利斯写的枟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枠一书,对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很有帮助,本书可以称为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和自学指导。某些备受好评、屡获大奖、成功而多产的作家,他们的写作生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助抑或是天赋异禀?当我们为写出第一句话而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这些作家已经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了!尽管这些佳作看似写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打开思路最简单的秘诀:写作练习!本书鼓励那些见到作文就“我不要”的学生在写作面前一展风采:开始写吧!

美国作家雪莉·艾利斯写的枟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枠一书,对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很有帮助,本书可以称为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和自学指导。某些备受好评、屡获大奖、成功而多产的作家,他们的写作生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助抑或是天赋异禀?当我们为写出第一句话而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这些作家已经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了!尽管这些佳作看似写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打开思路最简单的秘诀:写作练习!本书鼓励那些见到作文就“我不要”的学生在写作面前一展风采:开始写吧!

有一则小幽默说,一个教授考一理科一文科的两个大学生,问∞是什么,理科大学生脱口而出是——无穷大;而文科大学生稍做思考——这是识别美与丑的一双慧眼。谁是谁非,各有道理。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枟语文课程标准枠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想象与创新各有具有要求:

有一则小幽默说,一个教授考一理科一文科的两个大学生,问∞是什么,理科大学生脱口而出是——无穷大;而文科大学生稍做思考——这是识别美与丑的一双慧眼。谁是谁非,各有道理。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枟语文课程标准枠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想象与创新各有具有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3—4年级) 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二学段(3—4年级) 要求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三学段(5—6年级) 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

第三学段(5—6年级) 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

第四学段(7—9年级) 要求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第四学段(7—9年级) 要求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建立跳出文本的意识,明确故事情节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工具,明确故事情节要为作者思想服务这个写作根本,学生的写作就有了思想内涵,就会改变“为写事而写事,为写人而写人”的本末倒置思想,当学生把写作当成表达感情之所需的时候,“我也要(写)!”这句话也就由“被迫”变成了“生理需要”,枟语文课程标准枠的写作想象与创新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作文也就不再难写。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建立跳出文本的意识,明确故事情节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工具,明确故事情节要为作者思想服务这个写作根本,学生的写作就有了思想内涵,就会改变“为写事而写事,为写人而写人”的本末倒置思想,当学生把写作当成表达感情之所需的时候,“我也要(写)!”这句话也就由“被迫”变成了“生理需要”,枟语文课程标准枠的写作想象与创新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作文也就不再难写。

四、莫让文本细读产生异味

四、莫让文本细读产生异味

通过文本细读的观课议课活动,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应用于教学,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通过文本细读的观课议课活动,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应用于教学,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文本细读不要有酸腐味

1.文本细读不要有酸腐味

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枠一文中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可解释为“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也有更为形象的解释:“被子使用年久,失去了保暖功能,盖上(像铁一样)又冷又硬;因为被子已经朽坏,小孩睡觉不安分,一踹就破了”。句中“铁”字用得好!说明被子很冷、很硬,陈旧脏破,生动表现了杜甫生活的困窘。教师为了提现文本细读的滋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用“铁”字而不用“冰”字?学生展开了大胆想象与推测。观课后举行议课活动的时候,老师们就这两个字又进行了热议,用“铁”字表示“黑”,用“冰”字表示“白”,对被子究竟是“黑”还是“白”,从作者的处境、地位等多方面来考证,议论中能看出老师们的讨论热情,同时也表现出老师的语文与历史知识功底。但细一考虑,对这个字的追究有多大的价值?把这种“细读”传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走向文本细读的误区,所以文本细读不要读成鲁迅笔下的“回香豆”。

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枠一文中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可解释为“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也有更为形象的解释:“被子使用年久,失去了保暖功能,盖上(像铁一样)又冷又硬;因为被子已经朽坏,小孩睡觉不安分,一踹就破了”。句中“铁”字用得好!说明被子很冷、很硬,陈旧脏破,生动表现了杜甫生活的困窘。教师为了提现文本细读的滋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用“铁”字而不用“冰”字?学生展开了大胆想象与推测。观课后举行议课活动的时候,老师们就这两个字又进行了热议,用“铁”字表示“黑”,用“冰”字表示“白”,对被子究竟是“黑”还是“白”,从作者的处境、地位等多方面来考证,议论中能看出老师们的讨论热情,同时也表现出老师的语文与历史知识功底。但细一考虑,对这个字的追究有多大的价值?把这种“细读”传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走向文本细读的误区,所以文本细读不要读成鲁迅笔下的“回香豆”。

2.文本细读不能冲淡读法指导的味道

2.文本细读不能冲淡读法指导的味道

枟语文课程标准枠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如何实现这一保底目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要以课内的精读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精细阅读的方法,体会文本细读之微妙;以课内的自读课文(略读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博览群书,汲取浩瀚书海的营养。二者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枟语文课程标准枠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如何实现这一保底目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要以课内的精读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精细阅读的方法,体会文本细读之微妙;以课内的自读课文(略读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博览群书,汲取浩瀚书海的营养。二者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魏书生有“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魏书生有“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观点。应达到每分钟浏览1 500字的速度。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观点。应达到每分钟浏览1 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浏览1 000字。

种写法。”

“对,请坐!”学生甲继续问:“那么,鲁迅先生在哪两篇小说中用了曲笔?”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3.文本细读不能缺失崇拜自我的味道

3.文本细读不能缺失崇拜自我的味道

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读者崇拜,在文本细读中要树立崇拜自我的坚定信念,切莫在读书中失去自我。

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读者崇拜,在文本细读中要树立崇拜自我的坚定信念,切莫在读书中失去自我。

文本的工具性决定了文本要以为人服务为起点,最终要以为人服务为终结。为政者多读枟资治通鉴枠,从商者常看枟胡雪岩传枠,历史学家乐见枟三国志枠,普通百姓喜闻枟三国演义枠,说穿了人只对和自己相似的人和物感兴趣。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读出学生自我,才具有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

文本的工具性决定了文本要以为人服务为起点,最终要以为人服务为终结。为政者多读枟资治通鉴枠,从商者常看枟胡雪岩传枠,历史学家乐见枟三国志枠,普通百姓喜闻枟三国演义枠,说穿了人只对和自己相似的人和物感兴趣。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读出学生自我,才具有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

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文本细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汲取营养、内化形象、挑战自我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完善自我、向上攀岩、提高自我、崇拜自我。

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文本细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汲取营养、内化形象、挑战自我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完善自我、向上攀岩、提高自我、崇拜自我。

五、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五、让文本细读芳香四溢

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文本细读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文本细读是一种技术和技巧,也是一种良好习惯,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文本细读应用于理科,可以解决缺乏自学能力、基本概念不清、审不清题意、解题频频落入题目陷阱等问题。

以201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为例,26道试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的全部一级知识点和主要的二级知识点,如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变换、坐标、证明、概率与统计等主要内容。保证解题正确率的前提就是基本概念理解透彻、烂熟于心,达到这一效果的关键是要以学生的文本细读功底为基础。

以201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为例,26道试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的全部一级知识点和主要的二级知识点,如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变换、坐标、证明、概率与统计等主要内容。保证解题正确率的前提就是基本概念理解透彻、烂熟于心,达到这一效果的关键是要以学生的文本细读功底为基础。

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实际上,对现实背景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就是文本细读的过程。例如,工程问题可以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一数学模型表示。就像文本的文眼,应用题也有应用题的题眼,把握住建模这个关键,其解题过程就是简单的“套公式”,其套公式的功夫来源于文本细读。

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实际上,对现实背景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就是文本细读的过程。例如,工程问题可以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一数学模型表示。就像文本的文眼,应用题也有应用题的题眼,把握住建模这个关键,其解题过程就是简单的“套公式”,其套公式的功夫来源于文本细读。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一学生见到“碰撞”问题的习题总是憷头,笔者就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教给他读课本,从冲量和动量产生的背景、概念、单位,到冲量与动量的关系,再到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正碰与斜碰中的应用,终于读懂了知识要求,最后再进行综合性训练,这个学生终于开了窍,掌握了解题要领。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一学生见到“碰撞”问题的习题总是憷头,笔者就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教给他读课本,从冲量和动量产生的背景、概念、单位,到冲量与动量的关系,再到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正碰与斜碰中的应用,终于读懂了知识要求,最后再进行综合性训练,这个学生终于开了窍,掌握了解题要领。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是古老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读书方法,教师注重文本细读能迅速提高业务素质,将其恰当地用于课堂教学会产生缕缕芳香,收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是古老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读书方法,教师注重文本细读能迅速提高业务素质,将其恰当地用于课堂教学会产生缕缕芳香,收到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