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力量重心的转移
甲午中日战争:亚洲力量重心的转移
在《天津条约》签订前后,李鸿章派自己的弟子袁世凯驻扎到朝鲜。
袁世凯在朝鲜,度过了几年很是如鱼得水的日子。他做的让日本人不可原谅的事情就是,牢牢控制了朝鲜的内政,让日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存在感了。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在朝鲜建立了电报服务,并在朝鲜和中国之间开辟了一条商业贸易路线。在朝鲜的关税受到进一步威胁的时候,袁世凯甚至筹了不少钱借给朝鲜。
日本就很惨淡了,日本人也作了不少努力,但日本素来在朝鲜就不受欢迎,朝鲜政府只喜欢袁世凯。日本羡慕、嫉妒、恨,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恨不得马上打一仗,将中国赶出朝鲜,于是非常积极地寻找机会。
机会在1894年来了。
这一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了。甲午战争之前的朝鲜,也是千疮百孔:财政恶化、政治腐败、盗匪猖獗、民不聊生,变乱随时可能发生。东学党就是一支一直被压制的力量。东学党是一个半宗教组织,它把中国的儒学、佛教与朝鲜的本土思想杂糅在一起,弄了一个不甚完善的信仰体系。它反对政治的腐败、反对外国的侵略,推崇东方的文化。在1893年,朝鲜政府把它给取缔了,于是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暴乱。次年,朝鲜又发生了饥荒,这场暴乱规模迅速扩大。朝鲜按照惯例向清朝求援,李鸿章派出士兵前往,在前往之前,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了日本。而迫不及待的日本军队,此时已经在赶去朝鲜的路上了。
叛乱很快就平息了。随后日本直接攻占了汉城,把朝鲜的国王和王后给劫持了。在朝鲜的清军也受到了日本军队的攻击,李鸿章决定增派军队到台湾。甲午战争就此爆发。
中国军队令人大跌眼镜地失败了,日本军队则让人大跌眼镜地赢了,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就此签订了。近百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是是非非,已经有太多的专著来论述。对中国人来说,不管原因如何,这已经是永远的痛楚了。而日本则震惊了世界。它从中国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还获得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在俄国等国的干涉下没有成功),它还获得了片面最惠国的待遇,获得了通商口岸。在这些非常实惠的利益之外,还有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日本开始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
而远东的国家关系更受影响,朝鲜继续卑微地存在,日本成为亚洲地区的重心,俄国和日本关系开始恶化,而中国则进一步沦为西方各国争夺和蚕食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