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3.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如果你在做善事,你就不应该期望回报。因为做善事本身是一件遵循本性的事。如果期望回报,就像是眼睛能看也要索酬,脚能走路也要索酬一样了,而他们本身的职责就是如此,这样才是尽本分。人生本就是应该恩惠于他人,这是本性所致。
——摘自《沉思录》
《福建日报》上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讲的是一个老妇代会主任近50年的坚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罗桂招,已年近古稀。从1958年她当上村妇代会主任开始,她就主动地帮助一些孤寡老人和一些没人照顾的五保户。直到2006年卸任,她总共做了48年的村妇代会主任。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一些妇女也加入到了帮助老人的队伍当中来了。关心老人、爱护老人也就逐渐地在这里盛行起来。
她经常组织一些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山上去砍杂木、杂草,晒干后主动挑到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家里。这一挑就是20多年。如今,村里的不少五保户、孤寡老人已经不再烧柴了,但对于烧柴的,她们仍然是送柴到家,从来没让这些人家的灶膛空过。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情况发生了变化,罗桂招又组织了一个“姐妹乐园”,她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一起学知识、学文化,一起承包山场,为妇女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赚取一点经费。
多年来,除了自己照顾10多位老人之外,罗桂招还带领村里的姐妹,为村里的30多户五保户、孤寡老人挑水、担柴、打扫卫生、洗补衣服、寻医问药。
生活中,她还经常关照老人,帮助老人。比如说村里的黄银红老人,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后来因患病而无法照顾她。老人无依无靠,日子过得比较艰难,罗桂招知道后主动上门帮助老人。在老人生病的11年里,罗桂招每天都要到老人家里烧水、煮饭、煎药,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1992年老人离开人世,也是在她的协助下才得以安葬。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虽然现在她已经卸任了,但是她帮助别人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当记者去采访她的时候,她说:“几十年都过来了,帮助别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帮人就闲得慌。”
近50年的坚守,她已经把帮助别人当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句公益广告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位老人的事迹正好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别人得到了快乐,自己也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而且,在很多时候,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
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也总存在不能割舍的关系。他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他们的不幸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不快乐,同样的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如此。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帮助别人与寻求回报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马可·奥勒留将社会上的人分成了三种,他说:有一种人,为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就看成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并且记在他的账本上。还有一种人虽然不会这样做,可是在心里仍旧把别人当成是受惠者,觉得别人欠了他的人情。而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做了好事。这样的人看待自己做的事,就像一架葡萄藤上结出了葡萄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我们周围不缺少帮助别人的人,但是,同样也不缺少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要期望获得回报的人。他们总是认为,付出就要有所回报,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就不叫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别人了。我们时常会听到周围有人这样抱怨:“真没意思,花钱还买不到一声‘谢’字。”其实,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做了好事没有回报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帮助别人之前,就应该想到把好事做成就是回报,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谢声和赞美声或是其他的回报。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回报或是赞美而做好事,这人不但虚伪,而且,一旦得不到回报,心里就会耿耿于怀,丧失快乐,到头来,自己付出的更多。
做了好事,自己的内心安定了,愉悦了,豁然开朗了,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相反,太过于在乎回报的话,就会显得功利心太重,不但扭曲了付出的本意,也使得帮助变了味,让人听之不快。
“在做了好事之后,没有必要到处宣传,只需接着做就行了,正像葡萄藤来年还会再结出一串串的葡萄。”马可·奥勒留如是说。其实,这就是帮助别人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