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能手黄道婆
38●纺织能手黄道婆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汉族,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歌谣许多上海市上海县华泾镇的老人们一定都很熟悉,它是歌颂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古代纺织能手黄道婆的,她为我国的纺织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黄道婆出身贫苦,年轻时,她因不堪忍受公婆的虐待,逃离了家乡,一路流浪,来到海南岛的崖州(海南省崖州镇)——黎族居住地定居下来。她和黎族同胞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仅学会了黎族语言,而且向他们学习了种植和纺织技术,成了一个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
三十年后,黄道婆日夜思念家乡,便告别了情同手足的黎族姐妹,回到了乌泥泾。此时元朝已统一中国,元世祖在江南设置了“木棉提举司”,管理棉纺织生产。但是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还相当落后。
将棉花纺成纱,必须经过三道加工程序:先要将棉籽除去,再把棉花弹松,然后搓成棉条,才能用于纺纱。松江一带技术更为落后,连踏车,推弓一类工具都没有,全靠手工剥去棉籽,再用一尺余长的线弦小竹弓弹棉纺织,功效很低,黄道婆回来推广了踏车和推弓两种先进的纺棉工具,教家乡人民弹棉纺织。
踏车是一种去棉籽的机械,推弓是一种弹棉花的工具。黄道婆在将踏车的使用方法教给乡亲们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想法,她对踏车进行了改进,改成一种称作“搅车”的轧棉机。这种机械,由一根直径较小的铁轴和一根直径较大的木轴组成,操作时由两人在两侧向相反方向摇动手柄,另一人向两轴间送棉,速度不同的两轴相轧,则籽落在一边,棉落在另一边,功效提高了数倍。纺织的工人从艰苦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使纺织技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现在保存在云南博物馆里的一台单人操作的轧棉机,就是在黄道婆的搅车的基础上改进的。
黄道婆的推弓将手指拔弦的小弓改成用绳弦的大弓,并用弹椎来敲击弹弓上的绳弦。弹椎用檀木制作,使用时用小,端击弓,弹松棉絮,用大端击弓,松散棉纤维,清除杂质。这种椎弓每天可弹六至八斤棉花,功效大大提高。十五世纪,这种弹弓传到日本,被称为“唐弓”。
黄道婆还改进了纺车,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三锭脚踏纺棉车。当时松江一带使用的是一架单锭手摇纺车,这种纺车功效甚低,三、四台这样的纺车纺出来的纱,才能满足一台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发现当时用于纺麻和丝的三跪脚踏纺车速度较快,便借鉴来,改小了竹轮直径,合理调整了脚踏木棍支点和竹轮的偏心距,制成适合纺棉的机器,还解决了机速过高,由于牵伸不及,棉纱易断的难题。
黄道婆不仅将先进的机器传给家乡人民,还将汉族民间的传统织造工艺与黎族人民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技术融合起来,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的方法,创造了配有精美花纹,灿烂夺目的“乌泥泾被”。
◆黄道婆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黎族人民的纺织技艺带回家乡,并加以改进和发展,为家乡人民甚至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珍贵的财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古代纺织能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