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市新生代外来工现状及其特点

宁波市新生代外来工现状及其特点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显示,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25.3%表示会向有关机构申请调解仲裁,36.0%表示会寻求法律援助。
宁波市新生代外来工现状及其特点_2010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一、宁波市新生代外来工现状及其特点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于2009年年底开始,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宁波新生代外来工的工作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采取PPS抽样方法,共计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3.1%。除问卷调查外,还辅以访谈调查。

从抽样情况看,其中男性50.6%,女性48.8%;出生于1980—1984年的占30.2%,1985—1989年的占46.9%,1990年后的占18.1%;共青团员27.6%,党员4.6%;57.1%未婚,42.9%已婚;少数民族21人,主要集中在苗族、布依族、壮族;来自安徽(22.8%)、湖北(12%)、四川(13%)以及浙江省内(13.8%)的最多;平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占12.0%,1000~1500元的占37.6%,1500~2000元的占31.0%,2000元以上占19.4%。

(二)宁波市新生代外来工特征

1.文化技能提高,适应能力增强

90.6%的新生代外来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2.7%能够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57.1%懂一些技能,拥有初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占到43.1%。部分新生代外来工在求职过程中,正经历着从“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人才市场”的转变,整体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一些人还走上了管理、技术等重要岗位。随着文化程度提高和网络技术发展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生代外来工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

2.三产转移明显,职业流动频繁

与第一代外来工不同,新生代外来工更愿意从事服务业、纺织业、电子业、制造业等,外出打工更多是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机会。把工作当做事业的占到了35.4%。因此,新生代外来工对就业岗位有着更多企盼,找工作时往往也更“挑剔”,偏向于劳动环境、就业条件和发展机会更好的行业。在选择职业时,最吸引他们的因素前三位依次是报酬高低(38.2%)、稳定性(19.9%)、职业发展机会(16.1%)。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渴望得到尊重。当所在单位与自己的期望、诉求存在一定差距时,他们就会选择“用脚投票”,催发了高跳槽率。

3.法制观念入心,维权意识凸显

新生代外来工对获得平等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当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比上一代更强,而且会选择法律化、程序化、正规化等更有效方式解决问题。调查显示,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25.3%表示会向有关机构申请调解仲裁,36.0%表示会寻求法律援助。部分新生代外来工的权益诉求,已经开始由单纯的经济利益诉求向社会公平权益诉求转变,由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维权态度也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4.政治立场鲜明,爱国激情高涨

新生代外来工大多比较关心政治,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将来充满信心。55.4%非常同意“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更应讲爱国主义”的看法,对于“科学发展观对当前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64.0%非常同意。在国家需要时,55.5%的新生代外来工非常甘愿做出自己的牺牲。非常同意“中国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的占74.1%,18.7%的新生代外来工不仅关心政治而且积极参与。

5.未来预期向好,融入意识强烈

新生代外来工对未来工作、生活怀有良好的憧憬和较高预期,更倾向于融入成为“新城市人”。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也确实具备更好融入条件:一是务农意愿低,二是更认同城市角色。他们一般具备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在服饰形象方面也在积极向当地城市居民靠拢。新生代外来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宁波新生代外来工社会融入状况分析

鉴于社会融入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较强概念,且具有多个维度和层面意义,关于新生代外来工社会融入状况将从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1.经济整合

经济整合是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经济结构方面面临的挑战及在劳动就业、职业声望、经济收入、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融入情况。据调查,对目前收入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到了35.2%;43.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本地处于中下层,44.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下层;住外来人口公寓的占10.1%,租住农民房子的占49.1%,租住单位公房的占19.3%,租住商品房的占13.8%,已购商品房的占3.8%,住亲戚或朋友家里的占1.1%。就业和收入问题是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首要问题,是流入者立足目的地的基础。以上数据可知,外来务工人员在宁波的经济整合并不完全,离我们所预计的社会融合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空间。

2.文化接纳

文化接纳即流动者对流入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流动者新到一个地方,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问题。34.4%的被访者表示完全听不懂本地话,59.7%的被访者表示一点都不能讲本地话,45.9%的被访者认为语言不同影响到了自己与本地人的交往;33.0%的被访者表示几乎不熟悉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50.5%的被访者几乎不过本地人的节日。可见他们还缺乏基本的与流入地居民沟通的能力,这也影响到了他们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

3.行为适应

行为适应是指流动者不仅理念上认同、而且行为上能够按照流入地认可的规矩和习俗办事、实践着流入地认可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向当地人靠拢。9.2%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范围很广泛,39.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与本地人做亲戚或通婚,51.2%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与本地人一起参与社区管理,64.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与本地人做亲密朋友,59.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与本地人做邻居,64.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与本地人一起工作,61.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与本地人聊天。与谁交往、如何交往、交往面多宽直接体现了行为适应程度。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外来人口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层面,具有内向性、乡土性、规模小、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等特点,但在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上,他们还是表达出了较强的与本地居民融洽相处的愿望和行动,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适应手段。

4.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指流动者与本地人及老家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归属感及对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将去往何处的思考及认知。身份认同是社会融入的最高境界。调查显示,对宁波这个城市的总体印象,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16.3%、56.4%、19.3%、3.4%和1.7%;60.3%的被访者2010年春节是回老家度过的,仅有三分之一不到的被访者是在本地度过的;如果在老家能够找到与这里收入相当的工作,42.6%的被访者表示会回老家去,只有24.1%的被访者表示会继续选择外出务工;认为自己还是外地人的占到57.7%,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或新本地人的仅占23.5%;如果给予本地户口,但还是不愿意放弃老家土地的被访者占到了59.2%。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外来工心理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对宁波这座城市印象较为不错,另一方面极为留恋老家,一旦老家有就业机会还是会选择回归故土,大部分外来人口始终保持一种旅居者心态,把自己当作异乡人。这种漂泊的感受和心态十分普遍,这正是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