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治理黄河的潘季驯

治理黄河的潘季驯

时间:2023-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治理黄河的潘季驯31.治理黄河的潘季驯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历朝历代的官府任命了许多治黄官员,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明朝总理河道的佥都御史潘季驯,他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在治黄工程上付出了二十七年的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治理黄河的关键应该是速水归槽,以水冲沙,保持河道畅通才对。计划上报朝廷得到批准以后,潘季驯立刻调集河工,亲自在工地督理施工。这时,潘季驯正患背疽,躺在床上休息。

治理黄河的潘季驯

31.治理黄河的潘季驯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明朝湖州府乌程县人(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一条无缰的孽龙。自古以来,黄河几乎年年泛滥,给两岸百姓不知带来了多少灾难。历朝历代的官府任命了许多治黄官员,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明朝总理河道的佥都御史潘季驯,他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在治黄工程上付出了二十七年的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明朝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每年要从江浙一带调集四百多万石粮食,通过运河北运入京,供军需民用。因此,漕粮和运河是明朝历代君王关心的大事。而运河的命运又与黄河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所以明朝政府不得不派干练的官员主持黄河的治理工作。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潘季驯被派来治理河道。他看到黄河堤坝不整,缺口处处,河床泥沙淤积越来越多,心里非常着急。

他为了找到一个能够真正防止河患的方法,亲自到海口踏勘,并沿黄河、淮河和运河两岸走访,虚心地向当地官吏、居民、船工、渔民请教。

有一次,他乘小船在黄河中勘测,遇上了大风。小船在涡底、浪尖上颠簸,几次差点就倾翻在水中。处此险境,他仍不忘测量工作。后来,幸亏小船挂在树上,他才得以脱险。

潘季驯经过辛勤的调查研究,终于找出了过去屡次治河失败的原因,重新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那时黄河的主道还是从兰考夺汴河水道东流,经沛县、徐州、邳县、宿迁,在淮阴与淮河汇流,出云梯关入海。大体上与今天地图上的淤黄河故道相同。那时的黄河不仅逼近运河,而且从淮阴到徐州一段黄河水道也就是运河水道。黄河不断地决口泛滥,不仅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且直接影响到漕运的安全和北方的军民食用。

潘季驯以前主持治黄的人,治理黄河的目的只是为了保住运河,保持漕运。所以他们在黄河北岸修筑长堤,有意拦河南行,以保护东边的运河。对淮阴以下的淮河决口也不堵塞,只当它是分疏河水的入海通道,使黄、淮两岸的百姓年年遭受水患的威胁,年年闹水灾。

潘季驯坚决反对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治水方法,他在呈给皇上的奏疏中提出了一个“民生运道两便”的积极治河方针。他认为过去采取分疏的方法,虽然减缓了水势和水速,便于河水的宣泄,但是因为水流太缓,黄河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河的下游,使河道升高,淤塞更严重,更容易泛滥成灾。治理黄河的关键应该是速水归槽,以水冲沙,保持河道畅通才对。

于是,潘季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束水防患系统。他的设计包括“速水归槽”的缕堤,离缕堤二三里之外的遥堤,两堤之间的格堤,以及缕堤之内起加固作用的半月形、两端接缕堤的月堤。各堤之中,缕堤是关键,要坚固,能顶住河水的冲刷,遥堤是屏障,格堤是缓冲,三道堤坝构成三道防线,给野马似的黄河戴上了笼头。为了固土固堤,潘季驯还计划在河堤上栽柳树,植芦苇,种茭竹。

计划上报朝廷得到批准以后,潘季驯立刻调集河工,亲自在工地督理施工。黄、淮两岸百姓深受水患之害,见潘季驯身为高官,为了治河还与百姓一起铲土挖泥,修筑堤坝,都很感动,纷纷来到治河工地干活。

隆庆四年(1570年),当潘季驯所设计的河防工程即将结束时,突然连日刮起大风,下起暴雨,紧接着山洪暴发,滚滚的洪水,倾泻而下,河水漫过坝顶,新修的堤坝多处决口。河防工地和附近州县的官吏、民夫、百姓十分惊慌,纷纷弃家,准备逃命。这时,潘季驯正患背疽,躺在床上休息。他闻讯赶紧忍痛包裹了伤口,赶到工地,亲自督率民工,抢堵决口,化险为夷。

潘季驯为了治理黄、淮水患,付出了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已经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了,仍然拖着骨瘦如柴、劳累咯血的病躯,拿着畚锸,与民工们一起在泥泞的徐州河防工地上劳动。

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河道总督,潘季驯不贪赃,不枉法,不辞辛劳,一心扑在治理黄、淮水患上,这样的高官是难得见到的。更何况,他治河的成绩也是很卓著的。万历初年,黄、淮“横流四溢,经年不治”,两岸百姓流离失所,遍地黄淤。经他治理之后,“一岁之间,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使黄、淮、运河保持了五六年的安定,百姓得以安居,漕运能够畅通无阻。他总结治理黄河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写成的《河防一览》一书,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水利著作。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