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命救稻的魏源
50.舍命救稻的魏源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魏源被任命为江苏兴化县知县。
兴化县靠近高宝、洪泽二湖,地势非常低洼,就好像是一个大锅底。每当湖水上涨,就要威胁到堤岸的安全,而堤岸决口又将影响运河漕运。朝廷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所以在堤上修了南关、中新等五座闸门,准备用来泄洪。
本来下河农民种早稻,等到每年秋天湖水上涨时,庄稼已经收割,这时开闸放水,并不影响农民当年的收成。但是到了道光末年,官场腐败,河费贪污严重,致使堤岸年久失修;一旦湖水上涨,又怕承担溃堤的罪责,所以,河帅不管百姓死活,动不动就开闸放水,往往将农民即将收获的稻谷冲得干干净净,颗粒无存。这种人为的灾害,尤以地势低的兴化县受灾最重。
魏源到兴化上任的第三天,两湖之水,由于连日大雨迅速上涨,河帅又要启闸放水。魏源闻讯,心急如焚,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一年的心血白费,不能让即将收获的稻子被水冲走,于是他与河帅据理力争,希望河帅体谅百姓的苦楚,尽力保堤,暂缓启闸,以免操之过急,给百姓造成灾害。但是,河帅害怕万一堤溃受责,就是不肯答应。
魏源没办法,只得连夜赶到总督衙门,击鼓求见,请求总督陆建瀛为民做主,暂缓开闸放水。
总督陆建瀛为了了解情况,亲自前往湖区勘查,终于批准了魏源的请求。
当时,正赶上秋风大作,暴雨倾盆,湖浪挟着狂风拍击堤岸,年久失修的湖堤被浪涛大块大块地冲刷下来,情况十分危急。魏源不顾年高体弱,在狂风暴雨中,奔走呼号,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堤。
突然,有一处堤岸在风浪的啮蚀下将要溃决了。河帅再次提出开坝放水。魏源顶着风雨,仆倒在危堤上,放声痛哭,决心以身护堤。他对周围的人说:“如果保不住湖堤,情愿让开闸放出的湖水将我冲走!”
百姓见此情景,深受感动,全力投入抢险,经过昼夜奋战,终于渡过难关,保住了堤岸和庄稼。
当人们含着热泪,用门板把满身泥水、汗渍、双眼肿胀得几乎看不见人的魏源抬下堤岸时,七县百姓纷纷跪在地上,呼叫“青天老爷”。
◆这一年,兴化县在大灾之后,水稻却获得了大丰收。当地百姓为了感谢魏源舍命护堤救稻的功德,就将这些新收获的水稻称为“魏公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