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英雄张煌言
19.抗清英雄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鄞县人。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
张煌言生于明朝末年,是一位著名的抗清将领和民族英雄。
张煌言从青少年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经常习武,武功很深.二十五岁那年,明王朝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从那时起他就置身于抗清的斗争之中,直到殉难,历时整整二十年。
弘光元年(1645年),张煌言和同乡钱肃乐等人一起在宁波起义抗清,他们多次进攻和占领清军驻守的县城。清政府振遣大将带领重兵围剿这支起义军。张煌言等人与敌人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斗争的挫折并没吓倒张煌言,他决心重整旗鼓,再建义军。他孤身一人返回家乡,向父母妻子诀别,抱定必死的决心,随鲁王来到石浦。鲁王任命他为大将张名振军的监军。他同张名振率领军队进至崇明,忽然遇到大风,战舰沉没,张煌言不幸被俘。在当地群众的帮助和引导下,他很快就从狱中逃了出来,绕道回到上海。不久,他又着手在平冈、上虞一带组织抗清队伍。他的义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为他治军严整,严格规定不准士兵劫掠、骚扰百姓。
1650年,鲁王在大将张名振的拥戴下据守舟山,召张煌言入卫。不久舟山遭到清军重兵围困,最后失守。张煌言、张名振保护鲁王退守金门,投奔郑成功,在这以后的几年里,张煌言带兵攻下崇明、镇江、金山、舟山等地,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又经常出没在浙东沿海一带,不断攻下一些城池,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张名振去世后,张煌言成为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
1659年5月,延平郡王郑成功率领全军北伐,因为张煌言熟悉长江一带形势,便选他做先锋,当时,清军在金山、焦山一带,用铁索封锁,切断航路,两岸又埋伏着几百门西式大炮,许多木排在江中来回游动,木排上也架设着大炮,防守非常严密。张煌言奋勇当先,带领一百来只兵船攻入长江,乘风逆流而上。刚刚经过焦山,他见风势很猛,立即传令水手们砍掉铁索,飞快划桨直冲过去。这时,两岸大炮齐发,响声如雷,炮弹像闪电般地向他们射来,张煌言指挥只剩下的十七只船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冲锋,夺取了清军的木排。两岸清军见势不妙,望风而逃,义军一举攻占瓜洲。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联络长江中上游各地的抗清力量,郑成功决定渡江攻取镇江。张煌言主动要求率领自己的部下,直捣观音门,牵制南京方面的来敌。他所率不足万人逆江而上,很快攻下仪真,进取六合,逼近观音门。同时,张煌言又果断地分出一部分兵力攻下芜湖等州县,使南京陷于孤立。张煌言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内,共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各地抗清领袖闻风而至,真心诚意地接受他的指挥,请求换上他的军旗,一时军威大振。
清王朝急忙调兵遣将,对张煌言军围攻堵截。张煌言带兵长驱直入,收复了宁国,正要直取九江的时候,不料郑成功没有很快发动攻势,并退出长江,返回福建去了。这使张煌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只好暂时退守芜湖,来压制上游的敌人。这时清军一面派重兵封锁长江,截断张煌言的退路:一面调动大批清军包围了张煌言的义军。突围中,张煌言镇定自若,指挥军队奋勇冲杀。突出重围之后,他率领残部退入鄱阳湖,准备在江西重建抗清根据地。不料清军夜袭舰队,舰队惊散,所剩无几。张煌言只得改变计划,打算由旱路转移到大别山区。清军大队人马仍紧迫不放,当撤退到东溪岭时,便被清军团团包围了。张煌言身临绝境,拒绝了清军的诱降,奋不顾身,勇敢地杀人敌群,左冲右突,杀伤清兵十数人,夺路突出重围。这时他看看身边,仅剩下一个僮仆跟着他了。他无比悲痛,但如此沉重地打击并没有使他屈服,在逆境中,仍雄心勃勃,决心东山再起。
不久,张煌言乔装,更名换姓,昼伏夜行,在群众的掩护下,越过崎岖的山岭,行程二千余里,辗转回到浙东。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脚趾流血,脚跟开裂,身患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每走一步都汗如雨下。但他信心百倍,认为自己只要能回到浙东,很快就会重新建立起一支新的抗清队伍。
张煌言从天台山回到海边,继续举起反清旗帜,马不停蹄地四处收集旧部,招募新兵。郑成功也派出军队支援他,一支新军迅速地组建起来了。虽然人数不多,但士气高昂,很有战斗力。清王朝把这支义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它剿灭。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王朝下令强行迁移浙江沿海居民,断绝人民群众对义军的接济,张煌言军的处境更加困难了。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调集重兵进攻张煌言,双方在海上展开激战。义军士兵在张煌言的带领下个个作战勇敢,给清军以很大的杀伤,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最后失败了。张煌言被迫率领残部退到一个小小的海岛上。这个小岛荒凉偏僻,无人居住,怎么能长期坚守呢?张煌言决定将兵士疏散到民间去,免去无谓的牺牲,待时机成熟再招集他们。张煌言在小岛北面的峭壁下面搭起茅草棚子住了下来,身边只有几个人。他们时常驾着小船,乘风破浪,出没在台州、宁波一带,没人知道他们的住处。张煌言又养了两只猴子,来侦察敌人的动静。外来船只距离小岛二十里光景,猴子在树顶上望见了,就大声鸣叫起来报信。后来因为缺少粮食,派人到普陀去买米,才暴露了踪迹。原来浙江提督张杰深恐张煌言终必为“患”,发布通缉令,四出搜捕,又出重金募人,以便暗中查访。有个从前在张煌言手下做过小军官的人,贪图得到悬赏,奉命扮成僧人,住在普陀山下,探听张煌言的下落。张煌言身边的人去买米时,碰到了那个小军官,因为他是旧部下,又误以为已出家,不曾防备,所以被他捉住。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这个可恶的叛徒带一批人从山后攀着藤,越过山岭,潜入小岛。张煌言来不及反抗,就被抓走了。
张煌言被押到宁波时,宁波市民聚集在大街两旁,像两堵人墙,他们多么想再看一眼这位英勇不屈的英雄啊!浙江提督张杰摆下丰盛的酒席招待张煌言,许以高官厚禄。张煌言沉痛地说:“父亲死了,我未能给他安葬,国家灭亡了,我无力挽救,今天我只求一死罢了。”
清政府两江总督郎廷佐,浙江总督赵廷臣,过去曾多次写信劝张煌言投降。当张煌言被押到杭州以后,赵廷臣待如上宾,再一次劝他投降,要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张煌言说:“我秉性拘执,不知悔悟。”并用手指心窝说:“煌言只有此罢了!”然后无论赵廷臣怎样劝他,他都一言不发。接着被投入监狱,他开始绝食,并吟咏谈笑像没事儿似的。杭州人争着贿赂看守者,以求会见张煌言,也有人求他签字留念。
清廷诱降不成,为根除“祸患”,决定杀害张煌言。清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赴刑场,他昂首挺胸,满怀深情地遥望凤凰山一带,无限感慨地说:“多么美好的河山!”想到自己坚持斗争了二十年,现在死也没有遗憾了。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时年四十五岁),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从容就义。临刑时,刽予手让他跪下,他却昂首挺立,面不改色。清代大学者黄宗羲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张煌言遇害的前几天,他的妻子和儿子已相继被害。他虽然没有亲人了,但是人们深深敬佩他,有人收拾他的遗体,还有人拿出银两买回他的头,合成全尸。人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杭州南屏山荔子峰下岳飞和于谦两位英雄的坟墓之间。他的墓前经常有人祭奠,尤其每当寒食节那天,祭扫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张煌言出生入死,转战千里,三渡闽江,四入长江。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并写下了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入武林》和浩气长存的《放歌》以明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