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21.十七岁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
夏完淳,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人,生活于明末清初。为了反抗外族侵略,他英勇顽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壮烈牺牲时,年仅十七岁。
他的父亲夏允彝在江南一带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博学多识,为人正直,又是一个爱国文学团体——“几社”的领袖之一。他大胆揭露明末黑暗腐败的政治,抨击权奸。他为官廉洁明断,打击豪强恶霸,平反冤狱,深得民心,夏完淳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影响。而且夏允彝很注重对儿子的教育,不仅鼓励他认真读书,还很慎重地为儿子选择良师,先后请了张溥、陈子龙等有名学者当他的老师。
夏完淳很高的天赋。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五岁就能讲述《论语》,六岁时和长辈交谈,对答如流。九岁时已经写了一部诗集《代乳集》。被人称为“神童”。
夏完淳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五岁时随父亲去福建长乐,经常阅读父亲官府里记载朝政的文书和有关的政治情报。五年后,随父亲回到家乡。这时,他和一些少年朋友模仿父辈的样子,组织了一个叫“西南得朋会”的小团体。大家常常在一起研究诗文,谈论国事,探讨救国救民的良策。当时明王朝日益黑暗腐朽,北方边境形势紧张,他忧心忡忡,十分关注国家的安危。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席间他对着客人纵论国家的御边战争和边防上的情形,他伯父制止他说:“小孩子家,在客人面前啰嗦什么!”但是他的见解深刻,感情热烈,深深地吸引了客人。
清兵进攻江南时,夏完淳只有15岁。在这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时刻,他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离别了新婚的妻子,同父亲一起投入抗清的爱国武装斗争。他和他的父亲以及陈子龙、徐孚远等“几社”的盟友,经过谋划决定以吴志葵的三千水军为主力,分头联络义军,协同作战,夺取苏州,直下杭州、南京,收复江南。然后夏氏父子来到驻在吴淞一带的吴志葵所率的明军中。吴志葵原是夏允彝的学生,夏允彝利用师生之交,发动他起义抗清。他们抓紧进行攻打苏州的准备,共同研究军务,部署战斗。战斗打响之后,先锋部队一举攻进苏州城,苏州附近的其他义军也起来响应。这时夏氏父子建议吴志葵迅速增援冲入苏州城的先锋部队,速战速决。但是吴志葵为了保存实力,全然不顾夏氏父子的正确主张,犹豫观望,迟迟不派援军。清军趁先锋部队孤立无援之机,疯狂反扑,结果义军三百名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吴志葵见此情形,再也无心恋战,打算撤兵逃跑。夏氏父子哭泣劝阻,极力主张攻城,但是没能挽留住吴志葵。他们含泪拜别将士,又在苏州城下停留了几天才忍痛离去。
后来义军被清兵各个击破,吴志葵被俘就义。夏允彝因感到自己无力挽救民族危亡,便决定以身殉国。他把自己的著作《幸存录》的手稿交给夏完淳,吩咐儿子继续写下去;又叮嘱儿子变卖家产,充作军饷。然后,他怀着满腔悲愤跳进松江自杀了。
斗争的挫折并没有吓倒夏完淳,而使年少的夏完淳更加成熟了。面对国仇家恨,他毫不退却,和他的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旃饮血酒盟誓,决心抗清到底。他们又一起参加了吴日升领导的义军,在太湖一带进行活动。吴日升很器重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让他担任义军的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后来他们又和江浙一带的鲁王政权取得了联系,夏完淳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义军最后还是失败了。吴日升和陈子龙相继牺牲。可是夏完淳仍然满腔热情地到处奔走,在太湖地区联络抗清义士。他还写了大量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顺治四年(1647年)秋天,夏完淳写给鲁王的一封奏折不慎被清军查获。几天之后,清兵闯入他家,把他和他的岳父钱栴一起抓住。被捕时,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对人们说:“天下怎能有害怕敌人、躲避祸患的夏完淳呢!假如我死后的尸骨,能埋在大明皇帝的墓旁,千载之下,我也不会有恨了。”
夏完淳被押到南京,降清官员洪承畴听说博学多才、声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就马上下令把夏完淳带上堂来,要亲自劝诱他降清。
在大堂上,夏完淳昂首挺立,坚决不肯跪下。洪承畴假惺惺地说:“你还是个孩子,懂得什么,哪能够领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好人的当。看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回去好好读书,本督将会保你高官厚禄。”
夏完淳明知道审问他的正是洪承畴,却故意装作不知道,认真地说:“我曾听说大明朝有个杰出人物亨九(洪承畴,字亨九),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壮烈殉国。我虽然年幼无知,可早就仰慕他的忠烈。我如今要像他那样杀身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身边的人以为夏完淳真的不知道审问他的是谁,就悄悄地告诉他,现在端坐在堂上的就是那个投降清朝的亨九先生。
夏完淳听了,冷笑着说:“亨九先生早已殉国,天下哪个不知道?当时大明皇帝(崇祯)流着热泪亲自设祭,文武大臣东向遥拜,失声痛哭。你们这些小人是什么东西,狗仗人势,竟敢假冒忠臣的大名,污辱忠魂,实在可恨可恶!”
洪承畴原以为,这样一个十六七岁的毛孩子很好对付,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不料夏完淳竟然当着文武百官,口口声声称他是以身殉国的大明忠臣,真是又羞又恼,张口结舌,无地自容,好半天才有气无力地把手一挥:“带下去。”夏完淳被关进牢狱。他知道洪承畴不会放过自己,根本不把生死放到心上。虽然被监禁,但他坦然自若,谈笑风生,终日吟咏不停,写下了有名的《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诗集《南冠草》。在《狱中上母书》中,他向母亲表白了自己忠贞不屈的爱国之心,安慰母亲说:“人生谁不死,最要紧的是要死得有价值。为国而死,虽然死了也没有遗憾。”他还相信国仇家恨,有日可报,以“报仇在来世”激励自己,慰勉家人。
夏完淳的岳父与他关在同一狱中。他发现岳父常常愁眉苦脸,言谈话语中时而流露出乞求活命的心愿。夏完淳就用民族大义开导他,激励岳父说:“当初我们与陈公(陈子龙)一同歃血起义,江南人民莫不踊跃参军。今日兵败被擒,我父大人一起慷慨就义,好对得起陈公及死难的义士,这堂堂大丈夫。怎么能贪生怕死,在人世间苟且偷安?”说完,他又写了一首诗赠给岳父钱栴:“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夏完淳一身浩然正气,他把为国牺牲视为出游那样平常,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染了钱栴。他从此坚强起来,专心吟咏诗句,写下了好些慷慨悲壮之作。
那年秋天,夏完淳和钱栴等三十多人,在南京西市刑场同时被害。临刑时,夏完淳神色不变,昂首挺立,刽子手却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殉国后,有人把他的尸骨运回松江,埋葬在小昆山下荡湾村夏允彝墓旁。夏氏父子之墓,受到后世人们的瞻仰凭吊,成为当地的胜迹。夏完淳那充满爱国豪情的诗文,也受到人们的珍视,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