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护”子
60.杨士奇“护”子
杨士奇,明代江西泰和人,明代著名大臣,英宗时为内阁三辅臣之一。
杨士奇在京城为官长达40余年,提拔官员数以百计,但没有提拔自己的儿子杨稷,也没有给他在京城谋个肥差,这一点做得极有正气,举国上下交口称赞。然而,他儿子尽管没有做官,尽管远居老家江西泰和县,却与一般平民百姓大不一样,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仗着老子的权势威望,胆大妄为,横行乡里,公然犯下了几宗人命案。
杨稷的恶劣行状,所在府县及巡察官员早已耳闻,只是投鼠忌器,不便下手。可杨士奇却蒙在鼓里。于是有人便将杨稷“暴横”乡里的实情告诉他,他听后大吃一惊,旋即又“反疑之”,不相信儿子会犯下如此大罪。照说,既然怀疑此事真假,就应该派人或责成当地官员进行追查,可他却只是写信给儿子,说有人反映你在乡间胡作非为,望你检点自己,“果然,即改之”。言下之意,是说如果真的如此,就不要再犯了。这就像今天某些官员包庇犯事的子女亲属一样,来了一个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不了了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早已劣根成性的杨稷岂是一封书信所能挽救的?杨稷见父亲并无责备之意,更加肆无忌惮,倚势作恶,愈演愈烈,把个四乡八邻闹得沸沸扬扬。
这时,吏部尚书王文瑞建议杨士奇以回乡扫墓为名,借机了解实情,杨士奇这才决定亲往家乡探查。杨稷知道父亲回乡,作了精心布置,他在每个驿站内安排亲信为自己“唱赞歌”,又亲自跑到百里之外去迎接父亲。父子相见,杨士奇看到儿子“毡帽油靴,朴讷循理”,衣着朴素,忠厚老实,且极明事理,全不像传闻中的恶煞形象;而且满耳听到的都是别人夸他如何贤明如何友爱的话,心里非常满意。到了儿子家里,见是一片萧条,没有奢华陈设,就更放心了。叙谈之中,杨稷谎称自己是为了乡里乡亲讨公道,阻止地方官吏的横行不法,才得罪了他们,遭到诬陷。杨稷巧言令色,一番作秀,杨士奇竟信以为真,还以为儿子受了天大的冤屈。杨士奇后来就不相信说儿子坏话的人了。如果有出于阿谀攀附之意,而对他的儿子加以赞誉的,他就信以为真,觉得很高兴,而且信任说好话的人。这样一来,他儿子的坏事,再也没有人向他说了。
等到泰和县被害的人家联名告到朝廷,朝廷还是不忍心对他儿子加罪,将状子交给他看,希望他能严加管教。然而杨士奇仍然没有醒悟,还说:“这都是儿子左右的人不好,引导他做坏事。”后来上告的人接连不断,杨稷已害人命数十,实属罪大恶极,朝廷不得已,下令将杨稷逮捕,交给司法部门。这时杨士奇年老多病,卧床不起,又加上为儿子的事焦急忧虑,不久就呜呼哀哉了。法律部门审理杨稷,认为实属恶贯满盈,将其斩首示众。泰和县人预先就为杨稷写了祭文,列举了他的罪恶,并传播到四方。
◆作为内阁首辅,杨士奇一向贤能廉明,处事待人心如明镜,为什么轮到对自己的儿子就看不清了呢?显然,他是为溺爱所蔽,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出了重大失误。因为溺爱,必然护短,而护短则无异于纵容,如此天平倾斜,又怎么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亲子之爱”一旦超过道德法律底线,陷入溺爱的泥潭,爱到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程度,再明智的人也会变得昏聩糊涂,杨士奇成为一位糊涂父亲,正是溺令智昏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