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捕杀蝗虫而救时宰相姚崇

不捕杀蝗虫而救时宰相姚崇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姚崇在京城闻知蝗虫成灾,立刻派人督促当地官员带领百姓捕杀蝗虫,并且规定捕蝗一斗,奖粮一斗的奖励治蝗办法,帮助百姓度过灾年。这才遵照姚崇的布置,积极组织百姓捕杀蝗虫。姚崇的话使这些心存疑惑的官员醒悟过来,也都投入到捕杀蝗虫的工作中。姚崇为国为民,排除阻力,破除迷信,坚持灭蝗,使山东地区在连年闹蝗灾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被百姓誉为“救时宰相”。回京立即召见姚崇,询问治国安邦的大计。

救时宰相

姚崇 救时宰相

姚崇(650—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出生于陕州一个武将之家,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第二十一世孙,高祖姚宣业任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

姚崇曾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为相,并兼任过兵部尚书。

在他辅政的二十年中,清廉为民,勤政除弊,提出了安邦治国的《十事要说》,为开创唐代开元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唐代著名的贤相之一。下面叙述的就是姚崇为相以后的两个小故事:

消灭蝗灾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山东(指崤山以东,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带闹起了严重的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眨眼之间就把大片大片的庄稼吃得干干净净。老百姓眼看着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被蝗虫吃掉,一年的衣、食化为乌有,不禁痛哭流涕,悲不欲生。许多人跪倒在田地里,对着满地的蝗虫烧香叩头,祈求神佛保佑,蝗虫开恩。可是,虫灾却越闹越凶,受害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姚崇在京城闻知蝗虫成灾,立刻派人督促当地官员带领百姓捕杀蝗虫,并且规定捕蝗一斗,奖粮一斗的奖励治蝗办法,帮助百姓度过灾年。

当时,有很多官员看到蝗虫那么多,受灾的面积那么大,都丧失了杀灭蝗虫的信心,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唐玄宗对于灭蝗这件事也犹疑不决。只有姚崇坚决不动摇,他说:“受灾的老百姓,他们的庄稼被蝗虫吃掉了,就没有饭吃,将被迫背井离乡。目前河南、河北一带的老百姓已经有不少到外地逃荒的了。我们现在就开始捕杀蝗虫,即使捕杀不干净,也是杀死一些就减少一些,总比眼看着蝗虫吃禾苗而不管要好得多。”唐玄宗认为姚崇的话很有道理,也支持他组织灭蝗。

但是,当时的人都很迷信,汴州的官员提出用修德的方法,祭祷祈求,以德弥灾。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蝗害乃是天灾,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只有修德,才能消灾。后汉刘聪时,也曾闹过蝗虫,人们捕杀掩埋,蝗虫危害反而更大了。”

姚崇听到这种说法以后,非常气愤,驳斥说:“如果单靠修德可以灭蝗,那么,当今开元盛世,明主临朝,根本不应当闹蝗灾,更何况汴州蝗灾严重,难道是你们这些守官无德造成的吗?”

姚崇的一席话,说得汴州的那些官员闭口无言。这才遵照姚崇的布置,积极组织百姓捕杀蝗虫。

当时,京城里还有些官员见杀死了那么多的蝗虫,心中不忍,又提出疑问说:“捕杀了这么多的蝗虫,伤害了这么多的性命,恐怕对国家不利,是不是应该适可而止呢?”

姚崇就引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孙叔敖的故事开导他们说:“孙叔敖小时候,在外面玩,碰到一只两头蛇。他立即把蛇打死,埋了起来。回家哭着对母亲说;人们都说谁看见两头蛇,谁就得死。我刚才看到了两头蛇,我也要死了。他母亲问:两头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有人再看到,已经把它打死埋到地里去了。他母亲说,我听说凡是有德于人的人,天都会赐福给他。你有大德,决不会有事。后来孙叔敖不仅没死,还做了官。现在,蝗虫吞吃百姓的庄稼,哪能不捕杀蝗虫而让百姓挨饿呢?如果真的因为捕杀蝗虫而有什么灾祸的话,那就处分我吧!”姚崇的话使这些心存疑惑的官员醒悟过来,也都投入到捕杀蝗虫的工作中。

经过朝廷的努力和百姓的全力捕杀,仅汴州(今开封县)一地就捕杀蝗虫十四万石,倾倒到汴渠淹死的蝗虫就更多了。这次清除蝗害后,好多年都没有再出现蝗灾。

姚崇为国为民,排除阻力,破除迷信,坚持灭蝗,使山东地区在连年闹蝗灾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被百姓誉为“救时宰相”。

上奏《十事要说》

唐玄宗即位以后,一心想学曾祖唐太宗的样子,做一位贤德圣明的君主,把国家治理得更加富强、昌盛,因此急着寻找一位正直、有才干的宰相来辅佐自己。

这一天,唐玄宗正与侍从们一起围猎,听侍从们议论姚崇两次为相,两度被免职的故事,觉得姚崇这个人,为人刚正清廉,颇有太祖诤臣魏征之风。回京立即召见姚崇,询问治国安邦的大计。

姚崇曾经针对历史遗留的种种弊政,写成《十事要说》一折,准备上奏皇上。

他在《十事要说》中提出了十项重大的治国建议:

(一)反对滥施刑罚,主张以仁治国,安定社会;(二)反对穷兵黩武,虚求边功;(三)不准宦官干扰朝政;(四)不准皇亲国戚任台省官,废止那些靠请托任职的“斜封官”、“待阙官”、“员外官”等;(五)持法从皇亲、国戚、近臣开始,以示公平;(六)废租庸调以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七)今后禁止建立佛寺道观;(八)皇帝对臣子要以礼相待;(九)要奖励大臣向皇帝直言规劝,哪怕得罪了皇帝也不能给他们降罪;(十)外戚不得干预朝政。

姚崇知道,这十条建议如果实施,将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极大阻力。如果玄宗皇帝没有改革的决心,不能坚决支持他的改革行动,要想革故鼎新,扫除唐中宗以来的弊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玄宗问计于他,这正是他试探玄宗改革弊政、兴邦治国的决心的大好机会。

于是,姚崇对玄宗说:“您先别忙。我说出十件事来,您要是认为能办到,我就接受您的任命,当宰相。”

玄宗问:“是哪十件事?”

姚崇拿出《十事要说》交给玄宗,说:“就是这十件事。”

玄宗仔细地读着,询问着,点着头,最后对姚崇说:“好哇,不这么办,国家确实管理不好。这十件事我都能办到。”

于是,姚崇又一次当了宰相。姚崇提出的治国“十事”也就成了玄宗开元时期的施政纲领。在姚崇、宋璟、张嘉忠等一批贞臣的积极辅佐下,玄宗拨乱反正,贯彻这些纲领,使得开元年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史称“开元盛世”。

▶妙语点睛

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他改革吏治,废除“斜封官”,使朝中一度呈现出良好的新局面。

▶警世良言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金·元好问《元遗山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