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仲淹的一生

范仲淹的一生

时间:2024-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工程给民众带来的巨大苦难,于是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其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的高度重视和警醒。后来,范仲淹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震。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做法,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上书给宋仁宗。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

勇言朝政

范仲淹 勇言朝政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进第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著有《范文正公集》29卷;散文以抒发个人政治抱负的《岳阳楼记》为代表作;词存5首,《渔家傲》为其名作。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幼年丧父。但他胸怀大志,刻苦学习,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深有感触。进第为官后也一直心怀社稷,廉洁奉公,始终以天下事为己任,世人都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工程给民众带来的巨大苦难,于是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其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的高度重视和警醒。仁宗立即下令停止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要“以仲淹为忠”。后来,范仲淹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震。

二胆:敢于斗权贵。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为刁难范仲淹,吕夷简调范仲淹去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没想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奏请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做法,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上书给宋仁宗。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上,宋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又先后为皇上书《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庆历三年,由于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被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了任职考核,很快一些庸碌、无能、腐败的官吏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同时,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只要是克己奉公者都被提拔到重要位置。同时,为保证官吏正确使用权力,他还上奏朝廷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

五胆:勇于不留财。范仲淹为政清廉,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他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

晚年时,范仲淹没有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百姓。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在洛阳建造宅第,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持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

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者有了安身之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他64岁去世时,“虽位高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殓,死无以为丧。”

▶妙语点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警世良言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

——《袁子正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