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谏宋仁宗包拯

三谏宋仁宗包拯

时间:2023-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谏宋仁宗包拯 三谏宋仁宗包拯,字希仁。由于张贵妃很受宋仁宗的宠爱,所以使得张尧佐青云直上。他认为宋仁宗一再提升张尧佐,任人唯亲,非常不合大宋的法度。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赞同,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扭头便回到宫里。包拯不惜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

三谏宋仁宗

包拯 三谏宋仁宗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中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三司使。任开封府知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明,杜绝吏奸,不畏权贵。被誉为“包青天”。

故事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宋仁宗下诏任命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的堂兄。由于张贵妃很受宋仁宗的宠爱,所以使得张尧佐青云直上。

那时候包拯出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提升张尧佐,任人唯亲,非常不合大宋的法度。他上书指出宋仁宗如此提拔张尧佐是不合理的,并分析这是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吗?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赞同,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扭头便回到宫里。张贵妃早已派人打探到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就迎上前去谢罪。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由于后宫参政、个别大臣曲意逢迎的结果,包拯此举如石破惊,得到了一片称赞声,大臣们纷纷上书表示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惜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可是张贵妃却因此很不高兴,一再地对宋仁宗吹枕边风。

这年八月,宋仁宗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门口,柔声柔气地说:“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擢升张尧佐。可谕旨一下,包拯立刻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就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么能说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妙语点睛

敢于为民做主,不畏权贵,清官的化身——包青天。正如包公祠一副对联所说:“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高尚品格。

▶警世良言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