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恤民情
明成祖 体恤民情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十年后到北平赴任。由于他颇多建树,筑城屯田,很快发展成势力最大的藩王。明太祖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与身边大臣着手削藩,朱棣当然是削藩的主要对象。1401年,朱棣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与建文帝展开了四年征战,历史上称作“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带燕兵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在文武大臣的劝谏下登上皇位,后被谥为“成祖”。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很有作为。他在加强统治的同时,也能了解人民的疾苦,注意人民的休养生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靖难之役”的四年中,河北、山东和河南三地饱经战争之苦,遭到很大破坏。战争结束后,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明成祖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责成户部根据不同情况,将这三地的赋役分别减免三年、二年、一年或一半,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明成祖还命当时的铸币机构宝源局制造大批农具,提供给这些地方使用,并让在战争中逃亡迁徙的人们回到原籍定居,重操旧业。政府为这些人发放种子、耕牛和农具等物品,鼓励他们恢复生产。明成祖让地方官吏每年在农闲之时关心农业发展,兴修水利,消灭蝗虫,改善生产条件。每逢有饥荒发生,他都及时组织赈济。
明成祖十分重视了解民情,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呆在宫中,经常派他到各地去视察,了解地方的情况。有一次,朱高炽奉父命到河南视察,他亲眼目睹了那里百姓的贫困生活。在一家农舍里,他看见大人穿得衣衫褴褛,小孩光着身子,一家人以糠菜窝窝充饥,饿得瘦骨嶙峋。面对这凄惨的场景,朱高炽流下了热泪,他让当地的官府立即进行救济。回到京城后,朱高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向父亲做了汇报。明成祖听完儿子的介绍后,马上把户部大臣叫来,训斥道:“河南百姓遭受饥饿之苦,有司不据实报告,还谎称那里丰收,怎么这样欺君蒙上!”事后,明成祖下令对当地官吏严加惩处,并且通报全国各地方衙门,对此后民间发生水涝、旱灾和其他灾害不如实上报者,一律治罪,决不宽容。
明成祖鼓励臣下说真话,反映实情。有一年,他让吏部把州县任满到京的官吏选拔出一些能力较强,知道爱护百姓的人留在各部办事,让他们上言如何治理州县之事。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人上言奏事。明成祖便将管纠察的官员叫来,对他说:“你去告诉他们,我是很想了解各地利弊的,他们都从下面来,应该了解下面的情况,怎么过了这么久还没人上言呢?难道郡县之中真的就没什么利害可说吗?”
他后来对大臣说:“我一个人的才智,管理如此多的事情,怎么能事事不忘,事事处理得没有失误呢?拾遗补过是你们的责任。”
明成祖深知“人君一衣一食,皆民所供”的道理,因此他能遇事为百姓着想,生活俭朴,不尚奢侈。
有一次,通政司官员向明成祖报告,说山西有人上报介休县出产五色石,用来制作的器皿十分好看。明成祖听说后,面露不快,厉声说:“这个人一定是想当官。这些年来打仗、灾荒,百姓的生活够苦的了,难道还要给他们增添负担吗?要知道,官府求一物,百姓就要受一害,更何况五色石这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为什么要为它而累害百姓呢?你把这人给我打走。”
还有一次,外国人送来一对玉碗,明成祖对礼部大臣说:“我们中国的瓷器,洁净光亮,我很喜欢。玉器府库里也有玉碗,我并不用。今天如果接受了他的礼物,将来大家必定会跟着学,这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于是把玉碗退还了来使。
作为国君,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明成祖节俭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他的衬衣袖子破了也不舍得换件新的。一次,他和几个大臣在一起议事,又破又脏的衬衣袖子露了出来,他几次把袖子塞进去,几次又掉出来,他叹口气说:“我要什么都会有的,就是一天换十件新衣服也能做到。但是人在福中要知福,懂得俭省。我的母亲身为皇后,也总是自己缝补旧衣穿,我实在不敢忘记过去。”说完落下了眼泪。
在明成祖统治下,明朝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各方面事业均有较大起色。在他统治期间,明朝政府政治上比较清明,文化进步,《永乐大典》编成,培养外语人才的“四夷馆”开办,郑和七下西洋,大运河得到治理,明成祖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这一切都反映出明成祖的卓越才能。
▶妙语点睛
朱棣(明成祖)稍长便在军旅,具有多年的军事经验,即位后,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有水旱灾害早晨报知他,晚上就会拿出方案,从不拒谏或坐视不理。善于识人,并因才施用,表里如一,善于洞察,有雄才远略,和高祖朱元璋一样,多次出动军队,平定漠北的蒙古残余。
▶警世良言
能守节者始可制奸赃之吏,镇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则无枉。
——范仲淹《治本·答手诏条陈十事》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汉·桓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