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著《国榷》
谈迁 毕生著《国榷》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著作有《国榷》、《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谈迁是明代史学家,自幼刻苦好学,一生未曾做官,而是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持生活。29岁那年,母亲病逝。在守丧期间,为了排遣心中的哀痛,他认真通读了陈建所著的《皇明通纪》,发现这本记录大明历史的书错漏甚多,见解肤浅。因此谈迁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史书的志愿。在此后的27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共借阅了有关明史诸家的史书100多种,并一本本地相互对证比较,一条条记录下来,终于集5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分门别类地进行综合研究,近27年内六易其稿,终于在1647年8月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然而,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夜里,小偷潜入他家,把他的书稿全部偷走了。
当时,谈迁已是55岁的人了,多年的心血被小偷盗走,他心中无限悲痛。可是,这沉重的打击并没有把谈迁打倒。他发愤重写,并坚定地说:“只要我手尚在,我就一定要重新撰写。”
为了重新收集史料,不论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中,人们总能看到年迈的他拄着一根拐杖,弯腰驼背,艰难跋涉。他重新遍访各地藏书之家,恳求让他参阅一下有关书籍,然后拼命抄写整部头的书。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国榷》新稿完稿后,谈迁却依然觉得稿子仍需要推敲,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为了考证明朝万历到崇祯这几十年的史实,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的两年半中,谈迁收集史料,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走访明朝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连残垣断碑也不轻易放过,充分地对书稿加以补充、修订。
回到家乡,谈迁花了大量的时间,终于将《国榷》订正完毕,全书108卷,500多万字。书成后,他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国榷》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妙语点睛
偷书稿的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谈迁家贫无财物可偷,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泄愤。一个“史学家”27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就这样一夜之间消失,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然而,谈迁迅速从沉沦中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这是何等的潇洒和坚强。也只有这份无畏的坚持才能成就这一部史学巨著。
▶警世良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