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兵家读书法

苏轼兵家读书法

时间:2024-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几番思考,终于根据自己长期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即“八面受敌”,“以众击寡”。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兵家语言比喻读书:如果“八面受敌”,就不应“八面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以众击寡”,最终取得读书的胜利。妙语点睛苏轼绝妙的读书方法、刻苦的攻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素养,并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誉为北宋时期的全才作家。

苏轼兵家读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苏洵、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兵家读书法

苏轼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八面受敌”、“以众击寡”的军事战略方法概括总结出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即对于“八面受敌”的书,要“以众击寡”地读。

苏轼向来以勤奋好学而出名。他学习读书历来讲究深钻细研,常常边读边抄边背诵,在抄写中不断加深理解。他最反对“一目十行,不假思索”,后人常把“多读、熟看、手抄、深思”总结为苏轼读书学习的要领。

一天,有位朋友去拜访苏轼,在外面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迎客,并道歉说:“刚才正在抄《汉书》,因此让您久等,失礼了。”客人对此感到很吃惊。苏轼于是继续说:“呵呵!我这已经是第三遍抄《汉书》了。第一遍我每段只抄三个字为题,就可以记忆全段;第二遍每段只抄两字就行;现在只抄一个字就足够了。”客人取过苏轼的抄书笔记,任选一字发问,苏轼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整段文章,并可以熟练地讲解出大意来。

苏轼的这种治学态度和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让世人赞叹不已。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无一不精,渊博的学识也备受人们敬佩。当时,登门求教于苏轼,请教治学经验的人络绎不绝。苏轼几番思考,终于根据自己长期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即“八面受敌”,“以众击寡”。通俗地解释就是:一本书往往内容丰富,头绪多,好比“八面受敌”。而只要专心地一遍遍地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分别理解,“以众击寡”,最终一定会把全书都弄通读懂。

后来,苏轼在给一位应考学生的回信中再次具体解释了这种读书方法,这封信的题目是:《又答王痒书》。

信中说:古往今来的书各种各样,浩如烟海,即使一本书的内容也繁复纷杂。然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阅读。因而,善于读书的人,就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放矢地猎取知识。每次读书,专心于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从一个角度阅读,不同时考虑别的方面。研究别的问题,也这么一遍遍专攻。这样一遍遍读书,虽然表面上很笨拙,但各方面知识都掌握得牢固,运用起来也应对自如。这一读书方法比那种漫无目的,泛泛而读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兵家语言比喻读书:如果“八面受敌”,就不应“八面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以众击寡”,最终取得读书的胜利。

苏轼几十年采用这种方法读书,具有了扎实的知识功底。他读《汉书》三遍,每次目的都不同。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方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遍之后,他对《汉书》的各方面知识就有了全面的掌握和理解。

▶妙语点睛

苏轼绝妙的读书方法、刻苦的攻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素养,并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誉为北宋时期的全才作家。

▶警世良言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

——姚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